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岁》是我大一时开始写的一篇小说,其中的所有情节基本上都是真实发生在我周围的,写完时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至于它为什么只有十章,那是因为青春本身就是一个写不完的故事,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再接着写其他人的话根本写不完。
后来的故事很简单却又充满曲折。江可音在离校那天满教室地找李明烨,只是想有一张和他的合影,她不知道是,李明烨不喜欢拍照,去年毕业也只是和好闺蜜小马拍了一张照片,就算是找到他,也不会和她拍照;陈易则再次高考失利,选择了高五,也将暗恋的姑娘也藏在了心底;许炀去了唐山上大专;尚祈、刘纾梨和李明烨选择了本省首府的大学。
小说中的文学性可能并不强,且没有写他们学习的情节,也没有对学校环境的描写。我个人觉得大家的高中校园并不一样,对环境最好的描写就是一笔不写,让大家带入自己的高中校园,回忆高中时期的苦与乐,当然也存在我懒的成分。
后记的题目有些托大,毕竟我已经二十二岁了,也正值青春,就要写殇别了。但这篇后记,更倾向于写给十七八岁的少年们: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跨越几大洲的远洋航行,那么幼年和童年时期就是远洋航行前的准备和训练,青春则是一艘公园游湖中的观光小船,承载着我们的稚嫩和叛逆,漫无目的地在湖面上划着。
青春的我们不会考虑远洋的海浪、多变的天气、颠簸的日常环境,肆意任由小船跟随着水流飘着,自己则躺在船舱内惬意地睡着了。等到小船颠簸时才猛地惊醒,这时才后知后觉地明白,小船随着水流飘进了奔涌的河流,我们惊慌地划船可于事无补。小船禁不起河流的汹涌,被拍碎冲走,我们拼尽全部气力上了岸,猛然醒悟:小船并不能远洋。
于是我们苦学技艺,走到了船坞边选择了自己中意的远洋巨轮。岸边的风浪很小很小,但我们清醒地明白远洋的风浪将是这儿的数十倍,可是当起航的指示传来时没有半步退缩,反而冲着看不到边际的海平线高声吼着:“启航!”
青春,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书写人生未来篇章的重要一笔。曾几何时,我也同你们一般迷茫、困惑,不断挣扎在成长的路途中。可当我再回首时,我却发现正是挣扎才让我成长为真正的男人,挣扎中我思考未来、思考学业、思考家庭、思考过去,总结错误改变自身。
因为挣扎的过程,我们就已经在成长了。
我们的人生经历、家庭情况、经济条件都不同,但我们共有的是青春的记忆。我们会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的种种考验:家庭的破裂、亲人的离世、友情的考验、人性的丑陋、爱情的痛苦等等。众多的不美好可能会蜂拥而至,恨不得一拳把你打垮。
但我要说的是:孩子们,别放弃对未来的热情。
一帆风顺是美好的祝福,而不是残酷的现实。我们的青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可也注定不是一路坎坷,人生的远途还在等着我们,在遥远的旅途中可能会发财、遇到挚友、找到爱情,碰到更加美好的人和事情,一切都有可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是靠着哪一位伟人的个人力量推动进步,而是每一个坚定前进步伐的平凡人共同推动人类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惋惜过去的哀者,而是吸收过往失败经验、承担未来一切可能的进步者。而这进步者,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过凌晨三点时的夜空,繁星闪耀、镂月裁云都不足以表现天穹的浩大与美丽。放眼宇宙,我们连粒沙子都不是,可就是这样渺小,这颗不起眼蔚蓝星球上的文明依旧在传承发展,不会因为天灾人祸便放弃。因为我们是人,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生物,是蔚蓝星球进化出来最高等级的产物,拥有潜力无限的大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放弃才是真理,现在没有未来也绝不会有。
孩子们,不要因为他人的话而否定自己。现在很多老人、长辈会说:“你们这一代完了”“就这样了”“废了的一代”,可你们知道吗,或许他们的上一代也在说类似的话,可是我们真的完了吗?并没有。他们的话语,是建立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下的狭隘定义,试问哪一代会因为这些话语真的成为“废了的一代”。口中所谓的“废了”,是因为我们的青年怀揣着新的三观、新的思想与老一辈人的不同,在他们看来我们或许欺师灭祖,但在我们看来我们始终在突破,寻找更加适合我们、适合未来的思想观念,我们一代又一代反而在“新”的突破中推动社会国家的进步。没有谁是废的,没有谁无能。他人的否定只会让我们更强大,而绝不是退缩。
与青春的殇别,是我们和成长的约定。转眼间我们就已经长成了大人的模样,上一秒还在盼望着长大,下一秒却在懊恼时间的无情,过往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但我希望的是我们不要同青春作殇别,要做便作快乐的离别,想起青春时不是懊悔,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美好。而不是在三十岁的某刻,恍然明白青春悄然逝去,不得已与青春年华作殇别……
没有人是秋日无人关注的枯朽落叶,没有人是夏日不落的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