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诸天无限

大明:开局截胡徐妙云

第17章 水患

大明:开局截胡徐妙云 右手玉姐 2016 2022-05-17 09:03:45

  朱元璋朝着门外喊道:“来人,去告诉老五,明天朝会让他一块参加。”

  “是。”

  …………………………

  吴王府邸。

  朱橚刚回到家,没过多久。

  这时,府外传来了侍卫的肃然之声。

  “陛下旨意,宣吴王朱橚明日上朝。”

  上朝?

  朱橚心中一震,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了。

  为了让皇子学习到更多理政知识。

  朱元璋也常常会让皇子们在朝堂中旁听。

  翌日,天还未亮。

  侍女为朱橚整理了一番衣着,随后朱橚便出发了。

  ……………………………

  不多时,金銮殿。

  金碧辉煌的大明议政大殿,尽显皇家威严。

  殿中文武百官已经手持各自奏折,肃然地如松挺立。

  这一批文武,大多数都是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众人齐齐站立之下,铁血气息直冲殿顶。

  殿首,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静静等待朝会时间到来。

  此时殿外,走来一个年轻俊秀的身影。

  待他走进殿内,文武百官才将其认出。

  众人整齐地躬身参拜道。

  “参见吴王殿下!”

  入殿之人,正是朱橚。

  他对百官淡淡颔首,众人这才直起身,眼中纷纷掠过震惊的神色。

  这位吴王,众人都认识。

  可是在众人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平平无奇的啊。

  为何会让他参加朝会?

  这些也只有徐达这个老丈人知道了,但他是眼观鼻鼻观心,不予理睬。

  朱橚向朱元璋躬身恭敬道。

  “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见到这个神采奕奕的五儿子,满意地点点头。

  “平身吧。”

  “如今皇子到齐,早朝时间也到,诸位大臣有何要事禀报?”

  朱元璋朗朗说完,扫视了一圈。

  大明刚刚建立几年,要处理的政事,是很多的。

  果然,在朱樉平身后,他身边挺立的李善长便站出一步朗声道。

  “启奏陛下!扬州钱塘江汛期今日越发凶猛。”

  “其水位早已达到往年最高位置,如果不采取泄洪措施。”

  “钱塘江有决堤风险,届时扬州恐遭水患!”

  头发半白的李善长一脸凛然正色,严肃地禀报道。

  朱元璋淡淡颔首,心中头疼。

  大明正值多事之秋。

  没想到李善长一上来,便给自己禀报了一个坏消息。

  扬州决堤之灾,几年便有一次,没想到现在又来了。

  李善长见朱元璋颔首,他继续禀报道。

  “陛下,请问是否要向往年一样,往扬州仪真县泄洪?”

  众臣闻言面面相觑。

  眼中皆掠过一丝疑惑之色。

  不往仪真泄洪,还能往哪泄洪呢?

  朱元璋暂时没有回话,他托起下巴艰难地思索起来。

  自古治水堵不如疏。

  这钱塘大水多少年来,一直都是采用泄洪解决。

  但是……泄洪地的百姓怎么办?

  朝廷自然会协助撤离。

  但每隔几年,仪真百姓的家园、良田,就要被摧垮一次。

  大明可是禁止百姓迁徙的。

  泄洪过后,数万民众都要回到仪真县,重头再来。

  而且每一回,都会出现难以避免的伤亡。

  今年仪真民众好不容易快要丰收。

  还要让他们再遭一次殃吗?

  朱元璋即便知道洪水必须泄,但也一时不忍下决心。

  不如……

  借着这回的泄洪。

  看看众位皇子,有没有去了解过天下民生吧!

  他抬起头扫视着一旁的众皇子。

  “众皇子,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洪水该不该泄?”

  朱元璋沉声说道。

  皇子们知道,自己老爹带他们上朝的目的。

  那就是学一点理政。

  但是听见老爹的问话,齐齐一震。

  这烫手山芋一般的事情,谁能想出治理方法?

  众皇子一见朱元璋扫视过来,纷纷顾视左右、低头不语。

  哎!

  朱元璋心中略微失望。

  作为一地的封王,至少得关怀百姓啊。

  但看他们这样子,别说民生了。

  能知道仪真是扬州一个县都烧高香了!

  朱元璋内心一叹。

  但是殿中一个身影。

  让朱元璋的目光极速瞥了过去。

  这……

  见朱橚淡淡摇着头。

  朱元璋来了兴趣。

  这樉儿对军政有所见解。

  此时摇头,难不成对钱塘泄洪一事。

  也能说出几分想法?

  朱元璋看向朱橚。

  “橚儿,在你看来,这洪水,该不该泄在仪真?”

  朱橚一愣。

  没想到朱元璋会让他回答这个问题。

  但他也并不慌张。

  朱橚站了出来,如松柏般挺立殿中。

  直直地看着朱元璋的目光,朗声说道。

  “父皇,儿臣认为,这洪水万万不该泄在仪真!”

  金銮殿。

  朱橚坚定否认的话语。

  让朱元璋不禁好奇。

  难道橚儿真有办法?

  而李善长则是目光一凝。

  要知道如今洪水不泄,就必然决堤,届时受灾的就将是扬州数十万百姓。

  泄在平坦宽阔的仪真县,恐怕已是最好的结果。

  殿下却说不该?

  面对满朝文武质疑的目光。

  朱橚却是一脸淡然。

  “仪真县地势低洼,这确实是一个泄洪好地方。”

  “但经过历年多次的泄洪,那里的百姓早已疲弊,不知多少百姓沦为乞儿。”

  “虽然保住了扬州的庄稼,使得朝廷赋税颇丰。”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仪真县百姓的苦难上换来的。”

  “咱们是农民家走出的大明,何时开始视百姓的性命如草芥了?”

  “所以儿臣认为,不该再往仪真县泄洪!”

  “儿臣不忍再看到仪真县的百姓流离失所!”

  朱橚话音一落。

  众臣心中一阵震动。

  吴王殿下,竟是如此地爱民如子!

  随后,众臣面上好一阵羞愧。

  在朝堂理政无比繁杂,众臣自然养成了不变应万变的思考方法。

  往年向仪真泄洪可行,今年再来一次不就行了?

  难不成还有什么不对?

  这是众臣的想法。

  但是一听朱橚的肺腑之言。

  众人才发觉,自己一群掌握百姓命运的人。

  却竟然下意识地忽略了百姓民生。

  根本不如一个平常不理政事的皇子。

  让人如何不羞愧?

  朱元璋同样心中一颤。

  橚儿平日里平平无奇,看来都只是表象。

  如果真如别人所说的平庸,怎会对扬州状况知道的如此详细。

  咱这五子,不简单!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