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苏轼于雨中看牡丹,而我于众书中赏牡丹。都说牡丹是富贵之花,雍容华贵之态,其实在我看来,牡丹之所以是如此姿态,皆是因有因才有果。
其自身的雍容华贵是靠自己的才华所撑起来的,无惧贬低与世俗之枷锁,依旧抬起头颅,依然一身傲骨,不畏一切,活出自己的色彩。其实人也如此,不管清贫与富贵,出淤泥不染,还是于富贵之中而不骄,皆是靠的个人修行。
草木皆有情,是因为人有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花一鸟皆是人之情之投影。人为何而悲,为何而喜,除了因物的原因,还有因物对其自身的意义。就像一口粗茶于口渴之人而言,便是喜,于习惯于奢侈之人而言,便是悲。物仍然是物,而情却不同。
无论是悲,还是喜都是人自身的感受。要想不悲不喜,宠辱不惊,安之若素,闲看庭前落花,我目前寻得一种方式――看书。
静坐听雨,心怀一花一木。
为什么是看书,寻思寻思后,得出原因。书中自有颜如玉,读时只觉影觉纤腰画,读完只有书与茶,顿时落差初现,心情有喜有失落,可读完以后记忆之中便有了自己构想出来的黛烟眉,虽不可得,但心中早已勾勒。
亦如读苏轼的《雨中看牡丹》,我仍然能看牡丹,从字里行间,赏牡丹之雍容之态,有何理由不喜呢?穿越时空,经历一场秋雨,品一杯淡茶,合上书,静坐听雨,心怀一花一木。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早晨,须独处。”独处之时,脱离芸芸众生的束缚,跳跃在自己的思想之中,时而纠结,时而安然,此时,拾起一本书,添了另一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生长出新的嫩芽,再打开另一本书,吸取营养,细心灌溉,嫩芽长成小苗。
风雨不时地袭来,不畏不惧,成长的痛苦是不成长所不能感受的,既然就只有此生此时,何不随风伸枝,抬头迎雨。风雨过后,身体中储备着能量,一触即发,勃勃生机,继续抬起头颅,吸收阳光,静静地思考着自己与芦苇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