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徽叹了一口气,回到书桌前,吹灭烛火,侧身躺在榻上,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小六和沁儿乘坐马车,打算去一趟跑马街。跑马街位于拐子城边上,也就是汴京城墙角城附近,远离繁华地带,跑马街上住着不少穷苦人家。这条街虽然宽阔,但是平日里冷冷清清的,马儿急奔于街上也穿梭无碍,因此得名跑马街。
去跑马街是沁儿的意思,她总念叨那里街头常聚集着许多穷孩子。小六知道,沁儿是看不得小孩儿巴巴蹲坐在路边的可怜模样的。于是她就陪着沁儿买了不少好吃的,两人一同去看望跑马街的孩子们。自从来到宁国以后,她总是乐善好施,是因为她始终没有忘记鳌老当年的教导——“孩子,记住我今日说的话,布施方可得财富,这是有因果定律的。不论你遇到天大的难处,只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龙渊娘娘上方有灵,也会保佑你的。”
此时清徽也出了牡丹阁,上了另一辆马车。今日她的穿扮与平时不同,身穿素雅的白色衣裙,头戴一顶帷帽,那帷帽就像一个圆顶的斗笠,垂荡下来的白纱遮住了她的脸庞。
街上的榆树和柳树都已成荫,此外还有不少桃树、李树、杏树也生机勃勃的,再过上一些日子,这些果树就会竞相开花,将这汴京大街点缀的如同铺了一层锦绣地衣一样。
小六和沁儿的马车先到了跑马街,她们不是第一次来,孩子们已认得她们,一下车,就被一群孩童簇拥围了起来。
沁儿打开包袱,把糖饼和烧饼分给孩子们。这个年纪的小孩最爱吃的就是这种东西,以前在新安郡的时候是这样,如今到了汴京城还是一样。
一个高个头的小丫头,牵着她的妹妹——个矮的小丫头,也来领糖饼吃。两双黑乎乎的小手伸了出来,小六看到那四只沾满泥垢的手,无奈地摇摇头,拿出帕子来给她们擦了擦手,但是擦不太干净,她苦笑着说:“姐姐上次不是跟你们说了吗,手要常洗,干干净净的,不然把脏东西吃到肚子里,可是要生病的。”
大丫头笑嘻嘻的,没有说话,矮个儿的小丫头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娘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小六笑着看着她们,递过几块糖饼,没再说什么。高个头的左手拿着糖饼,右手地扯动小六的裙摆,有些好奇又仿佛很是羡慕地说:“姐姐,你的裙子真漂亮。”
小六蹲下身来问:“你想要一条这样的裙子吗?”
小女孩点了点头,眼睛忽闪忽闪的,很是天真,小六说:“等会儿让沁姐姐给你量一下,做好了裙子,下次来的时候带给你。”小女孩听到以后,咧着嘴笑了。
沁儿发完糖饼,就来给小女孩量尺寸,因为没带尺子,她就用手在小丫头身上拃量。拃完肩宽,又去拃腰,沁儿默默记着尺寸。小丫头被后背上这只动来动去的手“挠”的咯咯直笑,痒得她扭来扭去的。
没过一会儿就量好了,沁儿拍了拍小丫头的肩膀,跟她说,下次她们再来跑马街的时候,她会收到一条粉红色的罗衫裙。
马车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是要分给这些孩子们的,沁儿转身又去车里取东西。个矮的小丫头,也就是刚才那个小女孩的妹妹,总是挡在沁儿前面,沁儿去哪她就跑去哪儿,好几次沁儿都差点撞到她。
她总是背对着沁儿,时不时的扭过头来看她,沁儿不明所以,笑着问她:“你耍调皮呢?专门故意挡姐姐的路。”
小丫头还是背对着她,头使劲儿往后扭着,嘴上有些口齿不清地说:“给我也量量吧。”
这下小六和沁儿都乐了,刚才她们把这年幼的丫头忽略了,她姐姐有新衣裳穿,她当然也想要。沁儿又弯下腰来,给这个个头尚不及她腰的小妹妹拃量尺寸。
一个叫桑哥儿的小男孩,一边大口吞咽着糖饼,一边扬头问道:“敖姐姐,你今天还会给我们讲故事吗?”
“你想听吗?”小六问他,“姐姐这里可有听不完的故事。”
“想听!”孩子们齐刷刷地答道。
“那好,我就给你们讲一个聪明人的故事。”小六有声有色地讲了起来,“从前有一个商人,他买下了一块荒地。地里到处都是石子,没法在上面种庄稼。如果雇人来清理石子,要花上不少钱,实在是不合算,于是商人就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在荒地的四周插上木棍,用绳子围起来。在绳子外面五丈远的地方放了一个小竹筐。商人对路过的人说,只要能站在绳子这一侧,把石子扔到那边的竹筐里,他就奖励铜板,投中一个石子奖一文钱。路人们觉得好玩,纷纷加入扔石子的行列。不过竹筐离得太远了,很难把石子扔进去,偶尔才有一两个运气好的,侥幸把石子投进了筐里。但是所有人都玩得很开心,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荒地里的石子就被捡干净了。”
小六看着这群充满活力的小孩儿,问道:“你们说,这个商人聪明吗?”
“聪明!”孩子们齐声答道,紧接着那个叫桑哥儿的孩子又问:“那后来种出庄稼了吗?”
“后来嘛,后来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地里冒出来很多野草。”小六接着讲道,“一个月后,这些草都长高了,商人就找到一个放羊的牧人,对他说,我的地里有许多沃草,把你的羊群牵过来吧,牵到我的地里来,里面的草随便吃。牧羊人听了很高兴,把他的羊群都赶了过来,在这块草地上放了十多天羊,才把地里丈的草全吃干净。羊群吃了草,排出了许多羊粪,慢慢的沤成了肥。第二年,这块荒地就变成沃土了,商人撒下种子,收获了许多粮食。好了,故事讲完了,今天这个故事呢,就是告诉我们,聪明人遇到困难时会多动动脑筋,若是能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可就会省下不少事。”
孩子们扯着她的衣襟,嚷着说没有听够,让她再讲一个,小六想了想,又说道:“那我再给你们讲讲第三年,这个商人又发生的什么事。第三年刚入春的时候,当时地里还没长庄稼。附近村里的小孩老是来这片空地上玩耍,在地上跑来跑去。商人很担心,心想如果小孩把土踩结实了,庄稼冒不出芽,今年的收成可就要受影响了。他多次把那群小孩驱赶走,可是小孩们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又跑了回来,还是那块地上来回跑闹。这时,商人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那群小孩说,你们在这里跑,可是帮了我的大忙,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小孩越是在地里跑,这块地里的庄稼就越能长得好。我不能让你们白辛苦,这样吧,以后谁来我的地里玩,我奖励谁三颗冰糖。当天他就给每个小孩发了三颗糖,孩子们都很高兴,第二天不约而同的又来了。他们满怀期待地跟商人要糖,本以为今天又能领到三颗糖,没想到商人少给了一颗,每个人只分到了两颗糖,这下小孩儿们有些不高兴了。第三天,小孩儿来领糖的时候,商人每个人只给了一颗,这下小孩儿都不乐意了,生气地对商人说,我们在你的地里玩,应该得到三颗糖,你昨天少给了一颗,今天少给了两颗,说话不算话,以后我们再也不来帮你踩地了,说完就怒冲冲地走了。从那以后,这群孩子再也没有来过商人的地里,这一年,商人种的粮食又是大丰收。”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孩子都听懂了,哈哈地笑了起来,有几个年纪小的没明白其中的道理,抓耳挠腮地问旁边的哥哥姐姐,为什么那群小孩儿再也不去商人的地里玩了。
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一个穿着白衣的女子掀着车帘,将这一幕看在眼里,这个人正是清徽。
等小六和沁儿离开以后,清徽才走下马车,朝这群孩子走过来。她虽带了帷帽,丝纱挡着脸,但是那群孩子却远远的就认出了她,嘴里喊着清徽姐姐,齐刷刷地跑了过来。
高个丫头亲切地拉着清徽的手说:“姐姐,我用你上次留下的钱,给我娘亲买了药,她吃了药以后好多了,身上也不疼了。”
桑哥儿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高高的举到清徽面前:“清徽姐姐,我也买书了,我终于有书了,谢谢清徽姐姐!”
清徽欣慰地摸了摸桑哥的头,桑哥又打开书翻了翻,不过此时他的脸上有些失落了:“可是我一个字也不认识……”
“我教你识字吧。”
“好啊!清徽姐姐教我,我一定好好学!”
“我也要学”,“我也要学”,孩子们拉着清徽嚷道。
“那我们去台阶那里坐下,我教你们识字,书院的先生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好不好?”
“好!”孩子们齐声说。
清辉领着孩子们来到台阶前面,俯身吹了吹上面的灰尘,正想坐下,桑耳拉住了她:“姐姐,你等一下。”
桑哥跑走了,不一会儿又跑了回来,怀里还抱着一个蒲团,不知道是从哪儿寻来的:“姐姐坐这个吧,别把白衣裳弄脏了。”
清徽接过蒲团,与孩子们坐在台阶上,她问桑哥儿:“刚才来的那两个大姐姐是什么人?”
“你是说敖姐姐和沁姐姐吗?她们来送吃的,还给我们讲故事呢。”
“还答应给我做裙子呢!”高个丫头骄傲地说。
清徽看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昨夜的愁闷都已烟消云散:“那你们可不许调皮,不能惹这两个姐姐生气。”
“好!”孩子们又齐声答道。
清徽翻开桑哥儿的书,开始教孩子们识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