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重生就全网爆红

第22章  改革要快

重生就全网爆红 风鳗呛蟹 2015 2020-10-16 20:33:00

  周一早晨工作例会,一是总结上周工作,二是布置本周工作。

  照例由发行公司经理先汇报。

  “上周二的销量增幅,达到了31.8%,周三微幅下滑,29%,周四周五保持平稳,周六起下滑比较严重,今天周一的销量印刷厂出厂数据为增5%这样子,应该不会有加印情况。”

  总编点点头:“自2015年纸媒进入下滑周期以来,这是首次出现31.8%的增幅。我接到了很多同行老总的电话,他们高度关注着我们的操作情况。”

  “同志们,这些数据,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专题中心第一天的策划思路非常好,网络打头阵,抛出悬念,但不解谜,充分吊足读者胃口,纸媒以深度做到集中轰炸。”

  “这个思路,我们以前想到过,也提出过,但没人敢做。现在试了,证明它是可行的。当然,关键是题材,以前的一些选题,都没像这次具备全城轰动效应。”

  “报纸销量的下滑,是处于正常范围,毕竟,头天报道的铺垫做得很足。今天能有5%的增幅,很不容易了。”

  “广告跟以前差不多,大公司没有新增,小客户有增加,但占比微不足道,拉不动总量。不过有两个情况值得我们重视。”

  “哪两个?”总编问着。

  “首先是有几家新客户跟我们联系,详细询问了我们报纸的情况。但没明确表态是不是投放广告。其中一家是知名化妆品公司蓝蔻,以前他们只投新媒体,不投纸媒。我们正在极力做工作。”

  总编:“我们报纸的销量起势这么好,蓝蔻为什么还不愿投广告?”

  广告部主任迟疑了一会儿:“他们,不太看好纸媒前景。”

  总编:“还有个是什么情况?”

  “有几家地产公司,本来合同到周三结束,但周二晚上,他们老总打来电话,说再投几天试试。”

  王副总编插了一句:“说明他们在观望。”

  总编:“不错。只要我们再搞几次类似这样的大动作,广告效应就起来了。接下来采编部门的主任,多谈点可策划的大题材,我前几天布置了,你们应该准备得很充分。”

  采编的几大主任相继发言。

  “缺少好题材!急需要再来一个轰动性的大策划哪。”

  在国际国内中心主任发言完后,总编和王副对望一眼,说道。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都是老司机,会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广告形势在这儿明摆着,几家大客户,可都是主动来联系了。像蓝蔻这种超级客户,不投放则已,一投至少大几十万甚至上百、几百万。

  去年,《蜀都都市报》的广告已经下滑到了历史新低2000万出头,是报社盈亏临界点。这几个客户

  但就算这几家大公司不投,广告效应,实质上也已经起来了,几家地产公司延长广告投入期限,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小客户几千上万的增量,在总量中微不足道,但也表明,广告客户在关注着报纸。

  这几家地产公司延长的广告,约有四十万元,实际上,这就算是增量了,如果不是那组报道吸睛,他们不会再投放。

  如果有新一轮全城轰动、全网爆红的新闻报道,这几家正在观望的大客户广告,极有可能被吸引过来。

  但是,题材呢?

  在网络媒体无孔不占的今天,纸媒想要找到轰动性、独家性的题材,已如登天一般艰难。

  任是久经沙场,在全市传媒圈中声名显赫的各位中心主任,也有英雄迟暮,良策难寻的叹喟。

  总编:“各位中心主任回去后,在各部门再发动一下,遇有合适题材随时报题。”

  “另外,我们的思路要再开拓一下,专题中心一个见习记者,能提出这么超前的策划草案,给了我很大启发:年轻人的思路,跟我们有所不同。我们重在什么?重在经验,但是网络高速发展下,年轻人的思考方式,比我们更接网络地气。”

  “集团前几天党组会议上,老总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这一块,要快,步子要大,胆子也要大。”

  “本周工作的重点,是要再找到一个能在网上掀起风浪的大题材。操作模式,继续按专题中心网络掀风浪、纸媒做深度的模式来做,这条路,我看值得坚持,前景广阔。”

  ……

  会议结束,陈一新的脸色不是很好,一路沉默着回到采访中心。

  副主任刘艺知道他在想什么。

  好好的一个策划,采访中心挖了四五天,临门一脚,却让专题中心给抢了。

  关键,还是许凡这小子主动提出让专题中心做,老总看透这小子不愿呆在采访中心的内心,拍了板。

  这谁受得了?

  陈一新的资格,在都市报跟几大中心主任一样老,差不多同一批进报社。

  但陈一新的个性,有些不太招人喜欢,比较一致的评价,就是心眼比较小,格局不大,逢事喜欢计较,自己决定的事,也不太喜欢别人提意见。

  因而,他提正职主任的时间,比其他人晚了两三年。最典型的就是钱穆,两人是同一批招聘进报社的,钱穆3年前就提了正职。

  自视极高的陈一新,一直不服钱穆。

  提升后,他稍微得到了些安慰,毕竟采访中心是报社第一大部门,管着30多号记者,人数比专题中心多了一倍还不止。

  现在的陈一新,最需要的就是实绩,能够带动报纸营销,又让别人心服口服的实绩。

  走进中心,陈一新没有立即去自己的办公室,而是踱到了大统间。

  老刘扔了支烟过来。

  陈一新点上,吐出个烟圈:“老刘,对神曲事件这组报道,你给评评。”

  老刘:“偶然事件,没有持续性,也不具备复制可能性。集团如果以此为蓝本推动改革,我认为会有隐患。”

  陈一新点点头:“说详细些。”

  中心在家的一些记者,都围了过来。

  牛益斌和杨眉在外围,支着耳朵倾听。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