首页 历史

大齐帝

第066章 免役改革

大齐帝 云开金沙 2161 2019-10-15 10:48:00

  前面曾经介绍过,由于北魏末年长期的战争,造成租役繁重,人民大量破产流亡,政府收入减少。

  为增加收入,历史上的北齐政权在高湛时,于五六四年(河清三年),对三长制与均田制作了新的调整,史称“河清改制”。

  高殷本身熟悉这一段历史,因此就进行了提前改革。

  当然,他这个制度与“河清改制”有很大不同,而是更接近唐代的“租庸调”制度,当然也不是完全照搬。

  不过这里还要再提一下,隋唐时期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几乎都是照搬北齐,与被他继承的北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军事制度是继承北周。

  这也不难理解:北齐控制着大部分中原地区,在当时的中原文人眼中,北齐才是继承“大魏”的正统,北周是“伪国”。

  而且就相关制度来讲,北齐也的确比北周先进得多,否则,隋唐统治者没有理由选择北齐的制度执行。

  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是减少免役的人数,清查与安置流亡人口,增加税收。

  按照高殷的规划,这次改制,在‘三长’制方面,制度保持不变,只是调整免役人员。

  在现有的“一党”之中,四家为邻,因此共有二十五位邻长,邻长不用服役及交税,就是复(免役)二十五丁。

  二十户一“闾里”,五里长复十人(每家免二丁),党长复三丁,共有三十八人免役。

  经高殷改革后,一族党中,邻长全部由六十岁以上或二十岁以下非役者担任,不免役。

  五位闾正一共复十丁,党长复三丁,再增加党副一名,复二丁。

  如此一来,一百户就只有十五人免役,接近于唐代的水平。(北齐河清改制后,一百户依然有二十人免役)

  唐代一百户四个闾长、一位村正(里正),免役者十一人;

  有时一个村只有五六十户,那么就多算一位村正,也就是每百户十四人。

  如果全国平均算下来,应该在十二个人到十三个人之间。

  比起旧三长制,高殷的新制度下免役人员少了二十三丁,以全国户口约三百万户计,朝廷从明面上就增加了六十九万纳税人(丁),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当时每五丁缴纳的税,就可以养活两个人,这里按照三丁税养活一人计算,单单进行此项改革,就可以增加养活二十三万人的税收。

  当然这仅仅是最低需求,如果按照一名小吏要给三人口粮计算,可以满足七万六千多名基层办事人员薪水。

  这几乎相当于大齐国基层办事员的七成多。

  在均田制方面,高殷所制定的方案,比北魏均田的亩数略有变动。

  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女四十亩,奴依平民;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又每丁给永业田二十亩为桑田,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比北魏均田的最大变动是奴仆受田。这里有一个关键:

  高殷并不是要重新给奴仆授田,而是把那些大地主的田地分摊到奴仆上,如此一来就可以增加朝廷的税收。

  当然,朝廷也对官吏、地主家的奴仆进行了数量限制,不能够无限制增加,否则平民就没有田了。

  凡是授田者,都必须缴税(奴婢减半),另外奴仆并不用服兵役、徭役,这对于大地主来说也有很大好处。

  不过,由于时代的发展,当时的奴仆数量已经不太多,因为皇帝需要增加服兵役、徭役之人。

  所以,皇帝多次下令释放奴仆为良民,包括高洋也曾经几次下旨,其他两个国家也差不多。

  高殷改制对租调也有新的规定,民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租调以一床(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床调绢一匹,绵八两:垦租二石,义租五斗(义租:是为了灾荒年使用,朝廷是不能动用的)。

  奴婢纳平民的一半。每头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

  户部郎中颜之推虽然已经担任新职,不过要正式交接之后才能走,所以这次依然是由他汇报。

  而且根据当时的习惯,吏部任命的官员在赴新任之前是要面见皇帝的。

  “……陛下,三长制改革,成效十分显著,虽然很多邻长、里正有抵触情绪,不过影响并不大。

  毕竟党长、党副都是乡里的大户,他们的利益并未遭受损失,因此政策比较好执行。

  至于括户,难度非常大,这几个月仅仅检出三万余隐匿户。根据臣的估计,全国至少应该有三四十万户隐匿户,也许还有更多。

  还有,流民、僧尼的处理几乎没什么进展,臣办事不力,请陛下责罚!”颜之推说道。

  高殷听罢,心想,一百户还是有十五丁免役,这比例过高。

  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来还得给它降下来,比如国家统一之后,可以减少一名党副,这样就可以节约两丁。

  五位闾长加上一位党长,管理一百户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这些人在当地都很有势力,作为统治者来说,绝对需要仰仗他们的管理。

  还有一点,根据商鞅的驭民五术理论:(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在封建制度下,不可以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太安稳,要让他们处于一定的疲、贫状态。

  否则百姓就安于享受现在的生活,不愿意当兵,没有进取心,如此军队就缺乏战斗力。

  比如唐代,贞观中前期军队还有战斗力,因为那个时候老百姓还在进行积极的恢复建设。

  而到了贞观后期、高武时期,虽然人口大量增加,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慢慢走下坡路了,接连打了好几次大败仗,最初的节度使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军队战斗力更不行,经常被北方的契丹小族打败,如此一来节度使迅速壮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商鞅的驭民五术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而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老百姓吃不饱饭就很容易发生动乱。

  不过,据有人研究,国家发生大动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天气与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粮食大量减产,另外一个原因是人口大量增加,老百姓吃不饱饭自然会反叛。

  这种大动乱与统治制度关系不太大,因为任何一个朝廷都会保证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云开金沙

感谢诸位书友的开云(中国)票,感谢***8790书友打赏!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