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第五章 雅俗初入家塾读书

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儒奕 3083 2021-05-08 00:02:22

  浩瀚官居北直隶巡抚,职责总揽北直隶军政、吏治和刑狱一切事务,任务日常巡视京畿各地军政、民政,公务极其繁忙。虽说常住京中国公府,可凡是事情一旦上来,前后总是奔波忙碌不停,每次一出门办公务,往往一连一两个月都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所以雅俗很多时候都看不到父亲,从小就习惯了娘带着她。

  张夫人照顾小女儿不累,横竖家里使唤人手多,雅俗也省心,但是国公府家大业大,尤其产业雄厚,需要全年全心经理,很多时候张夫人和浩瀚夫妻俩彼此分开,都是各自忙碌不停。

  离过年就几个月,等浩瀚忙完公事回来,张夫人就和夫君商量,眼下年关将近,府里一大堆事要打理,十几街商铺收计租金,二十多处大庄田结算收成,家里两个儿子,族中一群兄弟子侄,朝廷一堆门生故旧,都要筹备关系走拢,还有三友的功课也需要总结督问,这下要忙起来了。

  事有轻重缓急,须先找个地方把女儿安顿个把月,浩瀚有公务要忙,让嬷嬷带,小女儿似乎闷闷不乐,浩瀚就提出把女儿放家塾里,让几位先生代为看管一下,今年春闱刚过,目前家塾孩子不多,离下一场秋闱大考还有两年,几位先生也不算太忙,再者家塾的头脑荀先生博学温良,若女儿自小就能受到他的熏陶,日后必能养成高贵品格,几个大一点的男孩子也在家塾,让女儿和哥哥们在一起就不会闷了,送小孩儿去读书认字也是一件高雅之事。

  其实提出这样的想法,浩瀚是有私心的,家族闺学就在老二家,不肯送女儿过去,分明是觉得家塾比闺学好的远不在一个层级,家学里都是正统科举出身的当世教育精英,还请了前科状元为客座教授,不是闺学才女能比的,自己既然能做这个主,就为宝贝女儿开个后门。夫妻俩一拍即合,立马忙活起来。

  张夫人觉得像申状元和荀先生那样才华卓绝的当世大儒应该不喜金银俗物,为了对去家塾读书之事表示郑重,张夫人特意从瑰宝奇珍阁为女儿定做了一只于阗白玉莲花项圈。瑰宝奇珍阁素以精湛的宝石雕刻工艺著称于世,整个项圈是用一大块极品于阗白玉雕琢而成,圈身凸刻莲花图案,典雅绝伦。上学堂不能穿着过于鲜艳,要有读书人的风雅俊逸,所以张夫人这次让绣娘提前给雅俗做了一身竹月色缎面苏绣空谷幽兰圆领袍,搭配金粉红梅白绫裙子,第一天上学要穿圆领袍以示郑重,戴上玉项圈,再用绸缎扎两个圆圆的小发包,把个小孩儿打扮的小仙童模样。

  张夫人早上牵着小女儿的手亲自送去家塾,家塾得知消息,早早将位置安排在讲席右手边第一位,照顾到三岁孩子身量小,所以桌椅比其他的桌椅小一点,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桌上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备得整整齐齐。

  塾中学生到的比较早,目前一共七位,几个叔公家有四位,外加浩瀚的三友,浩然家的长生,浩荡家的长安,眼下讲学先生还没来。雅俗看过去知道哪个是她的座位,想起母亲前一天教的话,就乖乖坐好。张夫人交代了两位随行嬷嬷几句,就先回去了。

  在李氏同辈兄弟中,除了二爷家的长远比雅俗还小点,没到上学年纪,其他的或已考上秀才举人,只剩春闱秋闱,在家里闭门苦读,遇到不懂的,统一找时间来家塾请教先生,或已学完四书,志不在科举,转文从武,或已年过加冠,依照家族规矩,成年男子无特殊情形,都要谋职养家,只可一边工作一边求学。

  李氏族中公产一保祭祀供给,二保家族未成年者生存学习,三保年迈无依或严重残疾者安度余生,其余正常劳动力,或残疾有部分能力者,都需勤奋上进,养家立业。族中规定,男女凡成家或已过冠笄之年,皆不得从公中领取供养,男子必谋一业养家,女子必习一技修身。分家之后,各房必须单独立一份事业,自己站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后代出现依附家族,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导致分支子孙败落的情况。

  家族传统以勤业乐业为荣,好逸恶劳为耻。个人立起来自给自足,或功成之后衣锦还乡,都会有将家族发扬光大的更高的追求。这种严格的自立限制,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成才,既没导致亲情生疏,还相当促进子孙团结,所以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成国公府从封爵初,就规定将族产中的相当一部分划归家学所用,凡同宗九代,未出五服亲的男子在加冠之前,无论习文从武,一概学费皆出自公中。国公府从爵产中拿出固定部分,独立承担聘请名师和学中饮食的开支,其余各房凡有从官为将或财产富裕者,都依据能力为家族尤其家学做贡献。

  其余出五服的未成年族亲,都由就近所在分支保障进学。李氏家族在修谱时有规定,各地支族依照上例兴办家学,费用由各支族产发给,族中显达者每年贡献钱粮,将来子孙成器,荣归故里,照样回报家族,同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外各代分家时期,根据各房人口多寡,嫁娶情况,给足田宅资产,并允许每年按照未成年的儿女人数情况,在族产中领取一定数量的钱粮布匹,保证子孙健康成长。

  正因这项设置,保证了基础的生养和进学,加上李家在朝中势力交错,儿孙谋官求职都有强力保障,所以后代大都勤奋进取,力争上游,即便资质平庸,也能乐业守成,独立养老扶幼。

  成国公属于李氏最富裕的一支,不单有世袭爵位支持,这支后代为官率也远高其他支,多年来在家庙周边购建了大量永继田宅,族业产出巨大,不但兴办家塾,还有大型家族武场,女子闺学,把教育的优势发挥到绝佳境界。

  国公府家塾办了几十年,当初选址精心测过风水,开办之初族中长者又一起商定,家学不收外姓子弟,即使实在难以拒绝,也只能要品行端正的,必须严格把控入学门槛,所以明确要求办在国公府内。子孙强则家业兴,绝不可容许任何斗鸡跑马的败家子进来带坏家塾氛围。有了这项环境建设,这里多年来教学成才率始终稳居高位。

  此前家塾规定日常须有三位国学精英大儒执教,分一主讲,两助教,且必须都是正统科举进士出身,确保执教理念紧跟统治思想,个人才华达到科举要求。前几年塾里又请来申状元为客教,给学子树立楷模。继而引进作为当世国学教育集大成者的荀先生作为长期执教。老人家手里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博雅且自信的。如今在五位名师的教导下,这里的学子对科举考试的通过率较以前又有增长。

  国公府家塾整体是一片三进四合院,前后三进正房都属于面阔五间的大房,外观高峻凝重,朝向通风绝佳。前面第一进做为雅客集会的儒意书院,后面庭院较大的一进做了几位先生的研学处。中间这一进才用做学子们学习的主场。

  这里前庭后院房舍重重,空间阔敞。学堂内部窗棂户扇光明精美,四周墙壁挂满条幅字画,圣贤文章,上设孔圣人像,东设主讲席,西设副讲案,学生分座两旁,雅俗就在主讲席右手下方第一位。

  平时上课期间,整个家塾除了师生不会出现任何闲杂人等,院中花草树木都是在下学之后才让专人前来打理。就是这次雅俗来,照顾到小女孩可能中途有需要,也只让带两个嬷嬷在厢房候着。

  家塾里四位先生都已五十出头,作为主讲的荀先生已经六十多岁。荀先生二十岁进士及第,国子监五经博士出身,随后弃官学仕途,入闻名中外的岳麓书院执教,广收四海学子,是当世有名的国学大儒,他手底下教出来的进士举人数不胜数,最后入朝为官者也比比皆是,一生桃李满天下,杏坛之美名,当今无出其右。

  前些年荀先生因讲学操劳抱病,险些离世,浩瀚看准时机,为了请到荀先生来自家的家塾讲学,教自家几个子侄,硬是在那段日子遍请名医为荀先生诊治,把荀先生的命救回来了,自然人也给收服了。

  教育教的不止是学问,更有品德、习惯、眼界、思想这些伴随一生的行为认知。荀先生虽然规矩大,但为人非常和蔼,尤其是用才华令众多学子和同业拜服的人,个人品德绝对堪为当世师表。雅俗一个小孩儿家,三岁识字启蒙就得荀先生教导,也是一生有幸。

  刚学认字,四书五经肯定是摆设,张夫人为女儿准备好了一本《三字经》,让荀先生有空就帮忙教认几个字,才三岁,话都说不周全,也不指望一下子就学到什么,只别叫她一个小人儿闷头闷脑的憋坏了就行。先生们都欣然答应。

  荀先生饱读诗书,人品不俗,对一个可爱到叫人心都化开的孩子,也十分喜欢,想到自己的孙子孙女,他如今在外为了谆谆学子的功名前途,放弃天伦之乐,也十分叹惋,于是就把雅俗当作亲孙女一样教起来,时不时过去指点指点,教教认字,雅俗倒也不认生,很听先生的话。

  一年之计在于晨,上午时光大多是用来朗读的,所以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家塾生活都在朗朗书声中度过,几位公子读的抑扬顿措,意境超然。

  《三字经》对家塾里都忙着热火朝天考功名的公子们来说,不知早几年就不放在眼里,所以一个家塾里坐着的,人人都能教雅俗,大家只要等到休息,都顺便教她几个字,这样雅俗一上午能学好多句,且都能读出来,但是一分开,字又不认得。不过这样雅俗也可以和哥哥们一起“摇头晃脑”,小孩子读着认认真真,有模有样,来来回回就那么耳熟能详的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最后还读出大学问家的气势来。

  兄长们看着她摇头晃脑的小样子实在太过可爱,原本有些刻板的家塾,因为这个小妹妹的到来,顿时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这里渴了饿了都有现成吃的,外面东厢里长日供着茶水点心,也作饭厅处,茶水点心果子都是最新鲜营养的。这里面都是未来家族的栋梁,养好身体是成才的第一步,所以国公府对于吃喝供应这块一直十分周全。公子们有需要时自己动手,雅俗则由嬷嬷照顾。因为雅俗的加入,还特意添了牛乳茶和一些甜食小点心。

  三餐时间约是上学期间唯一能在家塾见到有非教学人员进入,菜品是厨房做好了统一送过来,吃完由服侍的人一起收干净带走。公子们礼膳很有规矩,何时就坐,何时起筷都要先生发话,而且讲究“食不言”,如何吃饭,如何汤饮,如何漱口,都有规矩。

  嬷嬷原本要把雅俗抱走带出去吃饭,但是雅俗坚持不走,嬷嬷们也只好留下来和公子们一起用饭,幸而张夫人身边的女侍都不是等闲之辈,留在几位先生面前伺候,也丝毫不失礼法风范。

  下学的时候,几位公子集体给先生们施礼告别,感谢传道之恩,雅俗也学着一样的做法和说法,众哥哥都笑着看她,然后一群公子迈着悠闲从容的步伐各自安静离开。

  晚上爹娘一起笑着问雅俗学了什么,雅俗把今天学的几句《三字经》高兴的背给父母听,看着女儿表现的大学问家的气势来背《三字经》,着实叫浩瀚夫妻俩有点儿窝心,于是大加夸张的表扬了女儿,雅俗听着开心极了,觉得后面去家塾得加倍努力学习《三字经》。

  家塾里的公子们闻鸡起舞,焚膏继晷,昼夜苦读,在为两年后的秋闱大考做准备。四位先生每日分工讲学督管,克勤克勉,孜孜不倦,如此温柔的家塾启蒙岁月,也陪伴了一个小孩儿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