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爹出院后,陈平和老公也算放心了,老人家也不是啥大病和恶性病,再说老人身体素质相当好,病就好得快。
见公公病好后,陈平有时想到父亲一病不起,才住了2个多月院就走了,想着这些心里还是难过,自己爸爸不应该走得这么早,拿现在的好生活,好医疗条件,70活着都不算老,可黄泉路上不讲好生活及好医疗条件的。
公公比父亲还大一些,虽是庄稼人出身,一生劳作,身体可比城里同龄的人好多了。公公性格乐观,凡事想得开,再加上有一个极为孝顺,有出息的二儿子,生活无后顾之忧。
陈平觉对父亲还没来得及尽孝,常常难过,她的一生特殊坎坷,在家,她是长得最象父亲的。
拿今天的生活环境来说,感谢父亲没抛弃她,把她从农村接出来读点书,要不真不知道在农村今天是怎样一幅景象,可以肯定是,日子不会象今天过得富足。
她心里更感谢大伯和伯妈曾经对她的养育,现在生活好了,她也要好好孝敬大伯。
前几年身体还硬朗时,他想去旅游,陈平知道他的想法后,也赞成他去祖国大好河山走走。
子女们各忙各的,没时间陪他去,他就跟旅行团去,陈平、小女儿和二儿子给他出钱去旅游。
常有跟他一般大的伙伴们问他:“毛子,你养那个无娘崽对你好不?孝敬你不?”
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好,她对我好,我去香港或其他地方旅游,她都给我钱的,还给我买衣服和吃的,每次来凯本也拿钱给我用,这几年我玩了好些地方,就是她和几个子女给我出的钱,子女们都好。”
家里除老三在凯本外,另几个去县城或其他地方工作了。
子女们都自食其力,小日子过得不错,好几个孙子要嘛做生意,要嘛工作不错,他也没啥操心的。
他的房子和几百平的地基都拿给老三,还给老三在自己老屋基上修了三层楼的砖房。一楼临街,就租给人做生意,房租老三自己收。
老三的孩子在城里工作,夫妻俩既然得了父亲房产,其他兄弟姊妹不来分房产,就是要老三夫妇在家把老父亲照顾好就行了。
老人家在吃得动的,还可以为家庭服务时,也许子女还不怎么嫌弃,可一旦生病或老得做不了事。
这时还有儿女孝顺,那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思想太深,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以人为本”,这个社会没有了人类,那就是“真正的动物世界”了。
然而人是来到世上了,不知是有了思想才有文化?还是有了文化才有思想?反正有了这两样东西,人就有了五花八门的杂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许多人是生得欣喜,死得苍凉。
许多夫妻在多子多女有福的观念中,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谁也没想到,在自己病或老的那一天,子女们却为赡养父母的事吵的不可开交或大打出手。
每个子女都会想“爹妈是每个子女的爹妈,不是某一个子女的。孝敬父母是全体兄弟姐妹的事。”
还有一点良心的儿女们,会开家庭会议,商议怎样把父母孝敬好。
可还是有许多不幸的老人,到老过得不好。
从人性角度来说,要说每个做子女的,一点不孝顺,这样的子女极少,可有时想做个孝顺的子女,又极为不易,往往父母需要照顾时,也是子女们最不堪时。
正处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常常处在想孝而不孝的无奈境地。
而陈志忠老人是个真正的大孝子。老婆过世后,他把寡居的老丈母接来养老送终,自己母亲70多岁后,也是跟他居住,一直把母亲照顾到98岁,让母亲安然离世。
但他老了却没这么幸运。老三夫妇在他生病动不得后,并没精心照顾他。
也许他们也有私心,总觉老爹让夫妇俩来照顾,心里不甘,儿女几个都离老父很远,他们也要很久才来看一次老人,要嘛就打个电话来问问而已。
老父病了,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小诊所挂盐水,不管啥病,进诊所就是挂些生理盐水而已。
老人的病是越来越老火,也没谁想把他接到县医院或大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
老人见儿女们忙,也没这要求,病就越拖越严重。
平时吃饭,老三夫妇做好后,端一碗过去给老人吃,饭上放一些菜而已,放下碗就走,等父亲吃完了,再去收碗。
这天,老三夫妇要去乡下吃酒,也不管病床上的父亲,也没说留一个人在家照顾他。
等他们要回来时,在酒桌上打包一些剩饭菜,回家给老父送去,农村一年四季酒席多,他们去吃酒回来,都是这样打包的,回来也不会把饭菜热热端给老人,就是冷的拿给老人吃。
今天回来,去到老人床边,喊爹吃他们带来的饭,没答应,去摇他,感觉是僵硬冰冷的,儿子用手去探鼻息,没了呼吸,断定老爷子死在床上了。
几时死的就不知道了,才急忙打电话给兄弟姐妹们。
这天陈平正在州里陈军家,他们刚吃完晚饭,陈军先接到三堂哥的电话,接到电话他惊呼:“拐了,大伯刚刚死了。”
陈平一听,脑袋嗡嗡响,泪水立马夺眶而出,哭将起来。
这时五妹打电话给她:“姐姐,爹刚刚死了。”
“我晓得了,呜......”陈平拖着哭腔道。
陈军说:“我今晚喝酒了,不能开车,明早我们早起点再去吧。”
“我哪等得到明天,今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去,我在这里过不了这一晚。”陈平说完,又眼泪巴巴地汪汪大哭起来。
三娘和陈军的老丈母见了都难过起来,她们知道陈平跟大伯感情深,这伤心无法控制。
电话再次响起,是大堂哥的大儿子打来的,陈平接电话,电话另一头传来大侄子着急声:“喂,大姑姑,我爷爷死了,我跟弟弟找了车,我们马上回去,你去不?”
“我要去,你们快开到陈军家接我,呜......”陈平越加哭得伤心了,此时听见侄儿来接她,心里稍宽慰些。
两个侄子、陈平和五妹往凯本奔去,这时州里到县城有了高速公路,县城到凯本的公路也比一前好走多了,四人一路无言,心情沉重。
以前要一天一夜的路程,今天5个多小时就赶到了。
大伯已经直挺挺地停在堂屋的门板上,陈平踉跄扑上去抱住大伯冰冷的身子痛哭道:“大伯啊,我对不起你,没有尽到孝,你原谅我啊。”说完已泣不成声,五妹作为亲生女,也有陈平同样感受,后悔自己对父亲没尽孝,跪在父亲旁边,哭得死去活来。
众人在旁边见此,无不抹泪。大家好不容易才把两姐妹劝开。
此时子女孙儿们都拢来了,陈平和五妹问人是怎么死的?因为前段时间感觉爹还好好的,想他会活得很长的,也没听说他有大病啊。
有街坊邻居偷偷告诉姐妹俩,老人怎么死的后,俩姐妹更内疚得大哭起来。
一个是老人死时,身边竟没一个亲人守着他,想他太死得孤独和凄惨了,要是有人在,发生啥事,送医院也许还有救,就是死,也没得口水喝和饭吃,死得太悲哀,太凄凉了。
两姐妹气得在灵堂数落三哥和三嫂起来。
三嫂听了,一气之下说道:“你们有什么权利说我们,你们也没在他身边啊。你们再说,这丧事就不要在我家办了,谁愿管谁管。”
两姐妹见三嫂一时说这气话,当时傻眼了,这种事谁来接都不好,都是麻烦事,何况自家有地,死人不可能停去别处的。
不过陈平立时来气道:“好,三嫂,你不管也行,这房子是我大伯的,有权停在他屋里,你不愿办这事,我来管,我马上打电话到县城,叫专门办丧事的人来,办丧事的东西,我叫人全从城里拉来,五妹,她不办,我找人办,这钱我俩来出。”
这时二哥站了出来,他是家里唯一有正式工作的人,毕竟是文化人,又爱面子,想事情也深思熟虑。父亲有4个儿子,按农村习俗,这种事是不可能要妹妹们来办的。
他对大家说道:“大家不要吵,我爹有4个儿子,平时我们确实也没尽到孝,对不住爹,这事还是我们几个儿子来承担吧。”
在二哥操持下,爹的丧事才风光办完,老人也入土为安。
只是陈平以后一想到大伯的死,心里就难过自责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