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含义不言自明,即教而育之,“教”更多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育”偏向于思想品德的培育,所以,教育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保证其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着健全的人格和应有的修养。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要想考上好大学,绝对不是高中三年的事情,这得从小学就开始,甚至是幼儿园阶段,再甚至包括胎教,理科可能更多需要天赋,因为其足够抽象,但文科完全可以依靠后天的大量学习来弥补。
作为文科生,我有切身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即使高中三年夜以继日的苦学,也很难考上真正的好大学,因为文科这个东西,不是你背背课本就能得高分的,甚至你能将所有知识点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因为考卷的结构中考察的此类知识点只占不多的比重。
要想文科成绩优异,需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提高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需不断学习,如此才能腹有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前提是必须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便是白学,徒费光阴。
真正的英才绝对不是单靠学校培养的,学校只能培养一般人,因为大家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顾及绝大多数同学,不免耽误天才选手,因此,英才们除了持之以恒的自学,关键在于家庭教育。他们从小便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资源,还有良好的基因和经济支撑,因此,更可能成长为英才,虽说“寒门出贵子”,但比例极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全面发展还是术业专攻?我们发现,社会上中产以上的阶级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小便专攻特长的人,或者是天赋异禀,或者是对某件事有浓烈的兴趣,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努力,如郭敬明、刘翔、郎朗、易烊千玺等等,其中有的人数学、英语等重点学科学的很差,但最终来看,取得的成就却是骄人的,或许,那些所有学科都八十分以上的“好学生”最后表现平平。
谈这个的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偏科或者怎样,而是诱导学生发现天赋,培养兴趣,学会坚持。教育一方面在育人,以防变成愚人或文盲,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教学生适应社会,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强,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们不希望学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候,依旧觉得别无所长,感到学习无用。
情商教育最重要。这里的情商不仅指处事圆滑,还包括人际交往、如何面对失败、如何看待生命、怎样处理各种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应是各种自身的修养。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更坚强,应该活的更通透,而不是动不动就寻死,动不动就干架……我们应做一个能屈能伸的人,而不要以卵击石,要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跟上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如何与人相处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很多大学生踏入社会后,或自卑、或自负、或以自我为中心、或脾气暴躁、或社恐、或患有忧郁症,因诸多原因和同事格格不入、无法相处,结果,在工作上寸步难行,只能硬着头皮维系,教训非常惨痛,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没有过类似的训练,或者环境单纯,或因家庭原因造成自卑、内向等性格,这些都需要尽早刻意改变。
小时候学做人,长大后学技能。小时候,父母应刻意培养孩子的性格,保证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多让孩子和陌生孩子对话、玩耍,多带孩子旅行见世面,长大后(进入四年级或初中的时候,视孩子情况而定)多让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认真听课,多阅读古今中外的课外书,多参与社会实践,帮助父母做家务、做小生意等。现在似乎是反过来的,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宠,导致孩子有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颐指气使,甚至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和待人处事之道,直到发现这一毛病后才着手改变,实在是不应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要想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喜欢技术就去搞技术,哪怕是高职、中专、大专也没关系,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去攀比,不要有虚荣心,尤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支持孩子的选择。现在很多的大学,包括普通的一本院校,里面大多学生很迷茫、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多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没办法,换专业也不知该换什么,只能每天硬着头皮听课,到了自主学习的时候丝毫没有动力,这是很痛苦的事情,毕竟大学很重要!
谈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第一,教育要从小就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不要指望靠学校教育孩子,要想真正培养人才,就要让孩子把学习当做生活,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把学习当成任务或压力,而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天赋和兴趣很重要,不要干扰孩子的选择,请尊重并支持你的孩子;第三,不要企望孩子全面发展、无所不能,专攻术业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仅仅学好语文,一辈子便能吃穿不愁;第四,情商很重要,想想便知道;第五,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阅读很重要,尤其对于文科生,阅读是一扇崭新的大门,等待你的,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学校的教材是永远无法弥补这些空缺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当然,要读好书,读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