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短篇故事练手

《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节目分析

短篇故事练手 Remydice 1135 2021-08-04 00:09:56

  简单摘要:

  《一平方米》作为《朗读者》第三季特别栏目,以《朗读者》“一平方米朗读亭”72小时慢直播故事的形式展开,对走进朗读亭的每位“朗读者”共同创造的内容和故事剪辑编排,赋予朗读内容更强的感染力。并延续《朗读者》前两季文字与个人经历交融的形式,又借助新媒体升级、主题升级等,从“一个人,一段文”转换为“读天地人心”,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让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可供观照的读本,让人人皆可成为朗读者。

  较于前两季更加创新的线上演绎方式:

  《一平方米》中,董卿聚焦于普通人在朗读亭中的心理诉说,通过城市景观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手段,试图打造全新媒体栏目。比如说第一期大一医学生们相约于朗读亭内,通过节目帮助连线另一处朗读亭的高中同学,实现二者在交错的空间里共同朗读一首《梦想》,向未来呐喊自身的力量和自信。还有张定宇院长在苦于工作无法向妻子诉衷情时,在朗读亭内通过直播方式,传送给妻子关切的慰问等...虽只有一平米大的朗读亭,却以新媒体力量打开了心灵之门。既为普通人的声音提供一方广阔舞台,也是推动节目向大众化,媒体化的升级,及观众对于线上直播的认知升级。

  演播地点城市的精心选择:

  本节目选择武汉,BJ,厦门三处朗读亭作为主要直播场所,兼顾了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等多方面。BJ作为中国文化政治中心,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能听到更丰富多元的群众心声;武汉作为英雄之城,于疫情中涅槃重生,期待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见证;厦门作为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融贯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交融,可以看到“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主题选择上更具有社会性,共情性:

  前两季《朗读者》播出时,在全国摆放的各地朗读亭得到热烈欢迎,但并没有给予进入朗读亭观众多少镜头。这一季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亭外的车水马龙和城市景观。使每个观众都能于节目中有迹可循,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情和共鸣。

  一些小小的问题:

  一,过于自由的线上直播模式难以管理。在面对朗读者过于真实的诉说,弹幕风气可能会就人开始争论,造成不好的观感体验。在能够接触各类社会人物的情况下,并许多人可能会将这种“朗读亭直播”作为一种彻底的娱乐直播来观看,并且直播上电视可能会导致“网红打卡点”的现象,从而忽略本节目更深层次的含义。二,对于朗诵诗歌内涵挖掘不够。本季聚焦于日常生活,故事性足够但文学性不够。在朗诵者朗诵时只是标出诗歌内容作者,虽然可以和朗诵人的生活相辉映,但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一定的展现。三,演播室内主持人们的互动不足。能注意到在第一期内演播室坐了四个主持人,而处在c位的董卿评论最多,其次是另一个男主持人,剩下两位主持人却只是默默观察。一期下来演播室二人的存在感几乎近无,给予人突兀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