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有人,还是两个。
赵佗剑眉一挑,没有贸然行事。
这里可是秦宫偏殿,秦帝国的核心区域。外面还有卫尉军和郎卫军重重把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进入秦宫,更别说跑到殿外偷窥了。
赵佗站在原地,静观其变。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道女子的娇呼。
“哎呀,兄长。”
“隔墙窥伺,非礼也。”
“阴嫚,随我进去吧。”
温和的声音中,一个少年拉着一...
起飞的东君
扶苏的性格,按《史记》里“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来塑造。
关于扶苏自杀,根据出土秦律来看,可能和秦国法律有关系。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某里士五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丙不孝,谒杀,敢告。
士伍甲向官府要求对居住在同里的亲子处以死刑,谒杀的理由是亲子士伍丙“不孝”。
在《法律答问》也有:“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原)之不?不当环(原),亟执勿失。”
免老者以“不孝”为由谒杀子女,不必履行对一般犯罪告发时的“三环”手续,而要马上逮捕被告以免逃跑。
按出土秦简来看,可知秦国的父系家长对子女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力,甚至远超后世的儒家,只要以“不孝”请求“谒杀”,官府就可以不经过三环程序,直接逮捕诛杀。
虽然有规定“擅杀子黥为城旦”,但同时又规定“父母擅杀、刑髡子,不为公室告”“非公告,勿听。”
这相当于是默认了父母杀子的行为,官府不会受理,“勿听”。
父让子死,子必须死。
这是秦国的法律规定,严酷无情,应是当时的社会常态,也是深入秦人内心的一种理念。
《史记》里“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这事情结合出土秦律简牍来看就很有意思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