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渔民生活
卜易生活的这个小镇,捕鱼业是支柱产业,许许多多的家庭都在经营着自己的渔船。
经济实力强的家庭,会单独或联合亲友,出资购买铁壳的大型捕鱼船,船长二三十米,重几百吨,一次满载柴油和冰块出海,能作业数个月。经济较差的家庭,则会购置木壳船,同样有十多米长,几十吨重,在近海附近作业。
渔业的发达,催生了港口经济的发展。在每一个可以停靠渔船的码头,饭店和杂货店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有很多的出租房,住着外省来此谋生的打工人。
渔民出海捕鱼,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工作。但丰厚的收入,仍旧吸引了全国各地赶来的谋生者。
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解决住宿问题,就找到码头边上的,那些租金便宜的房子,忍受着潮湿咸苦的海风,实践着自己劳动挣钱的梦想。
大多数外来的船员,都是单身的年轻男子,剩下的一些,则是拖家带口来的。
卜易曾经看到一个这样的家庭,丈夫是船员,妻子在岸上做着一些简单的劳动,两个孩子,一家四口租住在离海岸线不足十米的平房里。
他们的日常饮食是一锅白米饭和一罐辣椒。米饭配辣椒,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当下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既能吊起胃口,又能解腻的菜品。但对于当年还普遍未吃腻鱼肉的人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艰苦的象征。
卜易当年就很同情他们的饮食,没错,是“同情”一词。他虽然只有十岁不到的年纪,但天生的善良,让他总能够看到那些弱势的人们。即便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也起码会在心中,对他们的境遇表示同情。
卜易的父母就没有这样的心境,他们应该也是同情的。但现实生活让他们无暇去顾及他人。
所以在卜易问他妈妈,为什么这些外地人只吃辣椒,而没有其他菜的时候。妈妈说,他们就喜欢这样吃。而没有去解释他们是因为贫穷,才导致了生活的拮据。
妈妈没有告诉卜易的另一件事是,住在离大海如此近的房子里,海风对人体的侵害会很厉害。
人的皮肤会变红、变粗糙,最后会呈现黑红色,同时,人的身体总会有黏糊糊的感觉。
房子里会慢慢结上盐晶,让人感觉自己像生活在海水里一样。
时间久了后,各种对人体不好的影响都会随之而来。
渔民们出海捕鱼是一件很危险的工作。风浪来袭的时候,运气不好的渔船,轻则损失作业工具,比如钢管、渔网,重则船只受损或者人员受伤。无论哪种情况的发生,都会造成无法继续作业的结果,从而带来经营上的损失。
但风浪是大自然的产物,即便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也无法对风浪预报得分毫不差,所以,风险会一直存在。
因为这种无法完全依靠现代科技解决的风险存在,海边的渔民们,转而将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寄托在神明之上。
佛家的庙堂、道家的观宫、基督的教堂,纷纷在小镇上竖立起来。
气象卫星无法保障的安全问题,渔民和他的家人们,觉得神明能够保佑,而且神明还能给作业带来好运气,这更是卫星带不来的。
海边小镇的信众们,以女性为主力军。她们虽然不是直接出海作业的男人,却一般都掌握着家中的经济大权。有钱也有闲的她们,经常去各个寺庙、庵堂、道观,布施求福。
出海的渔民们,对于自己家人的这一行为,基本上都不会表示反对,很多还会跟随女人一同前往。他们可能并不是迷信,而是见惯了变幻莫测的大海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
他们可能不是在拜佛求仙,而是在敬拜自然。
卜易的母亲,就是一个相当专注于上寺庙焚香祷告的渔民妻子,她将家庭的不幸遭遇,寄托在神明的力挽狂澜。
每逢相关的节日,尤其是观音菩萨的节日,卜易的母亲就会出发前去祈福。在卜易不上学的日子里,这种时候,一般母亲都会带上他。
卜易不是去祷告的,他只是单纯地喜欢去这种宗教场所。因为那里的庙宇庄严,那里的香烟缭绕,那里的环境幽静。
卜易不是一个无神论者,直到现在都是。
无神论者认为神是不存在的,但要他们去解释,为什么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会得到这么多人的信奉的时候。他们的解释,往往很难去说服这些信徒。
卜易认为,信仰可能是一个虚无的精神寄托,但是神明,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应该不完全是虚构的人物,他们可能真的存在。
那些真实存在的神明,可能是宇宙中那些未知的生命体,他们客观存在,只是尚未被人类证实。
卜易认为,一个最好的真实存在的,神明的化身,就是那些未知的高维度外星文明。
宇宙浩瀚,所以这些文明必然存在,得益于他们远超地球的发达程度,他们早已掌握了穿越时空的能力。
他们可能在远古的某个时期,造访过地球,并被早期的人类所遇见。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他们的文明实在无法被理解。但他们的科技,肯定让当时的人类眼花缭乱,那么,地球人就将他们当作了神明。
然而,外星生命的文明是如此之高,他们一方面几乎不会来干涉地球,另一方面,他们更不会给地球留下他们真实出现过的证据。所以直至今日,关于他们存在与否的争论,仍旧存在。
卜易认为,我们今天所信仰的某一个神明,可能就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那些外星生命之中的某一个成员。
卜易喜欢寺庙里的味道,那种成年累月的香烛味,更喜欢身在其中的心灵幽静感。他可能就是一个喜欢出世的性格,他并不自知,但是他的行为反映了这一点。
年少时,他喜欢一个人待在家中看电视节目,登山的时候,他也不喜欢跟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有独处机会的时候,他不会选择出门去走街串巷。
这种出世的性格,是卜易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并固定的,即便是不好的一种性格,也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卜易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多少阶层划分气氛。甚至到二年级的时候,班级里都没有班长的概念。直到有一天,学校里要来重要客人参观考察了,才由班主任老师告诉同学们,班级的班长是谁。
没错,那个人就是卜易。
卜易虽然被老师钦点为班长,但是他并没有多少领导才能。再加上在那个年纪,更不可能发挥出多少才能来。因此,这个班长,对卜易的生活并没有带来任何影响,只多了这么点经历。
九十年代的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猛。各种各样的生意都有人在做,政府几乎没有多少监管。
卜易记得,阿南家对面,原本开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供销社。在九十年代末期,它关门歇业了,那些门面也被重新整合利用。
阿南家和供销社中间,隔着一条狭窄的老旧街道,道路坑坑洼洼。因为曾经是商品流通中心的供销社所在,所以人流量还算旺盛。
在供销社关门以后,那里就陆陆续续开起了钟表店、餐馆,以及后来00年代常见的手机店。
再比如卜易的姨丈,那时候,甚至在镇中心的主要河流上,架设违章建筑,开起了饭店。
那时候,包厢里圆桌吃饭,已经开始流行。跨河而建的狭长形房子,刚好可以被用来隔成一个个方形的包厢,只需在侧面留一条过道,在尾部留一个厨房的位置,就可以了。
所有的废水都可以直接排入底下的河流中。那时候,整个镇上几乎没有河流是干净的。这条主要河道更是一年四季恶臭满盈,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改变。
直到后来国家开始整治水污染,才使这条河流恢复了一些颜色。但是长期遭受的污染,常年发黑的水质,早已将这条河流里的有生力量消灭殆尽。
直至今日,在最炎热的夏季,这条河流里也长不出水藻和浮萍。
那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序,一切又显得那么有活力。
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变好了,生活变富裕了,可是赚钱的机会却减少了,人的快乐也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呢?
温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烦恼增加了。理解一点基本的世界历史和经济学的人会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西方世界在一百多年前,也是经历过这样高污染的无序发展阶段。我们国家,自然也要走这样一条道路。
但是,另一个现实是,中国的普通人收入,却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一直随着经济在稳定增长,反而房价,以远超经济增长的速度在飞涨。
九十年代,街道上的汽车还很少。事实上,大部分街道的宽度和拥挤程度,根本不适合汽车的行驶。家庭富裕点的人家会有摩托车,条件不好的就自行车。
卜易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这个愿望在三年级的时候实现了。
因为卜易的期中考试语文考砸了,妈妈出于担心,就给他报了一个专门补习语文的培训班,那是卜易的第二次培训班经历。
补课的地方离家很远,爸妈又需要打工,不能接送,就给卜易买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
那辆自行车是淡蓝色的,尺寸比较小,适合卜易的身材。车架的形状有点偏女式,稍微有点弯曲。卜易现在想起来,那辆车,说不定就是女式自行车,只不过当时他不知道而已。
卜易对这辆自行车很是喜欢,一直骑了好几年,最终不知道去了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