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十两
曹国是一个小国,如这西赡大地的其他小国一样,向往东土大唐,向往长安。
这是每个国主的倾慕,也是曹国文生的理想之地。
听闻一如都城内的唐楼,与皇宫般齐高,似可千山万水的东土长安。
五月的气候,说不出的冷,也没有难熬的热。
微风抚过大地,掠过了北漠羌笛,吹过了东土大唐,掀起一些漫天黄沙。
在深夜的月光之下,转了个弯儿,卷在西域边缘秦国的铁子村庄,此刻落于一家丑陋的草屋内。
屋内响起少年人的温润嗓音“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惊蛰时分,天地生发,万物始荣。”
“夜卧早行,广步于庭,君子缓行,以便生志……”
少年双眼明亮,此刻在颇为狭窄的破屋内缓慢的来回行走着,嘴里念念有词。
因明天则是科举的日子,少年今日便打定主意要好好温习一番。
以免在科举考试当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导致落榜这就不美了。
思索一番过后便又出现口中念念有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时间在不知觉间几个时辰已过去,少年觉得已温习差不多便放下儒道书籍。
少年叫苏墨,爹娘早逝,因祖祖辈辈从未出过朝廷官员。
他作为铁子村唯一一位文学书生,科举为了给铁子村争光,更是为了给祖先争口气。
就在思索踌躇中,突然想起,前几日听老文叔讲起。
他有个亲戚在附近小镇的衙门,在里面当官,他口中的大能人。
老文家近百年来,可能就出了这么一位有点身份的亲戚。
他儿子孟喜郎在镇里给一位老铁匠当学徒的工作。
就是这位亲戚给介绍的,这位亲戚还经常托人。
给他老文家捎带一些吃的用的东西,很是照顾他们一家。
老文叔儿子当铁匠的学徒,不但管吃管住。
一个月还有五十铜板拿,等到正式出师被人雇用时,挣的钱可就更多了。
每当老文叔一提起这个亲戚,就神采飞扬,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苏墨年龄虽小,也是羡慕不已,当官就是好。
人脉广关系硬,就是在哪个小镇里的当官都好,从此就成了靠人脉关系吃饭的体面人。
仅仅听闻此事后,当官发财做个有钱人本就是他的理想,越发坚定当官是发财的好出路。
也正是因为此事,少年暗中发誓在成为官人后,定要成为那人人羡慕的家财万贯大财主。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比同龄人早熟许多。
他从小就憧憬外面世界的富饶繁华,梦想能有一天,他能走出这个巴掌大的村子。
真真正正去看看馒头铺老文叔经常所说的外面大世界,所以才对东土大唐有着很深的执念。
今日的温习便是为了明日科举,多年以来的读书习字都为明日时刻准备着。
此刻苏墨回到床上躺下,借着明亮的月光睁大着双眼。
直直望着自家茅草和烂泥糊成的黑屋顶,身上盖着的旧棉被,已呈深黄色,已然看不出本来的面目。
因兴许是苏墨离得较近地缘故,可以闻出若有若无的散发着淡淡的霉味。
在离床大约一丈远的地方,是一堵黄泥糊成的土墙。
兴许时间过久,墙壁上裂开了几丝不起眼的细长的口子。
从这些裂纹中,隐隐约约的,从屋外传来马叫声。
“咈咈~”,偶尔还掺杂着林野间哗啦啦之声。
苏墨缓缓的闭上已有些发涩的双目,此时迫使自己尽早进入深深的睡梦中。
现如今已是夜半,他心里非常清楚,再不老实入睡的话。
明日就无法早起些了,也就无法和其他约好的才子一起进京赶考。
此时的苏墨,正躺床上处于迷迷糊糊,似睡未睡之间。
脑中还一直残留着这样的念头:明日科举必定拿下,成为那万中之一官员....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未初升之时,铁子村庄大门前。
此时站着一位约莫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少年瘦弱,但却白白净净,衣着寻常的青衫,可却洗的有些发白,穿在这少年的身上,透着一股灵气,这少年正是苏墨。
但此刻苏墨的神色有些疲惫,兴许是昨日未睡好的原因,才导致双眼有两个黑眼圈。
即便如此,昨夜已临时抱佛脚,做好了相当足的功课。
今年的科举要拿下想来不难,苏墨踌躇一番之后,便骑马出发赶京科举。
苏墨从未想到,此次落榜后钱财的多少对他已失去了意义。
他竟在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了一条与凡人不同的仙业大道,走出了自己的修仙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