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虽只是个小地方,却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焦点。于指挥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一心想让段将军接任兰州卫指挥使,为兰州百姓留下一位好官,自己也能安心交接。怀着为民请命之心,前去与肃王爷商议。王爷爽快地答应了,还表示自己在兰州叨扰许久,理应为当地百姓做些实事。
甘肃镇与内地之间军事调动,物资往来都绕不开兰州。若能由自己人镇守这一关键节点,自是再好不过。于是,两人联名上书。这份奏疏一路畅通无阻,陕西都指挥使司和五军都督府都不敢阻拦,直接呈到了皇上跟前。皇上大笔一挥,恩准了此事。
段将军顺利接任兰州卫指挥使。到了于老将军离开的日子,他率领卫府上下在南门为老将军送行。城里城外的百姓听闻消息,纷纷自发赶来,官道两旁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于老将军感慨万千,说道:“老夫生性懒散,平日里又嗜好饮酒,在兰州这些年,并无多少建树,对百姓更是谈不上什么贡献。可大家却如此宽容厚爱。”他挨个与百姓握手打招呼,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快到东关堡时,他才上马离去。
然而,命运弄人。于老将军刚到巩昌,竟突发急症,溘然长逝。
段将军派柴靖赶往巩昌。于老将军临终留下遗言,希望将自己的遗体送回江西老家,而他的战袍和武器则安葬在马莲滩,与当年一同浴血奋战的战友们相伴。
段将军带领兰州大小官员在清水驿迎候。消息传开,举城哀悼。城里的几个绸布行纷纷在门口摆上大桌子,上面堆满了孝带,任由百姓自取。
原本计划将遗物装入棺材,用马车拉回兰州。可前来迎接的百姓却坚决不同意,他们执意要亲手将于老将军抬回兰州。段将军不忍拒绝,只好在前面开路。百姓们用木杠搭成架子,三十二人一组,轮番交替,从清水驿一步一步地向兰州城走去。沿途不断有人加入,大家争着抬棺,身体稍弱些的人根本轮不上。
每经过一个村庄,队伍都会停下来举行路祭。用他们所能做到的最高礼仪,祭奠这位深受爱戴的于老将军。短短百十里的路程,灵柩竟走了整整五天。
到达兰州城后,又停灵七天。期间,纸人纸马、花圈仙鹤堆积如山,佛道两家轮番做法超度。全套仪式结束后,全城百姓倾城而出,一同将于老将军送到马莲滩安葬。葬礼结束后,人们迟迟不愿离开。柴靖、汪震麟这些追随于老将军多年的老兵更是趴在坟前痛哭流涕,有许多人竟哀伤过度,晕厥过去。
于老将军的离去让兰州人民悲痛万分,而自开春以来一直持续到五月份的大旱,更让人忧心忡忡。
段将军将方生聘为卫府幕宾。方生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这旱灾。
他先是安排了几支经验丰富的打井队伍,在各处探寻水脉。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打出了几口井。然而,水量有限,虽让人畜饮水方便了许多,但用来灌溉农田却远远不够。
方生又找来几个南方的移民,打算修建他们所说的踩水车。众人在黄河边忙活了好几天,可由于河岸太高,水流又太急,尝试了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只能施行引水灌溉计划。卫府派了几个水工和一队士兵,每日跟随方生四处勘察。这些水工主要负责黄河的防汛防灾以及镇远桥的修建拆除工作,对于修建灌溉水渠并无太多经验,反倒不如平日里爱瞎琢磨的方生有心得。
方生提议前往金家崖学习取经,那里有较为成熟的灌溉系统。
去金家崖自然少不了老金赶车。出发前,天元和金花两个小家伙听说要出门,也吵着闹着要去。金夫人本不同意,段将军却笑着说:“也没什么要紧事,就让孩子们一起去散散心吧。”有了段将军的撑腰,两个小家伙胆子更大了,一骨碌爬到车上,说什么也不肯下来。没办法,只能全家一起出动。
段将军一路上问东问西,对民情、地理、风物、田地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前他只专注于军事方面,思考何处可建堡垒,何处可设伏击,何处可布军阵。如今执掌兰州卫,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关注。
行至定远驿时,天色已近黄昏。有指挥使在此,老金自然无需担忧。而驿站的接待也格外周到,不敢有丝毫懈怠。
段将军随驿丞到后山转了一圈,望着那大大小小几十个已经填平的土坑,沉默良久。
指挥使的突然到访,让金老太爷一阵慌乱。好在是大户人家,迅速做好了接待准备。吃完饭后,方生提出想去川里转转,老金便带着一家人一同出来。
宛川河谷沟渠纵横交错,各种农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与兰州附近干旱贫瘠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方生沿着沟渠仔细勘察这里的引水系统。老金担心孩子们玩闹会打扰到正事,便带着家里人先去了趟水磨坊,又去了水碾房。金夫人和孩子们对这些新鲜的事物很是好奇。
在水碾房外,意外碰到了金师傅,他正和两个女婿从巴石沟出来。一番交谈后,才明白为什么路上会遇到那么多熟人。
原来,肃王不仅把段将军留在了兰州,还将黄河北的移民也一并交给了兰州卫,让他们不必再前往甘州,就在兰州安家落户。黄河北地势狭窄,本就不是长久的栖身之所。兰州卫为他们划定了几个区域,让大家在这个范围内自行寻找合适的落户之地。两个月后,如果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地方,便由兰州卫统一进行安排。
对于移民来说,落户的关键在于土地。虽然荒地不少,但要找到连片五十亩的却并非易事。所以,一得到消息,便纷纷出动,在大大小小的山沟里寻找。朝廷虽有规定,无主的荒地可以随意开垦,但除了那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大部分适合开垦的荒地,即便无主,也不是移民想种就能种的,还得需要地方势力的同意才行。
段将军此次前来金家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金师傅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希望能和两个女婿住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听说巴石沟里面还有不少荒地未开垦,三人便赶过来看看。
去了才发现地倒是很多,这边的山坡比较平缓,开垦起来不难,别说是一家五十亩,就是一家五百亩也能找到。可就是没有水,今年让这些南方人真正见识到了缺水的可怕。要是天旱,别说是种地,就连吃水都成问题。
金夫人悄悄对老金说:“要不你跟老太爷说说,看看金家崖有没有荒地?”老金其实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担心自己人微言轻,说不上话。而且河川地十分珍贵,人家不一定愿意拿出来。
金师傅赶忙说:“哪敢奢望人家的水田,旁边沟沟岔岔里没人要的荒地就行。”要知道,方生建房的时候,金师傅一家可是出了大力气。他们此前都是商贾,对建筑技术一窍不通,只能干些打下手的小工,但几个人干活毫不惜力,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眉头都不皱一下。老金一家一直记着这份恩情呢。
恰好这时,段将军和老太爷商议完毕,出门来找方生。老金便引着金师傅拜见老太爷。
老太爷一听是远方来的本家,十分热情客气,连忙招呼下人炒菜下面。金师傅推辞不过,只好客随主便。奔波了好几天,今天终于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了。
老金将金师傅的想法告诉了老太爷。老太爷沉思片刻后说:“五六十亩荒地倒是可以想想办法,但要同时安置三家,而且地还不能离得太远,这可就有些难办了。我们一起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
老金驾着马车,顺着宛川河向南行驶。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山沟,不是狭窄陡峭无法耕种,就是已经被本地人占据了。眼看着快出金家崖的地界了,才陆续看到一些荒地,可惜亩数都不大。最后,来到了一条看起来还算宽阔的沟谷。
老太爷介绍道:“这是寺儿沟,以前也有人种过。这几年,做贩卖粮食皮毛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来钱快还比种地轻松,这条沟离村里又远,就渐渐荒废了。你们看看,如果觉得合适,我就给族里说一声。响应兰州卫的号召嘛,给谁不是给,自家人肯定要先照顾。”
金师傅大喜过望,若不是老太爷念及宗亲,上哪能找到这么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