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皋兰山下

第九十三章 灾难

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1683 2023-05-30 20:26:40

  本来织绒任务就非常繁重。现在又凭空增加了十车的任务。

  重压之下,石大嫂突然晕倒在地。好不容易救活过来,可四肢麻痹,不仅无法继续劳作,连正常行走都成了难题。

  徒弟们念及师徒情分,希望能让石大嫂留下来做技术指导,好歹能挣些钱维持生计。可今时不同往日。监工毫不留情地将石大嫂扫地出门,还扣发了她剩余的所有工钱。

  此等不公行径激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谁知,监工竟从卫府调来兵丁,扬言谁敢闹事,就以破坏朝廷朝贡大政的罪名抓去坐牢。

  石大嫂满心憋屈,想起当年自己和丈夫曾将潭镇海从水沟里救起,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病情愈发严重,也犯上了心慌气喘、浑身颤抖的毛病。金夫人放心不下,隔三差五去看望。两姐妹各怀伤心事,常常相对而泣。

  兰州卫却名利双收,潭镇海因促成顺宁王朝贡,朝廷通令嘉奖,提升其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指挥同知。本应前往甘州赴任,但经历了多次惊吓后,潭镇海常常不自觉地战战兢兢。在兰州,他还能勉强支撑局面。而汪震麟也不愿失去这个左膀右臂。于是,潭镇海上书朝廷,表示愿留任兰州卫。

  朝廷被这份不为远大前程,只为兰州百姓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不仅批准了请求,让他继续担任兰州卫指挥使,还额外加授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时间,风光无限,在整个西北都成了无人敢小觑的存在。

  在利益方面,潭镇海和汪震麟也收获颇丰。与顺宁王私下贸易带来了巨大收益。但人心哪有满足的时候,今年的子粒仍然只收和尚头。

  由于和尚头绝收,今年的价格更是高的吓人。百姓将田中所获全部用来兑换,都无力缴纳子粒。汪震麟却毫不留情,派兵上门收缴。若有人拒绝缴纳,他们便抢夺屋内值钱的东西,实在没有就棍棒相加。短短几日,无数军民沦为赤贫。

  尽管今年雨水丰沛,兰州却陷入了自大明开国以来最严重的灾荒。饥饿的百姓四处流窜,然而各关卡严防死守,坚决不让一个灾民流出兰州。毕竟,兰州向来以礼仪之城、忠孝之城自居,如今又有汪震麟亲自坐镇,放灾民出去岂不是给这座“明珠”抹黑?

  饥民们无奈之下,只能涌入附近山林,挖野菜、剥树皮、摘野果,想尽办法填饱肚子。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经常有人因误食有毒之物而丧命。

  右千户兔哥对眼前的局势忧心忡忡,极力劝说潭镇海不该如此过份。潭镇海也有了一丝恐慌,便跑去商议,汪震麟却显得淡定从容,冷笑道:“怕什么,这只是刚开始,我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很快,兰州卫贴出通知:

  兹因天灾肆虐,吾兰州军民遭逢大难,值此艰难之际,兰州卫念及百姓困苦,特颁此令,以解燃眉之急,共度时艰。

  凡无力缴纳子籽之军民,可至卫府申请以土地抵扣。土地抵扣之后,仍由原主耕种,唯往后除缴纳子籽外,需依例承担部分地租。所定地租数额,必依地方习俗,公平公正,绝无欺瞒,以保童叟无虞。

  此外,卫府体恤生姓之艰辛,特拨出救济粮。凡响应卫府号召,以土地抵扣子籽之军民,每户可额外获发救济粮三石,以解饥饿之困。

  望我兰州军民,共克时艰,踊跃响应。有司亦当秉公办理,不得徇私舞弊、推诿拖延。若有违反者,必严惩不贷。

  特此告示,咸使闻知。

  早已饿急了眼的百姓,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纷纷拿着地契奔向卫府。看着门前排起的长队,汪震麟得意地说道:“这样既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又为卫府增加了一笔长期收入,而且田地还是由他们耕种,民心自然能安稳,我们还不用操一点心。如此操作几次,兰州的大水田便尽归你我。到时候再加大投入,兴修水利,整顿田地。军民有了良田,我们也有利可图,一举数得。”

  潭镇海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他们的宏图大业并非一帆风顺。庄浪河、秦王川、一条城,甚至金家崖等地的征粮点和运粮队遭到土匪袭击,大批粮食被随意丢弃在大街上、山沟里,任由百姓捡拾。

  汪震麟勃然大怒,立刻在全域发动大规模的剿匪行动。但张尕娃和方生指挥有方,让他们扑了个空。

  肃王府也出来“捣乱”,在城里城外开设粥场,锅里煮着硬糁饭,每个饥民可分得一块,拿回家和着野菜煮成一锅糊糊,全家老小勉强能填饱肚子。

  潘指挥也没闲着,弄来了一本名叫《救荒本草》的奇书,书中记载了山野间的各种野菜野果,不仅标明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还介绍了哪些原本不能吃的,稍加处理后又可以食用,并且贴心地为每样野物绘制了图画,方便人们按图索骥。

  肃王府刻印经书的工匠们连夜开工,将这本书大量翻印,并当街发放。百姓们如获至宝,拿着书就往山沟里跑。晚上回来后,还用红布把书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贡桌上,将其视为神物。

  眼瞅着自己的计划即将夭折,汪震麟和潭镇海打算上书朝廷,指责肃王私自放赈,意图邀买人心、图谋不轨。但又担心朝廷追查在这丰收之年,肃王为何还要赈灾,到时候弄巧成拙,害人不成反把自己搭进去。

  他们又想收拾潘指挥,可此人是周王的亲信,而周王又是当今皇上的亲弟弟,因平日里不务正业,所以备受皇上宠幸。听说那本图画书就是周王亲自编写的。这样强大的势力背景,除非能抓到谋反的把柄,否则根本奈何不了他。

  兰州终于熬过了灾荒。当然,汪震麟和潭镇海也收获颇丰,尽管没有达到他们最初筹划的那么多。

  兰州这边动荡不安,草原上却是一片繁荣景象。顺宁王将换来的粮食茶叶转卖给其他部落,又换回了大批牛羊马匹。挑选出一部分,再次前来朝贡。朝廷同样给予丰厚赏赐,而这些赏赐又通过汪震麟换成了粮食、茶叶。如此循环往复,部落一改往日的困顿。如今,无论男女老少,肉是敞开了吃,茶是尽情地喝,盐是往齁里放。原来失散的部众以及其他部落的牧民,纷纷前来投靠。

  岳老师在部落中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不但升任为宰桑,部落上下更以对待叔父的礼节尊崇他。

  刘奎以及部落的众将领,依靠着日益强大的马队四处征战,吞并了周边好几个部落,势力远超当年。

  此后,使团频繁在兰州停留往来。大多是由刘奎带队,与汪震麟可说是脾气相投,性情相近,每次都要饮宴数日才肯离开。有一日痛饮之际,刘奎向汪震麟提议,能否把黑石川的那群土匪给灭了。汪震麟微微一怔,便满口答应了,但却迟迟没有下文。后来过兰州时,刘奎又催促了几次,汪震麟都以各种借口推托。

  顺宁王进贡的多是牛羊马匹,需要大量的牧草。仅靠野外收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兰州卫便在子粒的基础上,又加征了牧草,要求军户在田里种草。这样一来,原来的耕地面积就远远不够了。潭镇海上书向陕西都司说明,将原来每个军户五十亩的耕地标准提升到一百亩。

  潭镇海如今的权势地位,批文自然很快下达。

  各级官员纷纷前往五泉、阿干河灌区,丈量属于自己的一百亩。划分过程中,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一定要确保土地连片成块,一分一厘都不能少。若有军民胆敢阻拦,挑战“朝廷权威”,等待他们的便是棍棒的伺候。对于那些“顽固不化”者,更是有刀枪相加、发配边疆等一系列严厉措施。

  而旱涝保收的大水田就那么多,众多官员都盯着,根本不够分。因此,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纠纷。

  一时间,田野里、卫府大堂上,争吵声此起彼伏,甚至出现了官员率领家丁部属相互械斗的混乱场景。

  汪震麟怒不可遏,大声叱骂这些官员:“如此行径,成何体统?就不怕百姓看笑话,丢了兰州卫的脸面吗?”

  经过多方商议,最终确定了一个解决方案:将之前就抵给兰州卫的土地统一置换到五泉山下,其余灌区的土地则统一丈量规划,按照官职级别从上到下逐级分配。谁的级别高,谁就有优先挑选权。如果遇到平级官员之间有争议,就通过抓阄来决定。并且为了让规划政策顺利实施,还规定无论谁分到的土地,该土地仍可以由原地主耕种,只不过他的身份从地主变成了佃户,需要承担一笔子粒之外的地租。

  这个完美的制度,一下子平息了官员们的争斗,皆大欢喜。

  老金这些民户,地块都零散地分布在黄河边,而且河岸高耸,取水反而极为不便。也正因如此,幸运地逃过了这次劫难。

  兰州卫翻出方生当年设计的水利图纸,找来参与过工程建设的工匠,调集了大量民夫和士卒,开始修葺破败多年的水利设施。这次重建远比当年顺利,除了有现成的图纸,更重要的是,所有官员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采用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工艺,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卫府自然也没有忘记普通军户。同样是高标准严要求。一百亩可是绝对的底线,少一分一厘都不行,否则就是棍棒伺候。只不过,要做到土地连片成块是不可能了,卫府恩宽,允许东一亩西两亩地凑,只要总数够一百亩就行。

  如此,兰州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开荒垦伐运动。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