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我在循名责实——圆圆的肚子,有;长长的鼻子,有;红色的帽子,有。妹妹说要画一个香蕉,有。
(二)
但如果我们对人物产生共情,就等于完全变成了某个人物,这会让我们失去客观评价这个人物的能力。
好比我们在看《红楼梦》时,心疼林黛玉的悲惨命运,也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敏感多疑。但我们不需要变成她,要不然我们就看不到她性格上的缺陷和她悲剧命运之间的关联。
比如小说写到格列佛来到一个马统治的国家,他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居然学当地的居民,也就是那些马,踏着小碎步疾走,嘴里还发出嘶鸣。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就会感到非常滑稽可笑。
作者斯威夫特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主人公格列佛既是展现讽刺效果的工具,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我对作者大大说:所以要学哲学。哲学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想象自己可能遇到的坏事情
我说:我昨天也玩鲁班了,战绩不忍直视。身边的朋友在游戏里说:别送了。我都有点怀疑他说的是不是我?反正我的战绩是最渣的一个。
正打着排位呢,然后家人让我去吃饭。不过现在这个现象,已经没有了
我说:刚开始不在意,确实简单。我开了三本书,然后一本完本,一本每天继续写。
@君子不器知行合一我来自现代21世纪的新中国【回复,来自何处】
“选项一,减少信息的获取,作者大大不知道他们在晒稿费,那就不会再羡慕了。
选项二,这是一个契机,羡慕之心好啊!因为这表达出了不满于现状
建议:作者大大可以试试阅读外国的严肃小说,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这会对大大的写作有用吗?但是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试试就永远不知道答案。而且作者大大是独特的一个人,究竟会发生什么?啊!我不知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