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五郎是谁,知晓五郎在路七最无助的时候提供了帮助,路七感到一丝丝亲切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路七觉得五郎比起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陌生人,更像是家人。在这个复活的第一个晚上,路七没有办法睡着,虽然他心里乱七八糟的,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身体的特质。
“好吧。”五郎回到隔壁的床上,望了望趴在窗户上的几只饥肠辘辘的苍蝇,没有在意。
路七望着窗外的景色,在这个高度和角度望去,能看到闪耀着红光的塔和绚丽夺目的都市夜景,但越看越不顺眼,一些不可力拒的因素导致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如果没有复活的话,那么路七也没办法思考接下来的事。而一直寻死的他终于体验到了复活后思考的快乐,以及一系列对生命的遐想。
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间,望着城市夜空,黑蒙蒙一片没有任何星光的夜空。独自一人坐在陌生人的家中,想要深吸一口气,却没有办法抽动自己的肺,毕竟路七以及死了十个小时。
城市的夜景是无数人神往的景色,但路七不想要这种景色。他的灵魂和肉体还未分离之时,他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座城市里最黑暗的角落,但现在,自己的身心俱空,坐立在地板上的是一副躯壳。肯定有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会这样?
雨后的城市,变得比以往更加明晰,但却有种东西让人无法直视它,它的深度和繁华,让人捉摸不透,这座城市如同活着一般,在每个人的脚下呼吸着,如同囚犯一样渴求着所有人的可怜。匍匐在众人的脚下,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也无法掩盖它的奴性。这座城市不再是所有人的乐园,它终于屈服于上层人士的胯下,不断地为他们滋生各种邪恶和肮脏。当路七发现时,那已经太晚了,就连他也折服于廉价的人生。
金钱,欲望,他们将其聚拢在这种城市,利用这种保护色一样的夜景来蛊惑着所有人的心。血液和躯壳,流淌着的人流,密集的步伐和难闻的各种气味,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他们的垃圾站,无论是什么东西都能往里丢。
杂乱密集的电线,水泥墙,四通八达的沥青路,瓷砖铺成的人行道,回环,大厦的玻璃,炫目的霓虹灯,地下街的人群,商店。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它们一直在躲藏着,闻到了香气扑鼻的人类气味,如同一头饿狼般扑去,却没有一个人在反抗这种可怕的暴行。
厌世,痛恶,眼泪,怨恨,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东西?那又将去问谁呢?自行车,汽车,卡车,它们没有任何答案。
它们没有在说话,没有说人话,人肯定无法学习它们的语种。理解,误解,为什么界限如此模糊,为什么人们说话含糊不清,让人误会?
肯定有什么在操作着所有的事物,一切都好像是提线木偶,没有人能脱离他们的命运。无论是自豪,骄傲,自大,都不是逃脱的理由。
在这个偌大的战场,它们为了自己而活着,每一具躯壳,每一个鲜明的灵魂,它们都是自私的,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躯壳和灵魂出卖给任何一个人,但心中的欲望如同地狱烈火一般燃烧时,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不是普通人的话也许就能实现你的愿望,只要你愿意付出你的躯壳和灵魂。天空的圣灵落下了眼泪,洞穿了欲念垒起的壁垒,恶魔正在嘲笑着人们:为什么愿意付出一切来换取无法触及的东西?
苍天也在嘲笑着人类,是否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多,是否降下的灾难还不够多,不足以让人类明白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当一个新生儿出生时,他的欲望是活着,但长大后他不但要活着,而且要舒服地活着,不管是否出卖自己认为没有的东西,都想要获得这些虚无的东西。
虚无的东西没有办法在理念中永存,它只会在人类的记忆中慢慢淡去。
路七生前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每一天活着都如同行尸走肉,为什么要残存着意识去领会下一次的疼痛?但现在他已经感觉不到任何的痛苦,他终于为他的愿望付出了代价,在难以预料的现在,他平淡地望着眼下的城市,无声无息,没有脉搏。
他的皮肤似乎已经开始泛黄,很快就会软掉,肢体开始僵硬起来,血液早已凝固,没有任何生气。他意识到自己的复活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似乎给了他更多思考的时间,让他领略下一次的故事,体验尸骸的生活。
但这不是永恒的,当血液进入到他的身体里时,他感到一阵快活,似乎有什么鲜活的东西进入了自己干涸的躯壳,让里面的东西变得生机盎然起来。这样的感觉驱使着他继续思考下去,对他来说无法永恒的东西比任何事物都有值得珍惜,他突然对感情产生了兴趣,为了再次体验到无法永恒的新鲜感,他要离开这里,离开五郎的家。
思考消耗的时间很多,需要的血液也更多,突然间的灰暗感袭面而来,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血来支持他思考,也许,大脑也是一种让自己思考的良方。
如果吃下大脑和喝下血液能让自己继续思考的话,未必是一件坏事。但首先,要知道去哪里找血浆和大脑,新鲜的血浆和大脑。
时间过得很快,清晨,五郎要去打工,在嘱咐路七千万不要出门之后,五郎反锁了大门。路七摸透了五郎的房子,在阳台找到了离地面比较低矮的地方,一种渴望油然而生,为了找到这渴望的来由,他必须得回家看看,要弄清楚自己死掉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回家和找到能让自己思考的东西,戴上了帽子,踏着昨日的水洼,如同一头豺狼一样却毫无生气,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马路上,即使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他也不在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