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都市之重生大学霸

第二十八章 先投他五篇试个水

都市之重生大学霸 无调整鲜奶 2194 2019-12-07 20:01:33

  徐怜回忆了一下,拿起了笔,在稿纸上罗列着华国经济学期刊的名称。

  《经济学月刊》——国内经济学领域之王,对稿件要求极高。不给稿费,额外还要交1000RMB的审稿费,第一个排除。

  《华夏管理》——名气大,但办刊宗旨三流,重视投稿人名气胜过论文内容。徐怜在心里鄙视了一下。排除。

  《湿润地区经济》——这个好,有五百rmb的稿费,换成瀛洲元有足足一万多瀛洲元!而且这期刊审稿还快。

  《甘州经济评论》——这个也不错,匿名审稿,效率高。

  …(以上期刊名纯属胡编乱造,与现实无关)

  最后,徐怜从记忆中的四十多家期刊里选出了十二家审稿较快,还有稿费给的期刊。然后他又暂时剔除了几本不太符合目前实际的期刊,最后只剩下五本。

  不能说徐怜挑剔,有些期刊对目前的徐怜来说却是不太友好。

  比如《甘州经济评论》,审稿快、稿费多,但问题是这本期刊的要求是:投稿论文要基于大规模调查。身处瀛洲的徐怜,怎么可能去华夏做调研?

  所以最后剩下的五本期刊分别是:《发展地区经济》,《社会科学综合评述》,《经济与管理》,《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华夏政策研究》。这几本期刊要么侧重经济理论,要么侧重宏观经济研究。

  2009年,华夏经济学界的整体水平就西方zbzy强国还是相对较低的。主要的表现是,一方面确实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但另一方面则是对经济方法的各种滥用。

  在徐怜读博士的时候,听师兄说过一个段子,说是国内有经济学家把一棵树的高度和华夏的GDP放在一起做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了那棵树越高、华夏的GDP也越高。

  从经济学的方法上来看,还真没有问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那棵树的高度和华夏的GDP一样,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棵树的生长怎么会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扯上关系呢?

  虽说要灌水,但是这种毫无底线的论文徐怜是不屑于去写的。

  斟酌了一下,他想起了前不久华夏丰州发生了一起自然灾害,导致当地发电厂供电不足,只能被迫提高电价的事情。当时的情况是,政府为了维持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福利,肯定要给与补贴。

  政府补贴的方式有两种:1、补贴给发电厂,让发电厂拿到补贴后去买新设备,从而恢复电价。

  2、直接发钱给当地居民,让他们可以买到更多的电。

  在实际操作中,丰州政府是把钱补给了发电厂,从而让电价降到了正常水平。

  徐怜之所以想到这个,是因为他在前世的2014年阅读著名博弈论大师矢野教授于当年所写的《微观经济学之魂》时,看到过一个类似的列子。在书中,矢野教授巧妙地建立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效用函数,就以此论证了政府把钱补助给当地居民是最合适的。

  当时矢野教授是怎么做的?徐怜努力回忆。

  对了,只需要知道这个地区的居民平时把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作电费支出就行了!

  徐怜连忙去了二楼的电子资料室,打开浏览器,进入了丰州市政府的官方网站。

  在官网的统计资料那一栏,徐怜毫不费力地就找到了想要的数据!——百分之七!

  接下来就好办了,只要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出丰州市居民的消费函数,然后在比较一下成本,一篇实用性极高的论文就出来了!

  徐怜扫了一眼资料室,没有其他人,心里鄙视了一下不热爱学习的瀛洲大学生们,然后便心安理得地占用了眼前这台电脑、开始写起了论文。

  时间过得飞快,两个小时后,徐怜看着刚写好的论文,满意地点击保存。接下来,他得考虑这篇论文往哪本期刊投稿了。

  虽然独立构建了一个微观模型,但是主要内容还是属于政策建议的范围。于是徐怜还是选择了《华夏政策研究》。

  登录这本杂志的官网,填写作者信息、邮箱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信息之后,徐怜终于把论文传了上去。

  不久,屏幕上显示了“已投往编辑邮箱”,接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等待了,这个期刊投稿的人不是很多,而且要求的论文是国内经济学家比较不擅长的政策类,想必审稿时间会很快吧。徐怜心想。

  关了网页,徐怜又开始构思下一篇论文了。这一次不能再投《华夏政策研究》了,一天连投两篇论文,编辑再迟钝也该怀疑论文的质量了。徐怜倒不是怕自己论文的质量不过关,他只是怕审核变严格,导致审查时间变长罢了。

  至于第二篇论文,就定一个偏管理一点的题目吧,就发《经济与管理》了!

  徐怜搜索了一下自己的记忆库,试图找出一篇不错的管理学方向的论文出来。想了十来分钟,一篇利用运筹学的理论去寻找逆向物流服务中心的最佳布局位置的论文涌上心头。那篇论文是自己的一位师姐在2012年的时候写的,因为选题独特,还被华夏管理学界的“王者”——《管理之声》全文转载。

  但是2009年的华夏,正向物流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逆向物流体系还没有着手建立,因此徐怜把主题从“逆向物流”改成了“正向物流”。

  这篇论文很好写,光建立模型就能占去大量的篇幅。再从国际统计局网站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套进去,最后把结论一写,这篇论文就完成了。当然,还得引用上几篇基础理论的论文。

  一个小时后,徐怜写好了论文,传上《经济与管理》的官网后,又马上开始了下一篇论文的构思。

  对了!灵感一来简直就是滔滔不绝。徐怜决定下一篇写大豆进出口的经济学要因分析!不对,应该可以写两篇!

  这个方向上燕京大学的黄振业教授是权威,他在2012年发过两篇重量级的论文!

  徐怜回忆了一下,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可以写成华夏国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其次,从消费角度,可以写成华夏国大豆消费需求变动。

  这两篇论文研究背景部分基本一样,改改措辞方式就行…

  于是,三个小时后,两篇本应该在2012年出炉的论文被徐怜分别传上了《制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评述》的官网。

  至于《发展地区经济学》,徐怜早有了腹稿。最后一篇,他决定写点对国内经济学界更有冲击的东西。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