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号+拜科努尔
暴风雪号+拜科努尔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它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
暴风雪号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而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NS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
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可以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
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
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
而NS航天飞机只能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X系列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
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
且它拥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
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
有翼航天器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
1962年,米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
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
“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
而高超音速载机(安224/225)由图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该在5.5到6马赫速度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
然而当时科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
所以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
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
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以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者只是单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
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
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是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的支持下,螺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
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
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
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
拜科努尔航天基地总面积达6700多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是进行航天运载技术的试验,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太空轨道站、星际站及其他航天飞行器。
曾经该发射场拥有9个发射综合体,15个启动装置,11个装配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助推装置的车间和试验库,3个加油站。
此外还有信息计算测量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热电厂,燃气涡轮发电站,氧气/氮气厂,优质飞机场,470公里的铁路线以及包括公路,供暖、供热、供电在内总长1281公里的供应线。
基地由发射区、保障区和测控站等组成。
而发射区的发射场布局呈“Y”型,划分为三个区域:中心发射区、东发射区和西发射区。
中心发射区由R-7及R-9 ICBM发射场发展而来,主要设施有总装测试厂房、控制测试大楼、大型地面发射台、地下发射井、推进剂贮存库、液氧工厂和其他辅助设施以及行政管理、训练和住宅等建筑。
东、西发射区,建有大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试验发射设施、控制设施和辅助设施。
东部发射区自20世界60年代起主要负责弹道导弹及空间运载火箭的发射,R-16及其发展型R-36、MR-UR-100、R-36M及R-36M2也在这里发射。
Cosmos-1的助推器初期试验及后来的Zenit-2计划也在东发射场进行。
西发射区主要负责发射,由OKB-52设计局研制的弹道导弹,及空间运载火箭UR-200和UR-100的部分发展型。
OKB-52设计局研制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及其发射台及地面装置也位于西发射区。
保障区保障区在发射区以南的列宁斯克-拜科内尔市,是发射场后勤保障枢纽和人员住地,有机场、铁路专线,并有航天员飞行前住留和体检的设施。
从列宁斯克乘车去联盟号发射台需约30分钟。
在这里有许多学校、文化中心、电影院等,还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列宁斯克的居民大多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宇航员在上天飞行之前,要在这里逗留十几天,这里有宇航员飞行前进行体检所需的全套设施。
测控站为了保证空间计划的实施,苏联设立了一系列的地面跟踪站,利用一些地基雷达和光学跟踪网络,来监视每次发射活动,提供实时跟踪数据,包括卫星背景影像等。
1985年10月,安装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摄影显示装置,用来观察人造卫星。
它还安装了一套新的质量达25吨的两轴旋转光学设备,广泛使用激光跟踪系统,跟踪系统可以获得1米级的测量精度。
主要的雷达装置,有各种相控阵雷达和各种地基预警雷达网络。
在载人飞行计划中,有7个主要的地面站来保证航天器的通信、指挥和控制。
另外,还有大量的海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通信跟踪网。
负责指挥和控制的舰船有加加林、科洛廖夫等。
这些舰船与那些较小的船只一起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部署,配合发射活动的进行。
仅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航区,周围就大约设置了10多个测控站。
在飞行初始段内使用了5个站,即:
咸海北岸的阿拉尔斯克站,发射场东南锡尔河畔的克孜耳-奥尔达站。
处于航区中央的拜科努尔跟踪/指令站,发射场区正北的阿曼格尔德站,以及由反导靶场仪器设备组成的萨雷沙甘站。
作为发射场的主要测控站,还有贝加尔湖西北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站,和堪察加半岛东海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站。
这两个站一个是处于载人飞船的入轨点,和向太平洋发射导弹或运载火箭的航区之下。
另一个是处于导弹和运载火箭部分射程试验的末区,也是载人航天器和导弹、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时的最后一个陆地站。
此外,在新西伯利亚切利诺格勒、诺沃阿尔泰斯克、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也设有测控站。为了弥补陆地测控站的不足,还使用了不少海上测量船来跟踪。
杰兹卡兹甘站和卡拉干达站,是载人航天飞船回收时的关键站,负责飞船的回收工作。
......
作品相关
......
未完待续
2025年3月11日写。
2025年3月11日发。
第030章预告暴风雪号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