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生活

无娘崽

第4章 三分肥田不如一瘦店

无娘崽 老朽已 3090 2021-04-20 21:20:28

  黄奶奶之所以要在赶场的前一天,把水缸挑满,是想赶场的乡民有水喝。

  每每赶场的前一天,她交代家里人,赶场天一定要把挨街边放水缸那间房门敞开。

  头天她就去坡脚河边的那口水井挑水,要挑5挑,水缸才满,井水甘冽回甜爽心可口,可直饮,。

  毛子有空也会去挑,老人家鼓着一把不服老的气势把缸子挑满,也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只是难为她那双象征封建社会娇小姐的“三寸金莲。”

  这“三寸金莲”要是生在富人家,倒还真有那么点福享。可不知何时这一“封建富家小姐的时髦”也渲染到偏僻的农村大地?更厉害的是,封建社会的女子即使缠足变形,即便走路颤颤巍巍,也能锻炼成家务活的一把好手,她们遭了多少罪?男人们何曾怜惜她们过?还是新政府好,把她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黄奶奶在水缸盖上放一木瓢,水缸旁木脸架上放有一张干净毛巾、一块肥皂和一只盆底印有大红双“囍”字的搪瓷脸盆,。

  赶场天清早,她就在门口一边炸油炸粑,一边卖米粉、凉粉、米豆腐等,就指望赶场天多卖点这些饮食。

  见赶场的人路过,她大声且和颜瑞色呼喊道:“那个......口干了吧?进我家来喝口水,我家的水是清凉回甜的井水,想洗手洗脸请自便。”

  黄奶奶早生华发,她头总是包着一张黑丝帕子,把头发在后脑勺绾个结,一丝不乱,再用帕子把头包裹好,露出有些横纹的光洁额头,她媚眼清明,有了皱纹的皮肤在劳动时常光洁发亮。

  别看她是小脚老奶,走路做事还十分灵巧,不勾腰驼背,显得精气神干练。

  她常穿干净整洁的老式斜扣立领的藏蓝色粗布衣服,一条藏青色宽大直筒布裤,她不胖不瘦,只是腰部略微有些松垮赘肉,这是年老的特征,但因为常年劳动,她并不显得臃肿,衣裤非常合身得体,脚穿自己做的千层底尖头金莲布鞋。

  她招呼人时,额头和眼角的纹路在她笑时显得更加温和平易近人。

  有的山民确实走累,想在她家门口歇歇喝些水或洗把脸,有的饿了就在她家买个油炸粑或一碗粉吃。

  特别是大热天喝了她家的井水,再洗把脸,那真是热中送清凉,让人爽心畅快淋漓。

  她还做些乡村特有的腌米汤水给人消暑。许多人很感激她这小小善举,为此她认识人多,来赶场的人基本认识她。她家的油炸粑、米粉和米豆腐自然畅销。

  现在每到赶场天,她又有新的想法,她抱着或背着陈平坐在家门口,凡是从门口路过有奶的妇女,她求她们喂这无娘崽几口奶。她甚至看到那些胸前饱胀的喂奶妇女,她两眼自然紧盯人家胸部,眼不忍离开,脑海里满是孙女在人家怀里磨蹭贪婪吸奶的娇憨模样。

  善良的女人们哪里看得下去这一老一小的焦渴,纷纷解囊,撩起衣服喂孩子,有的还眼泪婆娑地喂,边喂边念叨:“妈呀!硬是乖啊,可怜的崽,怎么那么命苦,没得妈喂奶的孩子就是命苦。”

  旁边的黄奶奶忙不迭地笑着谢道:“是啊!我这孙崽可命苦,全得大家喂她,她是吃百家奶长大的,多谢大家,菩萨保佑你们,好人有好报!”

  久而久之,许多来赶场的妇女,主动来黄奶奶家喂陈平几口奶,并不是非要喝她家的水。

  黄奶奶一如既往地总是把水缸挑满,洗脸帕别人用过后,用肥皂把帕子洗干净,让别人再用。

  她也不怕三寸金莲的小脚挑水费力受累,更不怕摔倒在湿滑的井边。她只盼望她孙女健康成长。

  黄奶奶是镇上的名人,生于清朝光绪1906年。凯本老街黄府人,自幼聪慧伶俐,家里世代务农,兼在小镇上做些小本生意。

  凯本离县城比较偏远,四面环山,西北边相连7座美丽挺拔,婀娜姿态的山峰,峰顶常常云绕霞披,云雾闲飘缓去时,犹如仙女甩袖翩翩起舞。

  镇上就2百多户人家,只有侠长的三四条小街,镇南的坡脚有条十来米宽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常年不干,河边上下游都有水井。

  镇外平坦地方或坡上有大片肥沃的,开垦不知多少年的黑黄土地,一年四季可种许多农作物,乡民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民风淳朴。这里婚丧嫁娶立房子,都是一个镇的人自动来帮忙,很有朴素的小集体帮扶意识。

  小镇乃是终日柴门犬吠鸡鸣饶邻,夏蝉和虫蛙声声对歌,鸟儿啾啾山谷自清欢。一年四季绿红青黄浓抹交替,何为田园?此为田园!

  由于交通不便利,跟县城比起来还显得落后。但是山水优美,空气清新,这里的乡民勤劳爱干净,街道比较整洁,不像它前面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小集镇,街道总是灰尘扑扑或烂泥浆浆的。

  附近的十几个村子里的人总爱来这个镇赶场,赶场天是个欢乐的日子,商贾云集地,也是人们交流相识的天然聊天场所,许多青年男女也是在赶场中遇见,只要心有灵犀,婚事便有了眉目。

  黄奶奶20岁嫁进本镇大户陈家,敬奉公婆,勤俭持家,她虽没文化,但做事精明强干,为人智慧谦和。

  她天生有生意头脑,丈夫家日杂店由她经营后,物资丰盛,生意兴隆,有钱后她很开明,不管男孩女孩,都要送读书,哪怕认得几个字总比当文盲强,她就吃没文化的苦,好歹她记性好,脑子格外灵活,做生意她不贪,童叟无欺,但也不吃亏。

  黄奶奶做生意讲公道,只赚微薄利润,始终信奉“三分肥田不如一瘦店。”认为做生意总比务农强。

  丈夫中年不幸染病,不久去世,丢下子女6个,最小的儿子才2岁多,全靠黄奶奶辛苦操持,黄奶奶中年丧夫,但风韵犹存,还是有媒人来劝她再嫁。

  但守礼守节的黄奶奶,把上门的媒婆们拒于门外,绝不改嫁,给自己建起一座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贞洁牌坊”。

  独自抚养6个孩子及一个侄女,这个侄女是她丈夫的大哥病逝后留下。也因侄女的父母去世,黄奶奶才毅然担负起抚养她的责任,让人佩服和敬仰。

  土改时,陈家蓄薄田,被定成分为“小土地出租”,公私合营后,小店收归国有供销社。

  她在街上做生意多年,也算见多识广,况且时代变迁,解放后,不再讲“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讲“妇女能顶半边天”。

  女人不再只为相夫教子、学厨艺做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新时代是男女都可以进学堂,同工同酬。新时代的解放也预示着妇女解放。男人、女人可结婚、离婚、再婚

  黄奶奶有些方面还是尊重传统,比如“一女不嫁二夫”的观念根深蒂固,比如女孩子要遵守三从四德,要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不准自家女孩在街上跟人眉来眼去,更不允许打情骂俏。

  她41岁守寡,不得不逼她这个“三寸金莲”的女人抛头露面,但没人说过她半点污名,她不坚强,她的儿女也许会被人欺负遭罪,她以坚定和坚强不屈的信念养育众多子孙,以瘦弱的肩膀承担起陈府十几口人的生计。

  她也是镇上想送女孩读书最开化的人,那时不管是穷人富人家,就是解放初期,多半不送女孩读书,解放好些年,有的人家都不送女孩读书。

  而黄奶奶的孩子都进学堂,她的两个女儿读书得行,尤其二女儿读书厉害,最后当了老师。

  而男孩子们读书不尽人意。个个读到小学毕业就不读,都想出去学手艺,黄奶奶也不逼孩子们非要读书,她脑子里还有句俗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大儿子学木匠,自己建房打家具,最后做了架马车,跑货运。

  二儿子学做裁缝,是街上手艺最精湛的裁缝师傅。

  三儿子开车,是最有出息和脸面的人,那年头开车的可威武吃香,四儿子在外工作。

  老人家活过60甲子,这年头算年纪大的,本以为可以颐享天年,谁知三儿媳出事,丢下年幼孙儿,三儿子家瞬间支离破碎,家里变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看到孙女还需喂奶,看到三儿孤独无助样,当妈的心尖儿何曾不疼?

  每每想着三儿家悲惨遭遇,难免撩起衣襟拭泪,擦干眼泪,卷起袖子,迈着摇晃的坚韧“三寸金莲”,毅然决然照顾陈平和大儿子家。

  经过她传播,四邻八乡的人可怜陈平,能奶孩子的妇女好多都牵挂着无娘崽。

  赶场天,她家门口的孕产妇最多,有的正奶孩子的人从她门口过,如不进来奶一口孩子,感觉罪过样,有的忙,赶场回家才想起没来奶孩子,都后悔,记得下一场一定要去喂这孩子几口奶。

  本以为没奶吃的孩子极为可怜,可陈平在大伯、大伯妈、二伯、二伯妈,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吃了很多善良人的奶,渐渐这瘦弱的婴儿变得桃红花色,脸也变得圆润肉嘟嘟好不可爱。她可是吃许多无污染天然奶长大的幸运儿。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