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上清道院雷祖降魔传

第二章 上清道院王道长之白狐听《皇经》

上清道院雷祖降魔传 上清敏利王道长 4051 2021-12-23 21:07:39

  民国初年,深秋的一个子夜,风雨交加。上清道院的住持敏利道长如往常一样,独自在西拜殿的经堂内虔诚持诵《皇经》。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异样的动静,像是殿门被抓挠、轻叩的声音。深更半夜,莫非还有施主求助?敏丹道长将手中的《皇经》安放于香案,端烛上前打开殿门一看,竟是一只白色的狐狸。白狐体态弱小,瑟瑟发抖,一条腿染着殷紫的血迹,两眼望着主人,想必是受了伤来观内避难。敏利道长便将白狐引入殿内,拿些伤药轻轻替它敷上,随后将一支蒲团放在厢屋窗外的走廊下,由那白狐安卧,又将一些食物放在旁边,这才重返香案打坐诵经。

  三柱香烛燃尽后,王道长诵经完毕,想起窗外的那只白狐,便起身到窗前一看,那白狐已悄然不见了。

  一只小小的山间野狐,自可来无影、去无踪,王道长并未多想,依旧是领道众日诵早晚功课。然而到了子夜,当他照例在西拜殿厢房的香烛前表诵《皇经》时,却发现那只白狐又悄然而至,它坐立在厢房外的窗下,一动不动地竖着耳朵,似乎在聆听他表诵的《皇经》。王道长心想,也许这白狐暂时无舍可栖,况且观内院舍中也有的是避身之处,不如就由它自便吧。怪的是,这白狐白日里不见踪影,每当到了道士表诵《皇经》时,它才会静静地坐在窗下,直到三柱香烛燃尽后又悄然离去。

  就这样春秋更替,三年过去了。那狐每日伴随老道,在窗外聆听《皇经》,从未间断。有一天,王道长诵完《皇经》后,看着离去白狐说:“白狐啊白狐,你在窗外聆听《皇经》三年,想必该入道门之中了。待上清道院有缘修茸扩建,定为你另立屋舍。”

  没成想老道这一言,竟引来了灵异之事。

  话说在镇江金山,有一对赵姓夫妇,因多年经商,生意兴隆,家中多有积蓄,田地房产更是无数,财产能可买下金山寺一条街。可是该夫妇却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夫妇俩膝下无子无女,尤其他们双双已到耄耋之年,门庭孤独,因此常常忧郁寡欢。

  这年除夕晚上,街坊们都在忙着放爆竹、吃年夜饭,家家户户一片欢腾,孩童嬉戏热热闹闹,而上清道院老赵却仍是形单影只。想着家财万贯却无后承继,心中更倍感凄凉憔虑。妇人叹了一口气:“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只恐门上连个拜年的人都没有。空守着万贯家财,又图何用?”说罢,竟流下一串泪来。老夫则沉默半晌,说:“罢了,明早谁第一个来我家拜年,就将全部家产赠送予他,即便一只狗狐、猫狸,我也决不反悔。”晚上临睡前,老夫妇俩果真将所有的房产地契和银票捆成一扎,塞进一个红绸包里,放在中堂前的阁几上。

  大年初一,夫妇俩早起刚刚打开门,就见一只白狐闯进门来,径自跳上堂前的阁几,用嘴叼起那个红绸包就跑,待夫妇俩回过神来,那白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却说这日子夜,上清道院的住持王道长诵完《皇经》,正准备去内房安歇,忽见那白狐跑进门来,将嘴中叼着的一只红绸包放在他的面前。王道长打开红绸包举烛细看,见里面竟是房地契纸和大量银票。敏利道长惊得再看白狐,那白狐却不见了。此后,上清道院内就再也没了它的影子。

  几经周折,王道长拿着那个红绸包去镇江金山,找到了那姓赵的大户人家。赵姓夫妇见是上清道院的住持送来这个红绸包,便将自己的家境和白狐登门拜年的情景细说了一遍。敏利道长听后,也将白狐在窗外听诵《皇经》三年的事情细说了一遍。这一说,他们都不觉顿有所悟,那白狐在窗外听诵《皇经》三年,已经得道才仙啦。明白此由后,赵家夫妇欣然不已,他们虔诚地将那个红绸包再次递到住持敏利道长的面前,说:“白狐本有灵性,让我们把家财捐赠给上清道院,这是天意、仙意,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份啊!”

  王道长收下这笔巨额财产后,就用它修茸扩建了上清道院的神像大殿和观舍院场,从而使得上清道院在民国初年更现香火旺盛之景。所以那时人们都说,上清道院有镇江金山寺的一条街呢。

  1.志学于医槐荫苦读

  林道长从小体弱多病。他先后两次患热病,一次患冷痢。每当他面黄肌瘦,饱尝病痛之苦的时候,母亲总是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给他熬药喂药。父亲也背着他翻沟过岭去找医生。次数多了,支付不起医药费用,就只好变卖家产。宋哲看到,由于自己的病,给父母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心里难过。他从自己幼年的痛苦经历认识到疾病对人的危害,体会到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于是从很早就萌发了学医的愿望。

  林道长天资聪明,“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他在离家较远的私塾土窑洞里上学,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学习,还经常在家乡的鱼儿岭一棵槐树下读书。通过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从林道长的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虽然沧桑变幻,他当年读书的窑洞早已湮没,但这棵“千年古槐”现在依然旺盛地生长在他的家乡宋家原,成为历史的见证,供游览观赏,留给世人不尽的缅怀和无限的遐思,激励学子敬业奋斗。

  2.冲破世俗

  少年时的林道长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排除封建等级观念,敢于冲破当时盛行的儒士书生通过读书而进身于仕途的世俗,敢于批评鄙视行医救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偏见。他不随波逐流,不屑混迹官场、沽名钓誉,而从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为念,胸怀济世之志,准备把毕生精力贡献于医学事业,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远远地高于当时的世俗之辈。

  3 .寒秋涉水

  林道长把贫苦农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主张:若有疾厄者来求救时,医生不能先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宁肯自己跋山涉水,饥渴疲劳也要去救等待医诊的病人。

  林家原村南边有一条涧沟,水流湍急。为给沟那边的群众治病,他不顾激流险阻,不顾深秋河水的冰冷,时常淌水过河。有一个“火烧涧沟水”的故事,指的就是这方面的事迹。说的是天神为了让宋哲给对岸的病人治病,在他过河时,用火把水烧干,待他过去了再复原。宋哲长期为劳动人民“济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4.药材种植

  对于中草药的研究,是林道长坚持终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他很早就开始在家乡上山采药。为了采药,他攀悬崖、穿峽谷,跑遍了家乡的山岭沟壑。他还在家乡开辟了药材园,种植药材,从下种、施肥、收采到炮制、贮藏等,不仅精心操作,而且有详细的记录。他把药材分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菜、米、谷等几大类,记载了八百余种药名。他按药物功用,将药物分为65类,以“总摄众病”,“临事处方,可得依之取决”。很有实用价值。直到千年之后的现在,宋哲的这些记载,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5.衡山釆松脂

  唐贞观年间,林道长从江州到南岳衡山。衡山流泉飞瀑,峰峦苍翠,有“五岳独秀”之称,是历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产银杏、金银杉等珍贵草木,为宋哲考察医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孙思邈在衡山,为了采集松脂,于立夏那一曰,从山岭向东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余丈之处,见南面有大松三十余株”,终于采到了“不见日月之松脂”。又将其带回炼制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脏补益”。这些生动的事实足以可见孙思邈当年采药时用心的专注和经历的艰难。

  6 .友人论学

  初唐著名的史学家,主编《周书》、《晋书》等,历任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等职。他与林道长是同乡人(今陕西耀县),在京城期间两个人交往甚为亲切,时常相聚谈古论今。令狐德棻了解孙思邈的渊博学识,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医学范畴。在他们的谈论中,宋哲把哲学思维和医学相结合,由哲理会通医理,阐发了“妙解阴阳”、“慎以畏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见,让令狐德棻非常折服。林道长在同令狐德棻的谈论中,也吸收许多文史方面的知识。

  7.魏征问史

  林道长见多识广,有极其渊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南北朝后期和隋朝的历史,更是通晓备至。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书,令名臣魏征、令狐德棻、姚思廉、宋处约等人编纂南北朝以来齐、梁、陈、周、隋等五代历史。在撰修这些历史的过程中,魏征、令狐德棻恐有遗漏,多次访问和请教林道长,请他对前代史实提供咨询。当时宋哲年岁已高,但他“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征等人的疑难时,口以传授,把南北朝各国的情况从总体到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如同他亲眼看见过一样,使朝野上下深表钦佩。

  8.屠苏药酒

  唐朝初年,中国南方时有瘟疫发生。林道长在常州一带,日夜奔忙,抢救瘟疫病人。经过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过了不久,瘟疫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为了长期地预防和治疗此病,林道长经过潜心研制,拟出了一个以大黄、肉桂等配伍的药酒配方,取名为“屠苏药酒”。人们喝了这种药酒之后,瘟疫再也没有复发。林道长为了普及防疫知识,防止此配方神秘化,他找来一大张黄绢,把屠苏酒的处方及炮制方法都清楚地书写在上边,张榜公布在屠苏庵的山门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人们十分赞叹孙思邈的重普及、不保守的可贵精神。后来,岁未饮屠苏酒,深化为习俗,在江南各地很流行,此习俗并传到日本。

  9 .悬丝诊脉

  相传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因难产而生命垂危。当朝太医虽竭力医治,却不见效,唐太宗急得坐卧不宁。明源建议请林道长来看病,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诏林道长进京。林道长被引入后宫。因封建礼仪,不能接近皇后的“凤体”,林道长只能一边向宫娥细问其病情,一边要来太医的处方病历认真阅读。之后吩咐取一条红丝线,自己捏着一端,另一端穿过竹帘,系在皇后的手腕上,为皇后“引线诊脉”。原来皇后是胎位不正,于是让宫娥把皇后扶近竹帘,林道长选定穴位后,猛扎一针,皇后疼得浑身颤抖,不一会儿,婴儿呱呱出生了。皇宫内外好不高兴,对宋哲更加敬佩。

  10 .封官不仕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召见了林道长。林道长奉诏上殿,气质俨然,神姿焕发,容颜甚少。太宗感到惊异,便走下宝座,发自心底地赞叹道:“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欲授林道长以爵位,请留朝廷效力。但林道长“固辞不受”,说:“臣谢恩。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药,为民解疾救苦。不敢领此赐封。”太宗又厚赐黄金万两,林道长更是婉言谢绝。他这种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深为唐太宗敬佩和喜爱,便依他的夙愿,让他在京城住几年后,任其到天下各地,畅通无阻地去采药行医。

  时值冬季满天飞舞雪花?鬼王出现了,一场浩劫来临之际,一位神秘道士出现…………

上清敏利王道长

持续更新中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