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赵晨龙都不能忘记那个夏日的午后,发生在一个百年老屋里的一场激烈争论。
“不行,这孩子坚决不能送到乡中学去。这绝对是个大学生的苗子,放到乡中学就给耽误了。”众人望着说话的女人,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凝滞,一时无人接话。
2000年千禧龙年六月的午后,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呆呆的蹲坐在家门口,抬头着一场暴雨刚刚洗刷过的天空,身后的里屋,是一群大人在激烈的争论,说是争论,不如说是一群人听一个女人在训话,而他,则是大人口中讨论的对象。
迈入新世纪的晋南小山村,日子并没有翻起大的涟漪,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穷,落后写在村落胡同泥泞的小路上,写在人们肩上的农具中,写在一张张泛黄沧桑的面容上......
小晨龙的家是一个古老紧凑的农村四合院,因为庭院过于狭小,东厢房已然拆掉。相传老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两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虽早已褪去了老屋的精气神,然而却依旧为后人遮风挡雨。小晨龙身后正是老屋的北房正房,房里是个大开间,有人倚在床边,有人靠在沙发上,还有人坐在板凳上。“老三你说句话!”坐在板凳上的是一个瘦瘦的青年男子,是小晨龙的父亲,三十多岁年级,听见大嫂点自己的名,急忙掐灭了手里的烟头,嘴里嗯嗯说道:“嗯,嗯,那就听大嫂的,去县城念。家里再难,我们拼命供他就是了。”听到这话,坐在沙发上的女人终于露出了像老师一样慈祥的目光,而她正是曾经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金牌老师,只是如今已经调往县城教育局工作了。“后续的工作你不用操心,孩子成绩这么好,我和你大哥怎么也得把他开云(中国)到好的中学去,我今天回县里就跟你大哥商量后面的事。”大嫂的语调平缓却仍旧有力,说完便站了起来,大家紧忙着也都站了起来。这个被父亲称作大嫂的女人,连同今日有事没回来的大哥,这个家族里的知识份子,被小晨龙称作大伯和大妈的模范伉俪,俨然就是这个家族的掌舵者,他们的决定影响了晨龙的一生,而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为晨龙在人生十字路口指明方向!
听见里屋的动静,看见大家往外走,小晨龙也赶紧站了起来,大妈微笑着摸摸他的头,然后就大踏步地消失在他的目送中。他知道,他就要去县里念初中了,尽管家里穷困,但他仍获得了这个机会,虽然倔强的他认为自己去哪里都能把书念好。
爸爸妈妈在送走大妈后,把晨龙拉近了屋里。夫妻俩看着这个瘦小的儿子,就要上初中了,个头还没有长开。是啊,从小也没有好吃的给孩子补身体,如今马上要出去住校念书了,正是要突击长身体的时候,在外面可不能再让娃吃不好了!“龙龙,你放心,家里再难,也不会让你再外面难,你就管好好念书就行,将来还要念到大学,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大学生!”妈妈的话哽咽中带着坚定,小晨龙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妈妈不住的点头。“大姐你放心,我和家里面都会帮衬着的,你看我也已经参加工作了嘛。”这是晨龙的舅舅,比晨龙大十二岁,九十年代末读完中专毕业,已经在县里的机械厂上班了。而接下来晨龙要去的中学就是舅舅所在机械厂的子弟学校,一个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机械厂子弟学校。
一旦做出抉择,屋里的人们感觉终于舒展了一口气,如同屋外万里无云湛蓝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