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回到不见天之后,先去殿院回了令,然后互相留了住址,便就此分别。
苏易揣了一下刚到手的二十块元晶,略一沉吟,便出了不见天,往郡前街走去。
这是一家临街的药房,古香古色,庄严大气。
传承百年的牌匾上,四个描金大字“济仁堂”在夕阳下端庄肃穆。
大门左右各悬挂着一个铁铸的葫芦,中间贴着一横批——悬壶济世。
铁葫芦下是各有一块绿竹板,上面挂着一副联子,
上联:宁可架上药生尘,
下联:但愿世间无病人。
苏易刚迈进里面,就有一位头戴缁帽,宽衣大袖的男子上来接待:“这位小兄弟,请问要买点什么补药?”
也是这人抖了个机灵,但凡来这药房的,大都是自身或者家里有各种病痛的居多,但是这却不好直接问出口,只能问要进什么补是最妥当的。
苏易却是笑道:“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陈皮、半夏,这十种药材每样给我包二两,分开装。”
他此举主要是为了两方剂,补血的四物汤,还有补气的四君子汤。自己稍作修改,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合成六君子汤。
开窍前需要做的就是强身健体,弥补后天的亏损,以待阳气复萌。
这补血的四物汤和益气的六君子汤到手,再加上手中的元晶,苏易知道自己即将再度跨入修行。不见天虽也有药材售卖,但大都是上了年份的,哪怕苏易舍得元晶,也是买不了多少。
转眼大半个月已经过去了。
夜晚的清风拂过竹林,带来阵阵如玉磬相击的声音。
竹楼里,沐浴之后的苏易,盘坐在蒲团上,凝神静气,静诵《太上感应篇》。
开窍,指的是修士以自身复萌的充足阳气,冲破气海,叩开玄关一窍,聚气于下丹田黄庭。
只是苏易因为摄魂锥和金蚕蛊的原因,阴差阳错先开了中丹田绛宫,自元晶中吸纳的灵气却是凝聚于绛宫,而和其他修士大为不同。
前世他机缘巧合之下,得了妙真一道的《金匮玉衡经》,才能走上修行。
而今他获得了《太上感应篇》的真意,就变成了本命玄功。其虽为积善一脉的功法,却照样能以妙真一道的行功方式入道。
妙真一道讲究一元二仪。一元者,气也;二仪者,阳仪为神;阴仪为精。阳仪得气,谓之灵,阴仪得气,谓之形。
苏易引导元晶中的灵气聚于绛宫,掐着法诀,控制灵气分出两屡,一者循任脉往下于气海穴,一者循督脉往上于泥丸宫。
一块块元晶化作飞灰,苏易却是古井不波,一心运行功法。
遥远的苍穹之中,弯月投下一缕光华,穿过竹楼,投到他的身上,使他全身氤氲在一团淡淡的白色雾气中。
须臾之后,苏易四肢百骸突然绽放出莹润的光芒,那月华凝聚的白色雾气如倦鸟归巢般涌入他的身体。
夜空中的繁星,这时候也撒下星星点点的光辉,淡紫的,幽蓝的,一丝丝沁入他身躯。
如此一夜,当拂晓第一缕朝晖带着紫气探过窗扉,照在苏易身上的时候,他睁开双眼,眸底闪过耀眼的细芒。
玄门修行,法师分为三品十二重楼,筑基培药为三品,开窍则是筑基培药境的第一重楼。
而且,他以妙真道的修行妙旨,不止破开了下丹田黄庭,连上丹田紫府也一起开辟了,如今是上中下三丹田皆已开辟。
苏易想起昨夜在自己冲击关窍的时候,从身体里涌现出来的那股灵机,心下判断那定是之前在澄海县从天师江清寒那里喝的几碗煮汤圆的汤。
想到那注入自己身体里的日月星灵机,虽然当下没有太明显的收获,但是久修天人感应的他,冥冥中有感,这是他以后得道合真的方向。
“叮铃铃~”
竹楼外响起一阵清脆的风铃声,这是有客到访了。
苏易起身开了门,就见竹林里站着一位眼小脸圆的中年和尚,正笑吟吟看着他。
“法界大师,久侯了。”苏易挥手解了禁制,把法界请进竹楼里。
两人进了屋之后,苏易取来一块蒲团,又给法界倒了一杯水,歉意地道;“陋室寒酸,招待不周,请大师见谅。”
法界盘膝坐下,哈哈一笑道:“苏星使不为外物所扰,一心向道,几天未见就功行大进啊!”
苏易含笑回道:“纯属侥幸。”
谁知法界却摇了摇头,“贫僧看苏星使,神完气足,面蕴玄光,分明是才入开窍不久;但周身灵机内敛,丝毫没有虚浮散逸之象,却是难得!”
早踏过这遍路的苏易自然知晓里面的诀窍,只是不便作答,便一笑带过。
接着几人又细聊了一些修行上的心得,虽然玄佛有异,但是苏易前世毕竟是天师境界,高屋建瓴,旁敲侧击,使得本来带着要指点他的法界大有所获。
苏易也因而得知,法界和尚出身法华宗,奉师命带着自己的师弟来到月城绣衣殿院。
而听苏易说自己是得了天师指点,孤身来到这里的时候,法界略一沉吟,说道:“苏星使如今在这殿院也无跟脚,一应修炼资源却也难寻,不知有何接下来打算?”
苏易原先的打算是尽早进入二品法师的坎离交靖境,有取坎填离之功,就可以炼器制药,以充修行。他惯常是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如今听到法界这么说,就知道话中有话。
当即打了个稽首问道:“不知大师有何教我?”
法界爽朗一笑道:“苏星使果真是个明白人!贫僧对着明人也不说暗话了。贫僧师弟如是,当下为三宝斋执事,闻得温东家有意再寻一星使雇作执事,贫僧特来询问一下苏星使。”
“可是殿院不远那家三宝斋?”
“正是!三宝斋为星佐温言执掌,据说是其背后五雷道境的门派产业。所售纷杂,其中以符箓、法器、丹药为精,故称三宝。”
“敢问大师,不知那三宝斋待遇如何?东家好不好相处?活多不多,会不会影响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