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开学
余立国在文学系师兄的带领下,来到了京大的大门口,站在门口,抬头望着京大正门的那一块写着“京城大学”四个字的牌匾,据说是1950年给京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前世余立国只在网上看到过这个门口。
而此刻,他就站在这个门外边,而门里面就是一个学术圣地,此刻的余立国感受颇多,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又和其他人踏入这道门,然后去了文学系报道,哦,不,这时候余立国才看清楚通知书上面写着的内容:中文系文学专业。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文学系的,和其他人说的时候也是说的文学系(这让作者也以为是文学系,余立国说这个锅我不背),反正就是去报道了。
然后又去了宿舍楼,进了宿舍发现宿舍里大部分全是京城人,都是中文系的,其中有一个不是同一专业,整个宿舍有八个人,整个房间显得有些挤,余立国也很想要住一个四人间的,不过只有研究生宿舍才有,看来,得多赚点钱了,等钱够用了,先租个房子住。
余立国想了想,把自己那些行李放好,然后跟那些室友打了个招呼,就出门去了,他一个外地来的学生,想要融入他们当中,还得有一阵子呢,他打算先去学校外面找个偏僻的角落,把自行车先弄出来。
很快,在学校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余立国把自行车从系统背包里取了出来,本来打算去买个锁的,结果发现这个车还是那种自带锁的,不错,挺好的。
余立国骑着车就回了学校,到校门口下车,推着车往里走,他打算好好逛逛校园。
他就这么边走边逛着,还有人上来问他这个车是哪里买的,他推说是不远处买来的,这个带锁的车就那么一辆,因为上来问的这些人目光都是盯着那个锁的。
余立国也怕他们去了之后找不到这个带锁的车,自己会很尴尬,所以直接说就这么一辆,也有人想让他转卖的,不过他没同意。
附近卖自行车的地方,营业员懵了,什么带锁的车,他们没卖过啊,来问的人都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不过商店的经理发现这是个商机,连忙告诉来问的这些人说那个车现在没有现货,要过段时间才会正式上市。
然后等学生们走了之后,在营业员们狐疑的眼神中,他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拿起电话就打给了自己相熟的自行车厂,询问是否有带锁的车出来,自行车厂的熟人们表示并没有,于是,那经理就把之前那些学生们描述的锁的样子,告诉了自行车厂的人,询问是否有开发出成品的可能,他这里有大把的人想要买这个车。
自行车厂的人想了想,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研发方向,于是表示,可以试试,然后两边有聊了几句,就各自挂掉电话了。
商店经理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转头就忙别的事情去了,而自行车厂这边不一样,接电话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厂长。
场长在听完整个描述之后,立马觉得这个是自己家厂的一个机缘,超过同类厂的机缘,立马组织起一个大的团队,开始研究自家自行车加锁的可能性。
目光回到余立国,他把车锁到了指定的地方,然后收好要是,回到了宿舍。
一群人正在哪里讨论谁大谁小的问题,还有就是来京城大学之前,各自都是干嘛,他们中有人已经结婚生子,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之后,默默复习了好久,没有参加第一次1977的高考,转而投入了1978高考的准备当中。
也有人之前跟之前的余立国一样,在其他地方插队,没日没夜地干着农活,整个人就跟那边的本地人一样晒的黑黑的。
有一个人是在一个小县城的供销社里当工人,常常跑乡下采购山货什么的,后来在收音机里听说了关于恢复高考的事情,考了一次没考上,又重新复习考了第二次,考到了京大。
(以上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根据真实素材改编的)
见到余立国进来之后,有个人问起余立国的经历,而他正想要融入他们其中,毕竟得在一块儿生活很长时间的。
余立国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包括他是之江人,然后在南云东风农场插队等等的事情都跟室友们说了,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很快就聊到了一起,余立国发现融入他们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容易一些,可能也是这个时代外面的世界还很单纯。
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没有网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人心,也不像后世那些女生宿舍,四个人硬生生能弄出个五六个聊天群,纯粹一点也是挺好的。
到了饭点,一群人收拾出自己吃饭的家伙,组团去了食堂吃饭,几人的生活条件看起来都还算不错,背后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余立国不知道,他也不管有没有人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之类的。
吃完饭之后,一群人约着去了图书馆看看,不是为了看书去的,仅仅是为了去逛逛,不想被认为是不合群的余立国也只能是跟着去了,他本来打算把之前两首诗先给寄出去的,看来得等等再处理了。
不过好在,几人逛了没多久就从图书馆里出来了,看着图书馆里大家都在看书,也不好意思只是在里面逛逛。
而后,余立国在回宿舍之后把稿子整理好,装进信封,贴了张邮票,就去学校里寄信的地方给寄了出去。
这两首诗,他投稿投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是华夏第一个文学期刊,在两年多前才重新复刊的,他这次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的那边。
万一没通过,稿子,被退的话,就换一家文学期刊继续投,这两首诗总归是有出版社愿意收下的吧。
之后几天,余立国就进入了开学的状态,整个宿舍的人也都打起精神,虽然之前已经很久没有在学校里学习了,不过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不过,余立国发现这个时期,好像上的都是一些基础课程,和他们一起上课的还有另外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1977年通过高考的那一批人也是在和他们一起上课的,据说之前他们考来的时候,人很少,很多课程并没有开设,等他们这一批考来之后,那些课程才慢慢开展起来。
余立国甚至觉得有些后悔了,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来学校学习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阶段,会不会晚个几年,课程会更加完善,跟他不一样的是,其他人听的倒是津津有味的,唯独就余立国这个后世大学生比较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