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队长带着一队人马在原齐国找伊人、田方士两年无果,只得回咸阳复命。
始皇帝很失望。他想,不如自己亲自去一趟琅琊,也许伊人、田方士见了如今的自己,会主动出来相认。
对,巡游的第二站就定齐郡。还是带着文武大臣和威武雄壮的秦军一起去,边巡游,边办公,边找伊人,公事私事都不耽误。
这次花的时间会比上次长,咸阳让蒙武老将军驻守。
政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开始东巡。途经洛阳时,因曾读到过神奇的“洛书”,始皇帝认为洛水有灵,便特意率领众臣,来到洛水边一处山冈上祭祀洛水。
脚下清澈的波光,让始皇帝想起伊人明亮的眼睛;眺望洛水的尽头,游龙般的洛水让始皇帝想起与伊人的骊山之游。
始皇帝心里暗自叹息一声,不知此次东游能否寻到伊人母子,但愿洛神保佑我,让我与伊人母子俩尽早团聚。
忽然,河中窜出一个“黑头公”,他对始皇帝道:
“来受天宝”。
说完,没入水中,再无踪影。
始皇帝与众臣先是吃了一惊,待听到“黑头公”所言之后又兴奋异常。纷纷向始皇帝祝贺:
“恭喜陛下,洪福齐天!洛神显灵,佑我大秦。”
始皇帝也非常高兴,命李斯取来一块玉璧祭祀洛神。
李斯奉命,从御府带来的宝物中,挑了一块白中带有三个绿点的椭圆形玉璧交给始皇帝。
始皇帝随口吟出一首诗: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洛滨醊祷,色连三光。
说完,始皇帝将玉璧沉入水中。
祭祀完洛神,巡游队伍继续前行。上邹峄山后,始皇帝命立石颂功业,又召集鲁地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
一儒生道:“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
始皇以其议难施用,解散儒生。由自己意,登上泰山,立纪念石。又累积土堆为祭坛,祭祀上天。
下山时,风雨暴至,始皇帝及众臣休于树,因封其为五大夫。又在梁父山祭祀大地,刻所立石,其辞曰: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祭祀完毕,始皇帝带着众臣沿着渤海向东,过黄县、腄县,走到成山的尽头。
登上之罘山后,再立石颂秦德。
终于到了琅琊。
琅琊美景让众人流连忘返。始皇帝派人暗查伊人、田方士的踪迹,可足足查了三个月,也没音讯。琅琊地太广,人太稀,想找户人家打听消息,往往得跑几里地才看得见人烟。
为了方便寻访伊人,更为了让琅琊兴旺发达,始皇帝下令将人口密集处的三万户百姓迁到琅琊台。
起初,被强迫迁居的百姓哭哭啼啼,不肯搬迁。及至听到迁居户可免除十二年赋役后,百姓又争抢迁居资格。
始皇帝命地方官修建琅琊台,并在琅琊台立石纪念此行。又命李斯撰写一篇颂秦德,明皇帝心意的文章刻于石上。
李斯挥笔立就:
琅琊石刻文
维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博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志。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比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无真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始皇帝看了李斯文稿,非常满意,命人立即拿去刻于石上。
始皇帝对众臣道:“朕闻齐、燕两地有仙道之说,不知真假。”
李斯道:“臣也闻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懂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且言,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人不远,山上有仙人及不死药。自齐威王、齐宣王至燕昭王皆信其说,都曾派人入海寻访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派去寻访的人回来后说,明明看到仙山就在眼前,可刚想登岸,却刮来一阵大风,将船吹远,随后仙山消失得无影无踪。”
赵高道:“臣也听闻,曾有登上过仙山的人。他们说,仙山上确实有仙人及不死药。”
始皇帝道:“即刻出发渤海,寻找仙山,求得不死药。”
众臣即随驾军队跟随始皇离开琅琊,向蓬莱方向而行。
离开琅琊前,始皇让王队长交待琅琊郡郡守,让他仔细寻访伊人及田方士的下落,有消息立刻去咸阳报告。
田方士带着田中及众徒弟,在海岛一处偏僻的山谷里,过着与世无争的清静修行生活。
有一年,岛上接连发生数次海啸、地动大灾难。房屋倒塌无数,庄稼绝收,许多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盗贼四起。
一天夜里,二、三十个土著强盗拿着刀棒向田宅前的柳林冲来。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无论他们怎么走,总是在柳林里打转,怎么也进不了柳林的另一头。最后,强盗头目挥手往前一指道:“把这些柳树全部砍倒。”
强盗们抡起刀棒,砍的砍,砸的砸,一会儿就将十几棵还是细腰的柳树砍倒了。
田宅出现在他们眼前。世外桃源般安宁祥和,充满异域风情,独立于山谷的田宅令他们大喜过望。
强盗们发足狂奔,一会儿他们就来到田宅院门前。
歹徒们在柳林乱闯的动静,惊醒了田宅所有的人。
他们从各个房间来到厅堂,围坐在田方士周围。
田方士对徒弟们道:“如果歹徒闯过柳林阵,必定会进来抢劫。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底细,先观察。你们只会轻功,不懂硬功,不要跟他们动手,免得受伤。你们只需在一旁静观。等我打退他们后,你们再听令行事。”
众徒弟道:“好。”
外面传来砍树的声音,田方士站起身对众徒弟道:“走,到外面去,你们全都散站到院外的暗处。没有我的命令,不许现身。如果我被歹徒杀死,你们就赶快带着田中逃命。”
众徒弟欲待说话,田方士道:“快行动,歹徒来了就来不及了。”
众人只得出门。除田方士一人立于院中外,其余人都藏身院外的暗处。
强盗们奔跑到田宅院外,几个人飞脚踢开院门,闯进院子。
田方士冷冷问道:“你们是何人?为何深夜闯进我家?”
强盗们没想到院中会有人,起初吃了一惊。待看清不过是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后,他们笑了。
他们听不懂田方士的问话。笑过一阵后,强盗头目刀指田方士一声令下。众强盗抡起刀棒,从四面八方冲向田方士。
田方士见自己即将被歹徒围在当中,立即一个腾身跳出歹徒的包围圈。落地前,他已将长衫脱下,拿在右手。一着地,田方士将右手的长衫一挥,围着他的歹徒便被长衫打倒在地,一个个躺在地上嗷嗷叫,怎么也爬不起来。
田方士继续用长衫横扫歹徒。待所有的歹徒都躺在地上嗷嗷叫后,田方士道:“出来吧。黄粉、绳子。”
徒弟们从院外的暗处走进院子。田中奔向屋内拿来一个小纸包,递给田方士。
田方士打开纸包,用手捏起一小撮向歹徒们躺着的地方撒去。一个个歹徒一会儿便无声无息地闭上了眼睛。
徒弟们上前将歹徒用绳子捆成几串,拖到院子外面。
众人回到厅堂,点上灯。又围坐在田方士身边。
田方士对坐在他旁边的两个徒弟道:
“你们去把歹徒搬到马车上,将他们送到山那边去。越远越好。返回时,沿途带一车大石头回来。其他人跟我一起重新设置路障。”
两个徒弟立即起身走向门外。田方士对其余人道:“走,我们也去套马车,到山里去找大石头。”
众人道:“是。”
这次历险,让田方士认识到了硬功夫的重要性,尤其是身处异乡,又势单力薄。如果不是自己懂硬功夫,昨天夜里,自己这一门恐怕就非死即伤了。
必须教会徒弟们硬功夫!以前自己认为方士只需懂修行,懂炼丹,懂些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懂养生的轻功就可以了。真正的方士是不会与人发生争执,更不会与人打斗的。他们不需要学习硬功夫。
现在,身处异乡,情况复杂。你虽不惹事,可歹人会找上门。目前有自己照应他们,可自己终将离世,万一那时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只知修行炼丹,光会躲闪轻功的徒弟们肯定吃大亏。
田方士还认识到了人多势众的重要性。他想,必须让田宅人丁兴旺起来。可自己的徒弟都是修行人,除了赵高喜欢伊人外,其余徒弟对女性都不感兴趣。指望他们壮大田宅不可能。只能回国招徒了。
可怎么招呢?问问大徒弟徐福,看他有没有办法。
当路障重新设置好,徒弟们回到田宅厅堂,又聚到田方士身边后,田方士对众弟子道:“昨晚的遭遇让我明白,身处乱世异乡,只有全面掌握攻战防守之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明早开始,大家早起一个时辰,我教大家田氏柔术和刀法。”
众弟子开心道:“谢师父!”
田方士对徐福道:“我们的人太少了。我想再招些徒弟。”
徐福道:“上哪招?这里的中国人人数少,且基本都是商人,他们肯定不愿跟着我们修行。否则他们就不会渡海来这里了。本地人与我们语言不通,他们肯定也不愿跟着我们修行。只有回国招人。”
田方士道:“回国更招不到人。谁愿冒险渡海,不远千里来这里跟我们修行?”
徐福道:“我去找赵高、田仁两位师弟,看他们有没有办法。”
田方士道:“好。如果赵高找到了伊人,你一定把他们都带来。”
徐福道:“好。我现在就动身。”
田方士道:“不忙,吃了早饭再走不迟。中儿,去拿些丹药给你大师伯,让他带给你翁和你四师伯。”
田中答应一声去内室。一会儿他拿出两包丹药递给徐福道:
“大师伯,请你告诉我翁,我和大父都很挂念他,让他保重身体,找到我媪就尽快到海岛来。”
徐福接过丹药道:“好。”
徐福离开师傅后,奔海边而来。他远远看见一艘大船正扬帆起航,便喊声“船家等等”,立即施展轻功,三个飞跃,登上大船。
船上的人看得目瞪口呆,对徐福的轻功赞叹不已。这是一些被土著盗贼洗劫一空的中国人,他们打算离开海岛,回国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