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重生1993!

第265章 采购分歧

重生1993! 苟川 2135 2021-11-28 23:47:29

  陈强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一家完全从零开始的电子制造企业,除了产品的工业设计可以不受钳制,其他的所有东西都是需要向别的公司采购的。

  这样的企业,坦白讲,只不过是一家组装工厂,根本不可能走多远。

  哪天觉得你对人家的生意有影响的时候,随时可以断供或者依靠专利壁垒,让你歇菜。

  这样的例子,前世不要见得太多。

  很遗憾,雷电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

  随着雷电imusic的热销,无论是三星还是索尼,都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了相似的产品。

  三星拥有全链路原件自给能力,尽管不是每一项都能做到行业第一,但是超低的成本,更短的新品研发周期,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让它在任何它看中的新型市场上都游刃有余。

  仅仅三个月时间,三星就已经是全球MP3播放器市场占有率第一1。

  恐怖的是,它的市场份额高达48%!

  其次是索尼,因为在音频技术方面多年的积累,还有同三星一样的全链路整合能力,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达到37%。

  其他的的入局者,还有松下,LG,西门子,东芝,夏普,飞利浦等等电子科技巨头。

  雷电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6.2%,尽管雷电是当之无愧的MP3播放器发明者。

  不仅如此,原本的供应商变成了现在的竞争对手,元器件的涨价已经是必然趋势。

  It’s OK就不说了,除了外壳,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来自松下和索尼和松下。

  随着MP3播放器的出现,传统随身听产品市场将会逐步淘汰。

  当然这是陈强的“预测”,别人信不信他不管,他自己是深信不疑。

  所以最早立项It’s OK,一方面存粹是用来完成雷电公司一部分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这款产品从技术角度上讲,没有太高的难度,复合草创的雷电,同时也可以磨合技术团队。

  这也就注定了,It’s OK不可能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提供弹药。

  长则三五年,短则两三年,MP3就会取代传统音频市场。

  对It’s OK,雷电内部已经明确表示,不会作为公司未来的研发重点。

  但是声学组例外,因为就算是未来是MP3的天下,喇叭、耳机、音频解码芯片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imusic是未来研发的重心,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这个研发,陈强已经给出的明确的目标。

  两年内元件自研率要完成50%。

  其中闪存、屏幕和解码芯片,将作为研发重点,成立攻关小组。

  无论是购买,还是招聘专家研发,总之,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而且技术规格要求达到同行业第一梯队。

  也就是说专用闪存,向东芝三星看齐,解码芯片向索尼看齐,屏幕向夏普索尼看齐。

  这在林山看来,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陈强坚持。

  除了没有上限的研发资金,还为这两个项目设立了高达3000万的研发奖金。

  任何一个组,达成目标,直接瓜分1000万现金奖励。

  这可是1998年,江城二环内一套房子才10万左右。

  林山不看好,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同时开始了雷电史上最大规模的挖人行动。

  软件部则是与硬件部并驾齐驱的另一大部门。

  对电子产品而言,硬件是身体,好身体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灵魂,那充其量也就是个砖头。

  只有更强的硬件,配合更完善好用的人机交互系统,才能让电子产品真正的改变人们的生活。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真实的产品开发就是最好的研发动力。

  imusic只是其中之一。

  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手机都在逐步立项。

  只要有一个人能够从事相关方向的研究,那就会上马这个项目,投入资金,招兵买马。

  预计雷电科技的研发投入,将达到了全年利润的80%!

  剩下的钱刚刚够公司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有关公司一系列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都将由天枢代理申请相关的研发专利和著作版权。

  专利贡献人,不仅可以拿到额外的奖金,还能从中得到相关专利未来所产生的一定比例的红利。

  好比有人研发的音频解码芯片,无论是公司哪款产品采用了这个芯片,那就会支付一定比例的分红给研发人员或者研发小组,比例逐年递减。

  分红也将持续到相关人员离职。

  也就是说,研发者只要在公司一天,就能持续拿到这个分红。

  除非这个专利被新的专利取代。

  如果想要更高的收入,那就需要持续的研发,不断的突破。

  高薪之外,又有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让雷电挖人的行动,变得越来越轻松。

  原有本部的厂房,已经开始迁移到了旁边新购置的厂房内,这里将会改造成全新的研发基地。

  按照现在的计划,仅仅是购买各种设备,就要为此付出高达2亿的资金,这还是1998年底到1999年年中的采购计划。

  包括一些高端的数控机床,各种精密仪器。

  只是在光刻机的采购上,陈强同雷电的技术团队产生了分歧。

  技术团队的采购清单上,佳能的光刻机排在了优先位置。

  原因无非就是先进,并且还会对采购企业提供到RB佳能光刻机生产厂参观的机会。

  这对于搞技术的人来说,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但陈强则想要去购买的是华清大学1991年生产的第三代分布式光刻机。

  跟佳能比,不仅有着代差,而且这台设备还是台二手货。

  包括林山在内,均对陈强的决定产生了质疑。

  1991年的这款国产光刻机,有效制程1.25微米,放在当时绝对的全球第一梯队。

  后面原本研究光刻机的团队,转向研发起了光盘存储。

  让已经站到世界前沿的光刻机技术,戛然而止,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陈强之所以看中了华清的这款分布式光刻机,并不是为了省钱。

  而是看中了这个曾经是世界顶级的光刻机团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