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天上厚厚的雾霾散去,这是北京一年里天气最好的时候。
阳光扫到高楼的玻璃面上,投射出这个依旧忙碌的城市,有些刺眼。
这是我在北京唯一一个朋友的故事,前两天他打电话来说,要结婚了,其实他的婚期是定在二月的,那是他升任子公司总经理的日子。后来因为疫情,推迟到了五月。
老李是四川人,后来到了合肥读书,我和他是高中同学。
因为他那奇特的外地口音,在学校里没少受委屈,其实对于有些人来说,学校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幼儿园里的孩子都欺负一个女孩子,直到有一次哪个女孩子被推下楼梯,不省人事,才东窗事发。
我还记得那群孩子对着地上女孩笑的画面,那笑声,说不清是残忍还是天真。
老李就像那个女孩,他的作业总是消失不见,书上总是有诡异涂鸦,每天早上来的时候,凳子上一定有几枚图钉。
我和老李成为朋友是因为文字,老李是那唯一一个喜欢看书的。
在那个古惑仔风靡的时代,也算是另类的美好了。
无论是诗词经典还是流行小说,他都能讲的头头是道。
也无怪乎他高考作文得满分了。
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的经历吧,他特别想要去大城市,每回被作弄,嘲笑,欺负,他都一声不吭,拿着书死命读,读着读着,眼泪就不自觉的留了下来。
我还记得那次他泪眼婆娑的跑在雨中的时候念的一句诗。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考他去了北大,我去上交,其他人留在了那个梧桐色的小城市里,过着那昏昏噩噩,碌碌无为,毫无主见的生活。
记得看过一句话,门槛越高,垃圾越少。
大学四年我们都没有再联系,直到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在路边吃饭的时候,遇见了他。
那次我点了碗6块钱的面,他点了一碗不知价钱炒饭,在微曦的阳光里,四目相对,相顾无言。
那时候的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内容有些东西没经过他本人同意不方便公之于众,所以我改了改,下章里会好好聊聊。
那是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在他结婚前夕,我想把这个他不知还否记得的故事锁在文字里,连着那飞驰的青春一起,在多年后的一个下午,在阳光和冒着热气的茶的氤氲里,重新读着这些文字。
你我仿佛还一如少年模样,这也算是个别样的祝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