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虽然没有因为两位圣人临世而终止,但治世大道终是被二圣撕开了序幕,此后万年中不断有修士投入二圣思想之下,欲效仿二圣,想以文武兼行之道救世于烈火,救民于灰烬。
也许是孔圣的思想更加务实,所以孔圣的儒家思想就如此领先于他教一步,率先夺得三千人族大气运弟子,夺取了那归属人族的三成气运。
可怜老子自身虽有大气运,却独去关外,不留传承,因此只是凭一人之气为道家夺到了一成气运。
“子曰: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孔圣认为即使是有能力,有美德的人能提出好的方策,但却没有领导者身份与大义的话,便不会有人会信服,更不用说实践了。
也是因为这样的思想传世,所以无论是儒家的三千弟子,还是百家学派的先贤在未来更加在乎文武兼行之道。
拥有强大的大道修为以立其威,拥有能实践于世的治世方策而统世一,这便是百家齐出后的大世,也是这段混乱时期的第二阶段——三教九流。
其中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等等鳞次栉比出现在九州山海中,欲一争新世大运,其中人族修士因大气运已落人族,所以争斗的尤为猛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为大世下猛药的学说冲破重重束缚,来到了众位野心家的眼里。那就是法家!先有公孙子重法以强民,后有申子重术。
直到大世末期,法家终出韩圣,吸纳儒法两家之学,集公孙子之法、申子之术、慎子之势三位以大成,以法术势三重心的思想成果夺去人族两成气运。
到了此时,人族大气运已经分的差不多了,分别为儒家分以三成,道家后有庄圣后来居上总占三成,法家两成,其他百家共占一成,只是可惜直到三教结束,依旧还有最后一成不知所踪。
可就在人族争的如火如荼之时,有一天外之教却另辟蹊径,欲夺除人族之外九州万族气运,来抗衡人族大运。也就是一名为释迦僧人所创的佛教。
“后来呢?照你这么说后来最差也应该是四教当道吧,法家最后如何了?”
凤焱摇摇头,说道:“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神奇,法家最后精华思想全归了儒家,而气运则被儒道两家平分。至于其中原因就是你们人族的秘密了,那段历史被藏得很深,我还真不知道。”
就在风宁哲失望之际,问道台上的大道之声终于逐渐落下,这也就意味着正主即将登场。
平和的光芒逐渐化为一幕屏障,随着屏障落下,其中的“内容”尽现于眼前。
“我去!”
“什么情况?”
“万古未有啊!”
一声声惊叹声顿时响彻凤皇顶内外,就连肥兔子此时嘴中都能放下一个大鸭蛋。
好奇的风宁哲忙向着旁边的菀宁姐问道:“姐?什么情况?你们都吃惊什么呢?”
“公,公子,这两位圣人同时现世的情况前所未有啊!至少在三教时代结束后,这问道台就一次没出现过!”
凤焱反应过来后忙插嘴道:“小子,你是真的傻人有傻福啊!快磕头!”
正当风宁哲还不明所以的时候,凤焱直接呼起他的头就往地下磕去。“梆梆梆”的声音顿时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
那儒家老大这么一看,脑中顿时想起了什么,接着下了和凤焱一样的命令,结果下一刻在这问道台边,一个个儒家子弟不顾形象的就开始没命的磕。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全是刚才待光幕落下的一刹,这问道台上竟有两道身影显现于世。但其占位却又高低之分。
其中上位者身穿古老赤裳祭服,头戴黑色祭冠,虽是记录的幻影,但依旧掩饰不了眼中那不依不挠的磐石之神。
另一位身上则就简单的多,虽不过一身青衣,一只白簪,但却有横卧中天之势,好似在他的时代,他就是儒道,儒道本为他。
“子思、孟圣!”儒家老大三百九叩后抬眼喃喃道,待全部弟子磕头后,儒家老大与凤焱紧盯着二人身像许久,但可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让二人不由大为失望。
“罢了,此等机缘看来是有缘无份啊。”摇了摇头的儒家老大看圣人讲道即将开始,便拿出一卷玉简向着石冠外的天空抛去。
不过方寸大小的诏令到了天上竟没一会就变成了山岳大小。
随着儒家老大一声敕令:“启~!”这份封闭的玉竹简便逐渐在天空开卷,待全部打开后,中间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字“门”跃然纸上。
此刻这个门字在儒家老大的敕令下,竟是逐渐真的变为了一扇石门,待石门大开之际,一群人乌殃乌殃的便涌了出来粗看之下,恐有万人之阵。
看到这,众人也是明白了,这四圣儒堂也是效仿了当年三千道观的做法,待这儒家老大确认现世的先贤够强大,那就不惜动用这万金难买的大阵将自家人传来,一为悟道,二为之后的夺宝。
接着,这儒家老大,又从袖里掏出一白纸,一毛笔。先是将这白纸画卷贴于虚空中,另一手紧握紫豪毛笔,随时准备书写其上。
看到这,何为仁的师父才反应过来:“这儒家老大好深的算计,连上古圣人加持的青纸都拿了出来!”
“师父,莫非他这是要当场摹道?”
“不用莫非!板上钉钉的事情,看来上次道门突如其来的际遇,让儒家有了些想法。咱们三教遗泽在时间的影响下丢失了太多重要篇章了,就算是掌握了大多数让我们有了三教遗泽的名头,但丢了就是丢了。
如今这圣人讲道,就有可能重现那些丢失的重要篇章,如果能临摹下了,那就是大气运。”
待众人对此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时。那问道台上,青衣之人率先一步踏出,道道儒性须臾间便化为男子脚下青莲。大有衬托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