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言情

胜却人间半场春

第八十一章 尊一声老恩师 您且慢些走

胜却人间半场春 曹笙 2041 2020-04-15 23:04:10

  演出结束大幕合上再拉开,演员们站成一排向观众鞠躬谢幕,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回响在大厅之中。足足五分钟的掌声,观众们没有停下来,为这场话剧的完美演绎表达尊敬。台上的演员一次次鞠躬向观众致意,想要走向后台又被拦下,这是宋昀第一次看到话剧还会返场。

  后台工作人员送上话筒,导演与编剧等幕后人员走上台前与演员站在一起,又是长达数分钟的掌声送给这些幕后英雄。

  这是会看戏的观众,知道一出好戏离不开这些幕后工作者的付出,不止是为人熟知甚至视作招牌的导演、编剧,更是由灯光、话筒、配音、化妆、道具等无数细分工种丰满话剧的表现力,为演出锦上添花,为失误雪中送炭。

  从幕后工作者开始一一介绍自己,导演决定给每一位工作人员自我介绍的机会,毕竟话剧没有片尾字幕,他希望观众能够记住这些人,哪怕只是耳熟这个名字,这才能带动话剧业的良性发展。

  掌声始终是雷动的,与主创们自我介绍时没有不同,给予工作者们充分的赞扬与尊重。当所有人都介绍完自己后,舞台上留下主创团队进行返场后的聊天,与观众分享创作中的苦与乐,演出时曾出现过的失误如何被化解。

  当一切进入尾声时,导演向观众介绍今天将会出场的隐藏嘉宾,虽然她并未出现过任何一场《死亡等候室》,可这部话剧如果没有她四处奔走,根本无法实现今天这样轰动的全球巡演。

  这个不发通稿、不炒作宣传的人即是曹笙,她早已站在上台口等候着,不停地深呼吸控制自己的状态,确保不因为过分激动而在台上流泪。

  虽然她刚才在台下哭的已经够多了,可她的心情仍然难以平复。虽说哭的梨花带雨,可是她的妆容未受影响,两道峨眉峰带着些许霸气,冰肌雪凝的脸蛋儿仍旧精致。这时候便凸显出了女演员另一项十分奇异的技能:不晕妆哭法。

  当导演终于说出曹笙名字时,她迈着秀气的步子从后台走出,旗袍使得她无法大跨步地前进,虽然她穿的是祖母秀堂定制的平底绣鞋方便走路,不过她还是尽可能走的温婉。

  刺眼的追光让她一时之间很难看清台下的观众,她只能听见那强烈汹涌的欢呼与掌声,这是她出事后首次公开露面,迎接她的是一直以来观众们对她的支持。

  这一刻曹笙没有哭,她无比感动却没有流出一滴泪水,哪怕滚烫的热泪已经蓄满心房。她不该在这时候哭,她应当以最自信的笑容噙着泪水向观众报以她的浴火重生,这才不辜负观众们对她归来的期待。

  “陆梓铭导演头一回跟我说,让我在巡演最后一场作为特邀嘉宾出现这事儿是在两年前。那时《死亡等候室》这部话剧还只是PPT上的五个字,我、陆梓铭导演、何文远老师我们仨坐在乌蒙山下,一边聊天一边琢磨排一部原创话剧,要在有意义与深度的同时做到轻松世俗,让观众们愿意坐在这里看。

  我们那时畅想,这部话剧如果能演上个十场那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在预期中六到八场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凭借着演员的精彩演出,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努力,以及今天到场的还有看过其他场次巡演的观众们,我们一同使得这部话剧,成为了名留话剧史的演出。

  盛况空前这四个字我小时候常听大人夸一部戏,如今能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上台讲这些话我很激动。坦白来讲我的视频被曝光后,我跟陆梓铭导演表达过我不想出现这件事,我担心给这部戏带来负面影响,更怕观众不喜欢我,觉得我是来蹭热度。

  可是他与何文远老师说了同样的话:观众是最诚实的,更是最真诚的。

  上台前我还有些忐忑不安,当站到这儿时,当台下响起掌声与欢呼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来错地方。

  现在我不仅可以说我回来了!我更可以说,话剧的春天回来了!让我们共享这一刻!”

  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鼎沸的掌声充斥在整个空间之中,曹笙自信地向台下环视,与主创们再次一同鞠躬。

  而这一次,幕布在ta们面前缓缓合上,宣告整场演出完全结束。

  结束后曹笙被邀请至后台,没有离开的演员在待机室里聊着天,宋昀和张岱也被一同邀请。除去年轻人点的鸭货、炸串、炸鸡外,待机室里还备着各色老式糕点,今天不仅是《死亡等候室》这部话剧的谢幕,更是何文远老师决定退隐的日子。

  他之前便说过,这部话剧是他接的最后一部戏,在这之后他将退出舞台,去其他岗位发光发热。

  曹笙之所以那样紧张且盛装,为的便是这一刻。宣布退出舞台的何文远是她的老恩师,是用一张傩戏面具将她带入演艺殿堂的指引者。

  在她离开家乡上大学后,何文远老师辞去音乐老师的工作,毅然决然前往上海表演话剧,起初因为瘸腿他很不被接受。可是毕竟那时曲艺世家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实在太优秀了,逐渐地从小角色开始,慢慢被观众熟知,成为了名角儿。

  他的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瘸腿。通常夸演员演得好说千人千面,夸何老师则是千人千腿,各有所瘸。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坚持完全部巡演,这壮举本身就足以值得后辈钦佩。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盈门的宾客,更没有记者与媒体。有的只有一年多以来同甘共苦的同事,以及他最得意的学生曹笙。

  自打曹笙搬来上海,与老师的联系从未间断。这份敬仰与尊重是许多人没有的,俩人还曾一同接受过央视的专访,谈及何老师对曹笙产生了什么样的指引。

  今天这个场合,曹笙很难面对,这意味着老师老了,无法再接受高强度的演出,而她还没追上老师的步伐,还没有与老师同台过。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