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言情

易小藕的绿菱格子笔记本

1.0噢,在这美丽的背景下

易小藕的绿菱格子笔记本 易小藕 2163 2013-09-17 04:56:39

  我所要讲述的这个故事,扎根于一片被阳光、佛寺与现代化奇观交织的土地——泰国曼谷。在这里,金碧辉煌的购物中心与宁静的街角神龛并存,人们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之国”的表情,仿佛焦虑与孤独从未侵扰这片土地。然而,正是在这片被誉为“天使之城”的地方,在那一座座以理性与秩序为基石建立起来的学术殿堂里,我所见证的,却是人类心灵深处无法被任何外部体系所消解的永恒困境——孤独、焦虑、绝望以及那如影随形的宿命感。

  亲爱的读者,请务必相信,本文由真实事件改编。我的主旨,绝非为了颂扬这所大学的辉煌,恰恰相反,是试图揭示在科学体系所带来的所谓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统治下,那些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冰冷内核。为此,我甚至愿意以我的中国好室友君某蟮的“下线”担保——本文绝非胡诌,本文绝非胡诌!

  当然,我已做好了十足的准备,迎接各位看客的板砖。童年时,一位中学老师的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响:“农民躬耕于田野,小贩叫卖于市井,杂工奔波于尘土——他们都是为了家人温饱而工作的老实人。而写小说的人,比他们还要低上两级。”然而,在我如今看来,那位老师(我总怀疑他是教体育的)不仅错了,更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若说多数传统小说家的创作根源,不过是喂养自己膨胀的虚荣心,那么他们至少要比那些脚踏实地的老实人低了三级。所以,世间的读者们,你们毫无必要对作者抱有任何宽容。

  请您试想,您用付出汗水与咽下屈辱才艰难换来的薪金,购置了一本书。您或许只是想读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寻求片刻的逃离或共鸣。然而,若这本书及其承载的道理,最终竟不及街头一个热气腾腾的春卷,或是一块甜腻柔软的洋糖糕,更能让您的心灵感到一丝真实的充实与满足,那么您完全有理由抄起一块板砖,酷酷地砸向作者(当然,是比喻意义上的),并厉声斥责:“嘿,你这破孩子!一本书的钱,足以让一个三口之家美美地吃上葱油拌面,再配上一碗开云在线登陆入口的紫菜榨菜汤,他们能吃得多么开心!你这个浪费人心血的混蛋!”

  然而,即便在这般清醒的认知与巨大的道德压力下,我依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决意要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故事,扎根于我的母校,ABAC——易三仓大学。这所始建于1969年,坐落于曼谷的学府,是泰国第一所国际大学,也是最早全面采用英语教学的高等学府。它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微缩城市,践行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其综合性与国际化著称。大学主要分为两个校区:位于市中心的Hua Mark和地处市郊的Bang Na。

  Hua Mark校区,是精致而高效的代名词。校园不大,布局紧凑,每一寸土地都经过精心规划。那里是研究生与博士生思想的交锋之地,氛围更为凝练、沉静。校园一隅的小湖边,是师生们钟爱的聚会地点,午后的风拂过湖面,带来些许凉意,也常常带来关于存在与知识的低声讨论。

  而我们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拥有“花园中的大学”美誉的Bang Na校区。它的面积是Hua Mark校区的二十倍,达二百英亩。这里草木繁茂,花卉纷呈,景色秀美得近乎不真实。精美的校舍仿佛不是建造出来的,而是从这片过于丰饶的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点缀。校区中央,矗立着堪称地标的38层主教学楼——CL Building。它的全称是“Cathedral of Learning Building”,直译过来便是“学识大教堂”。这名字带着一种宗教般的庄严与秩序感,它高耸入云,玻璃幕墙在热带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仿佛一座现代科学的圣殿,俯瞰着校园里每一个微小的生命。这座“大教堂”内部,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各类教室、行政办公室一应俱全,它为学生们提供着堪称全方位的教学与生活服务,无微不至,也无处不在。Bang Na校区还拥有极其完善的教学与生活设施:书店、体育中心、便利店、银行、风味各异的餐馆、医疗中心、交通服务中心……它像一个自给自足的、被理性规划出来的完美乌托邦。

  而这座高端、华美、秩序井然的“花园大学”,正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易小藕——日常生活的地方。

  (在此,我必须特别提醒:此文中的易小藕绝非作者本人。作者表示真的真的不知道,事情为何如此灵异且巧合,她竟与作者重名了。这或许正是命运展现其诡谲与讽刺的第一个征兆。)

  易小藕是ABAC大学BBA专业的学生。BBA,国际工商管理,是这所大学的王牌专业,在亚洲享有盛誉,它培养的是未来商业世界的精英,是理性与秩序最忠实的继承者与执行者。然而,易小藕本人,却与这个专业的宏大目标格格不入。她是一个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女孩,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无清晰规划。选择ABAC,选择工商管理,仅仅是遵循了敬爱的父母的意愿。在长辈们看来,这是一条光明坦途,意味着稳定、高薪和体面的未来。于是,她就像一颗被预设好轨道的卫星,安静地、顺从地运行在这座“学识大教堂”的引力圈内。

  她的生活圈子很小,核心是两位闺蜜。一位是自小在泰国长大的兮兮,另一位是来自中国江南水乡的Cherry。她们都就读于CA专业。CA,传播艺术,简单来说,她们是搞艺术的人。兮兮钻研的是广告艺术,致力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与大众心理;Cherry则投身于表演艺术,在舞台的方寸之间演绎他人的悲欢。她们的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跃动、不确定性的魅力,与易小藕所身处的那套严谨、量化的商业逻辑形成了微妙的对峙。

  至于她们特殊的闺蜜兼神奇宠物——武满满同学,他的故事则要曲折一些。起初,他和易小藕一样,是BBA阵营里的一员。但在被“微观经济学”的无形之手和“宏观经济学”的庞大体系前后夹攻、狂虐了一个学期之后,他体内某种艺术家的灵魂(或者说,是对枯燥公式的本能反抗)终于觉醒。他毅然决然地转系,投奔了兮兮和Cherry所在的CA阵营。然而,艺术的殿堂也并非一帆风顺。最近,武满满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不安分的目光投向了CA前面的那个字母“C”。他想在C前面,再加上一个V。Visual——视觉艺术。于是,为了应对转系考试,可爱的满满同学豪情万状地暂时告别了他挚爱的游戏《英雄联盟》,开始了闭关苦修的日子。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从最基础的素描、色彩学起,试图用线条和色块,重新锚定自己在这个理性世界中的位置。他的挣扎,仿佛是某种隐喻:在一个被高度结构化的环境里,寻找个人表达出口的艰难尝试。

  好了,接下来,该轮到另外两个重要人物登场了:窦易和顾欧。至少在目前,在易小藕的认知里,他们仅仅是生活背景板上一抹模糊的影子,是“just know each other”的泛泛之交。她绝不会想到,在未来的剧情里,这两人的出现,会将她们看似平静的生活搅动得如何失控,又会如何深刻地映照出她内心那片无法言说的荒原。

  首先,是窦易。他比易小藕、兮兮和武满满都略年长一些,在建筑系苦苦“抗战”。建筑系,本身就是理性(工程、力学、数学)与感性(美学、空间、哲学)激烈交锋的前线。窦易在那里挣扎了一两年,成绩不算好看,但总归是混下来了。与那些读了一个学期就被繁重课业逼得纷纷转系的同学相比,他算得上是极其顽强了。他的身上,有一种在秩序的重压下,既不愿完全屈服,又无力彻底挣脱的疲惫感。

  然后是顾欧。他是这群人中最年长的,是ABAC主修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理论上,他应该生活在以研究生为主的Hua Mark校区,与Bang Na校区的这些“小朋友们”不会有太多交集。然而,顾欧却做出了一个看似非理性的选择:他因为极度热爱Bang Na校区那“高端霸气”的环境——或许是被那种乌托邦式的完美表象所吸引,或许是因为这里巨大的空间能更好地隐藏某种孤独——而毅然将自己的窝,驻扎在了邦纳。为此,他宁愿每日忍受起早贪黑、长途跋涉赶往Hua Mark校区的辛苦。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一个研究人类心灵奥秘的人,却主动选择了一种更不便的生活方式,仿佛在用自己的行为,注解着人类心理中那难以捉摸的非逻辑性。

  噢,请别着急,请不要放下您手中的“板砖”。在这片美丽得近乎虚幻,秩序得近乎冷酷的背景下,在“学识大教堂”的阴影与“花园”的芬芳交织之中,故事,终于要开始了。它关乎教育、关乎成长、关乎友谊与爱情那微弱的光芒,但更深层的,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在庞大系统面前,那份无法被任何知识、任何秩序所安抚的,永恒的孤独与追寻。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