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最唐朝

第四十五章 发难与化解

最唐朝 紫霄星河 3095 2019-12-19 07:00:00

  二公孙的考验方星河给出了完美答案,吴可思心下大喜就要下车,被公孙玉竹给拉住了,“再等几天,等他安心参加完中秋诗会”

  “真是麻烦”,吴可思很不耐烦,不过想想自己要的裙装还得好几天才能做完,勉强应下了。

  几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中秋诗会这日天气很好,一大早就显出万里无云的秋高气爽,方星河来到州学灶房正好碰上兰东海,“你怎么还穿这身啊?”

  方星河往身上看看,这是此次动身前方金氏为他新作的麻衣,穿着舒服,透气性更佳,实是春夏秋三季之最佳单品,“怎么了?”

  “这可是中秋诗会,你看看别人”

  刚才早看过了,个个都像方之仕衣着锦绣嘛,压箱子底的都掏出来了。方星河笑笑,“今天满州学都去,再加上地方士林得有多少人?满眼都是锦绣,则锦绣也难免泯然众人,倒不如我这麻衣独占风流”

  兰东海知道他是在顽笑,“你呀,你呀”

  吃完饭,两人随众动身出城,经渔梁渡过沔水上鹿门山,最终的目的地是鹿门山中鹿门寺。

  鹿门山是与岘山齐名的襄州名胜,岘山有六朝羊祜,鹿门有东汉庞德公。此人德行高标,屡拒朝廷征召最终携家躲入鹿门山中归隐,遂使鹿门成为隐逸胜地。

  鹿门寺建在山中风景绝佳之地,恰寺前又有大片空地就成了文人雅集的好所在,六朝以九品官人法选才时,中正官就喜欢把地方俊彦聚在这里,可谓其来有自。

  一路上人很多,大片的锦绣襕衫士子外,身穿各色间裙的闺阁女子同样成群结队,据说每次中秋诗会都能成就不少好姻缘。除此之外还有看热闹的百姓,乃至来进漆器的异族商贾,俨然成了老少咸宜,合城狂欢的盛事。

  人群里方星河看到了张家私学的队伍,依旧是张玉池带队,他人在州学的队伍不便上前见礼,两人隔空对视,会心一笑。

  笑完总觉得有哪儿不对,扭头去看却没发现什么异常。恰在这时,卫南山走了过来,面色严肃,“我刚听到冯子青几人对你指指点点像是不怀好意,你小心点儿”

  方星河没去看冯子青,点了点头。

  “按惯例,每逢中秋诗会州衙中的品官们乃至地方贤达都会到,诗会中一旦出丑成了笑柄,州试也就完了,你切不可大意”,卫南山反复叮嘱后走了,方星河也没了赏玩风景的心情,凝神准备。

  不一时大队到了鹿门寺前,州学及各私学学子都被集中起来听刺史训话,训话前,使君照例要在学子们面前走一遭以示亲民重文教。

  方星河见聚集时冯子青与兰子林刻意凑到自己身边,早就提起十分小心,果不其然,正当陈使君走过来时,兰子林蓦然道:“星河学弟,你……怎么这番穿戴?”

  突兀的一句吸引了周遭所有人的注意,陈使君加快脚步过来,看到方星河身上份外与众不同的麻衣后皱了皱眉头。

  兰子林见状心中暗道冯子青说的果然不错,强忍住被一州刺史关注的紧张与隐隐兴奋,续又道:“中秋诗会乃我襄州文华盛事,就连州衙都份外重视,学弟家有良田,令尊又在乐乡县衙作吏,何至于就穿的如此……?难倒是想特立独行,别树一帜?”

  陈使君脸色越发的难看,兰子林最初听说要从方星河衣着上发难时的忐忑也彻底消失了。

  这个新来的陈使君果然是古板成性,最恨人,尤其是年轻人与众不同。但凡谁在他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浪荡子的烙印就再难更改,据冯子青说州衙中好几个官吏就为此吃了大亏。

  方星河无论如何料不到他们会从这个方向发难,也想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让陈刺史不快的,唯一知道的是陈刺史确实是起了怒气,自己必须马上化解。

  思绪电转中,方星河丝毫不理会身边的兰子林,上前两步走到陈使君面前躬身一礼道:“学生如此穿着实有内情容禀”

  “你说!”

  让说就好,方星河心底松了口气,“学生斗胆以诗上禀,愿为今日诗会抛砖引玉”

  此言一出,周遭越发的关注,陈刺史上上下下又看了看方星河的麻衣后点点头。

  众皆瞩目之中,方星河无比爱惜的掸了掸身上麻衣,目光由陈刺史到旁边贤达,环视中朗声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吟诵完毕,方星河深情声道:“家母慈爱贤德,自学生襁褓以来所穿衣袜从未曾假手他人,至今已十六年有余。今日身上所穿便是学生来州学前家母亲手缝制,因白日还需下田耕作,遂只能晚就昏灯,强忍睡意的穿针走线。

  在兰学兄看来,学生所穿不过一有辱盛会的寒素麻衣,但在学生眼中,身上针针线线无不饱含着慈母拳拳爱子之心,只此一心便抵世间锦绣绫罗千万”

  见陈刺史听的认真未曾插话,方星河续又道:“犹记得临行前夜,家母边为学生试衣,边问学生‘中秋能归家否?’,盖因自幼至今,学生每逢中秋从未离过阿娘。今日又逢中秋,学生为能参加诗会盛事欢欣雀跃之际,忽思前言,遂临行更衣,以寄相思”

  诗是急就,诗后之言却是再真不过的真事,包括临行前夜方金氏的那句问话,方星河说着说着脑海中浮现出方金氏灯光下恋恋不舍的眼神,再想到她今天过节时对自己必然会有的思念,刹那间引动真情,语气越来越沉竟有些说不下去了。

  陈刺史脸上的寒霜彻底化开,目光扫过其他学子,但见不少人都面有戚色,显然是被方星河勾动了情肠,毕竟人皆有父母,值此中秋佳节之日孰能无念?

  眼神一圈儿之后转到诸贤达身上,陈刺史问道:“此子适才那诗如何,还请诸位鉴之”

  刺史身边众人都将目光看向一白髯老者,老者亦不多让,拈须的手一点方星河道:“你这六句倒把老朽数十年前到长安读书的旧忆给勾了起来,彼时家母健在,某亦不过一青矜少年,每逢远行,身上所穿,足上所踏,一针一线莫不是……”。

  言至此处,同样动了情肠的老者已是语带哽咽说不下去了,片刻后方向陈刺史拱手告罪,“向来多少游子泪,都染慈母手缝衣。老朽失态了,还请使君雅谅。

  此子六句无华词丽句,亦不炫诸般技法,却于淳朴之言中饱含三春之深情,浓郁之诗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二句直可使人泪下,好诗,好诗啊!”

  这诗本来就好,且最能共情,一听就知道好,再有本地诗坛泰斗品评定调,等他说完,贤达群中立时赞好声四起。

  陈刺史听完,看向方星河道:“哲翁高见,尔之所吟的确是首好诗,但比起诗,某更取你这一片赤子纯孝之心。”

  被尊为哲翁的老者抚掌而赞,“毕竟是使君居高望远,以诗论孝,淳化风俗于和风细雨,此所谓王道治政,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

  又一片赞声四起中,州学大执事卫南山上前凑趣,说起了数月之前方星河以论孝之言宣教全州的旧事,恰为哲翁评价陈刺史淳化风俗于和风细雨做了最好的印证。

  陈刺史一直古板板的脸上终于笑了,居然还挺好看,看向方星河的眼神中也多了欣赏与赞许,“此诗何名?”

  方星河张口就要说,名字都到了嘴边蓦地福至心灵,“仓促之间实难名之,还请使君嘉赐”

  陈使君看方星河越发满意了,目光环视一圈后,自矜道:“既是游子感念慈母之作,又是当众吟诵,就叫《游子吟》吧”

  方星河一愣,随后拱手为谢,这个谢礼倒是情真意挚。

  一片赞好声中,陈使君瞟了一眼哲翁,哲翁人老成妖,瞬间领会,当众建言如此佳作应予悬幡。

  这个略显突兀的提议让场面安静下来。所谓悬幡是因诗会人来的太多,诗作难以周知,遂借鹿门寺中经幡将上佳诗作抄录后悬于其上以便周知传唱。

  是以悬幡之于中秋诗会就如考生之于科考放榜,一诗高悬,经百口千口传诵,不数日便能遍传襄州,诗作者自然也就一夜成名,成为地方士林人尽皆知的后起之秀。

  但也正因为悬幡的影响力太大,所以历来慎重,往往都是要到诗会行将结束时才会为之,且往往悬起的都是成名已久的诗客之作。

  像眼下这样诗会还没真正意义上开始便已悬幡,且高悬的还是一个从不以诗名之的少年之作,实为前所未有之举,绝不绝后不知道,若真悬上去的话空前是肯定的了。

  一片安静中,事情的决断权最终还是落回到陈刺史身上,“哲翁提议甚佳,将此诗悬幡不仅为嘉其诗,更为宣化孝道,悬!”

  又是哲翁率先抚掌,继而言说此诗不比寻常不可无题记,并毛遂自荐。仅仅一盏茶后,就在陈使君训话完毕的同时,今年中秋诗会的第一幅悬幡已高高挂起,这前所未有之举顿时引得围观百姓一片热议。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