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本纪:十二封国之流求史第一回》
流求位于大宋东南沿海,就是这个面积和资源都赶不上福建、似乎无足轻重的小国,却以当时不到二十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海寇立国的序幕,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华夏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流求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前的山越人。
此后,秦人、汉人、吴人和天竺人以及羽汉人先后影响着流求的发展。
汉末时期,大汉延康四十九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得夷洲数千人还。
这是汉人军队抵达流求的官方记录。
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流求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流求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流求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羽汉独尊儒术,流求的居民也接受了儒学思想。
不久后,羽汉寿亭侯与宋帝进行了一次会面,其后的时间里,羽汉的政策开始调整。
因为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羽汉军事力量中来自大宋的兵源日益枯竭,因此不久后南海边防也逐渐弛废。
羽汉帝国暂时离开了大宋南海,官僚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流求族正或酋长都不能弥补的权利真空。
以当时流求山越人的文明程度又不足以建立、维护庞大的羽汉官僚体系。
大汉离开的这段日子,这些互不隶属的流求县邑使得南海经常陷入战争混乱状态。
当时唯一没受什么影响的只有遍布各地的书院了,所以这个时候,作为新兴民族的引导者和法律制定者的书院开始崭露头角。
同时山夷还有部分没有被消灭的野蛮人开始对羽汉文明进行反扑。
这给羽汉带来不久的华夏文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在这种差点回归完全礼乐崩坏的时间节点,公羊书院又承担起了文明教化的责任。
这些流求部落习惯了已经设置了县级单位的地方生活条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逐渐放弃了自己以前的原始神灵信仰投入儒学的祖宗崇拜的怀抱。
另一方面,自战国起,公羊,谷梁分裂后,公羊儒学再次引领大汉思潮。
公羊书院不仅仅是一个书院的名字,而是变成了流求书院、乃至流求文明的标志。
谷梁书院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自称谷梁正儒,又称理学。
公羊书院的大儒们非常明白自己领导中心在羽汉,所以又称羽汉公羊派儒学。
自平铺族正宣布加入公羊学院,那以后直到现在,流求上的绝大多数居民一直是羽汉公羊学院支持者,并在此信念支撑下一直反抗着大元、宋人的入侵,直到最后光复国家。
在北方华夏陷入一片混乱时,大汉上涣散的部分汉人漂洋过海却在关羽领导下团结起来。
关羽,于咸淳三年登陆夷北,他在大汉被称为忠义的代表,在三国志中他被称万人敌,即是史书上记载威震华夏的人之一。
当他占领整个流求以后,迅速发展民生,经济,军政力量,以强万的手段控制了流求全境,又鼓励通商劫掠人口,并且大力发展公羊儒家学派,修建了夷北首座公羊学派书院。
于是这个书院被称为长生公羊儒家书院,他也是流求的精神文化之根。
汉朝是儒家大复仇主义最盛行的朝代,为父母血亲朋友而杀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这种事情大多都被社会所赞扬,很多杀人者都会被赦免无罪甚至受到嘉奖。
公羊派甚至宣扬不但当代的仇可以报,即使百世过后依然可以报仇。即所谓“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公羊儒教如今发展成型,既是一种书院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它有助于将当时四分五裂的各夷人部落团结起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诵读的公羊经典被推导出来的注解太多,这使得各地的流求书同文,字同音,因此公羊书院实际上起到了语言统一的作用,成为了山夷诸部的纽带。
同时,行之有效的书院教化,又帮助了大汉帝国征服的地区迅速地汉化,这十分有利于帝国的统治,这也是大汉帝国后来所缔造了如此多海上强国的原因之一。
关羽的书院教化政策深受穷苦夷民的拥护,大宋的统治集团则认为他所宣传的公羊儒教是一种异端邪说,并对他及信徒们进行迫害。关羽逃往西方,在那里他进一步传播公羊儒教作为团结各部落的纽带,并开始建立更多的武装。
通过武力和教化,数十年时间里,羽汉已基本统一了部落林立的中大陆半岛。
在《公羊传》为教化而与谷梁宋作不懈斗争中,在人人心有大义,为天下苍生而战的信念下,大汉人冲出迅速向四周扩张。
至???(还没发展,不清楚,瞎编的)第一阶段扩张结束后,大汉已成为一个东起南海河、西到大西洋、北至蒙元交界、南抵尼罗河,横跨中、非、欧三大洲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国。
公羊儒教也成为一种世界性书院,不过这些对于流求并没有太大影响。
因为随着羽汉第一次帝国的崩溃,各流求山越部落也开始了封建化。
经过公羊儒派指导,流求各大封建势力采取的是战国末期的采邑制。
采邑就是封地,族正在战争中将土地分封给酋长,酋长又将土地分封给追随他的人,这些酋长后来形成世俗夷人儒学世家集团。
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一种从小到大的夷人族正之间的依附的家天下关系。
在采邑内,夷人族正拥有统治权和自己的私人军队。
根据羽汉律,族正有权要求夷人儒学士子为之提供服务,明确忠君臣关系,但族正也有义务保证夷人儒学世家的利益,从而形成利益联盟、这与大宋一言堂的谷梁派有极大的不同。
所以封建化实际上意味着族正对全国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分解为无数夷人儒学世家地主,流求分解为无数个独立的地方族正。
封建制使夷人儒学的世家集团拥有了反抗族正的实力,羽汉律又使他们拥有了对抗族正的权利。
针对强弱不一的族正,他们也采取了服从或对立的态度,这一点类似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诸部。
在封建化过程中,书院也得到了封地,从而使书院也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
当野心勃勃的的大汉人抛弃了东半球到达北非时,南海上的流求却处于封建化过程,平铺族县邑们也是在此时进入了阴谋与混乱的时代。
因为被大汉强制开化的缘故,平铺族县长,也就是族正们的权利常常被被士子夺取。
他们的世袭制基础被大汉剥夺却再也没有拿回来,此时的县长是由流求儒学世家推举的,这导致了县长的争夺异常激烈。
此时的流求,有三分之一的县长会被有“彼可取而代之”想法的篡权者杀死。
在少数情况下,父亲的县长位置会被儿子继承,但这往往引起内战。
富裕的书院可经不起权力的诱惑,有时与儒学世家联手反对族正,刚刚享受到大汉制度的农民也因为从原始社会进入到近似奴隶的地位而对现状不满。
靠篡位上台的许多族正与大夷人儒学世家矛盾重重。
大汉天竺轮镜公哈恰看到了平铺族县邑内的混乱,心生不满,派遣万余人渡过马六甲海峡,进攻平铺族县邑。
族正张鲛以两万人迎战,两军相遇,不幸的是族正的政敌重新加入了大汉邦国,向族正张鲛进攻,而且其军队大部分是农奴,在战场上大量逃亡,一触即溃,张鲛本人也失踪了。
但这一次大战变相的加快了流求内部的民族认同。
此后,大汉人又重新回到了对平铺族的武装征服时代,仅仅半年的工夫,绝大部分的流求就再次纳入了大汉帝国的版图,只有少数地方进行了顽强抵抗。
蒙元击退了大汉人对法兰克的进攻,此后大汉帝国西方的势力就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
在东边,一些山夷野蛮人的残余势力退入贫瘠荒凉的东南山区继续抵抗。
大汉人的统治总体来说是仁慈的,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信奉公羊儒教还对农民提高了免税额度,并鼓励渔民出海谋生。
在此期间,许多浙江人也来到了流求,远遁千里的他们在这里可以享有更多的庇护和机会。
在统治流求期间,关羽通过大汉人开始把公羊派的古典文化传回到华夏,可惜没有被接受。
在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和许多艺术方面,辉煌的公羊儒文化都使当时华夏的其他地区如倭国、西域、朝鲜等地相形见绌。
但温和的统治和繁荣的文化并不能掩盖大汉是外来征服者的事实,随着龙武卫以及县长族正等统治阶级生活的日见奢靡,对农民的剥削也越来越重。
本来征服者只占居民的少数,占领军力量也比较薄弱,但大汉人之间又起了内讧,甚至对公羊书院的抵抗也腾不出手来应对。
大汉离开以后,从大汉王朝的废墟上,有大约五十多个小国家兴起,创建者都是些首领和小王,离开了大汉统治者的约束,那些好勇斗狠的夷人在公羊派儒士的鼓吹下自相残杀,有的小国还向当时大宋建立的卫星国称臣纳贡。
这段时间,大汉人组成的国家联盟进攻北中州失败后,就没有再尝试,而这次胜利却激励了大宋官兵们的士气和信心,开始了收附战争。
作为两大学派在中州对峙的前沿,这同样激起了流求上谷梁派的士子的谋反之心,他们把流求内部的战乱看成是谷梁儒学推翻公羊儒的机会,所以反抗大汉人统治的武装自然也可以看成是一次打击羽汉的机会。
在反抗大汉人统治的过程中,夷人土著还是失败了,羽林卫最终夺取了夷北地区。
来自夷西南的羽林卫后裔萧索乘机统一了整个流求,华夏历史上一个新的统一地区流求此时才算真正的但是了。
(ps:他后来在咸淳一百五十年庆典上“回归”大宋。”)
然而当时,出于对强大宋国的不信任,为了保护自己和刚成立的新国。
新任的流求王羽林卫的后裔,向曾经的主君关羽派遣使者提出加入汉外邦,把流求作为汉管辖下的封建领地。
不久后流求被羽汉正式承认,新的首都在夷北成立,但这个新生的封国面临很多的矛盾,内则有族正想加强权力与大夷人儒学世家和大儒之间的矛盾,外则有大宋的干涉。
经过多次内战和对外战争,流求族正们都取得了胜利,历经千辛万苦,依托大汉和公羊书院的支持,流求的第一个自立官府建立起来了。
同时来自闽浙的商人及相关的儒士也取得了与传统的族正相抗衡的权力,因此政权变得稳定了下来。
流求国志第一回完
下一页【2】【3】【4】【5】返回首页
更多精彩请关注
《大宋本纪:兽心员外传》
《南洋旧事:龙武卫对南海海寇的影响》
《朝宋新闻:大汉女子彪悍不可不知的秘密》
《大汉石渠阁新论:探究历史下的“大”宋,三道城墙都挡不住的靖康之耻》
《大元评议: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有人打着“伪汉伪神”的名义,妄图恢复暴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