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萧梁帝业

第94章 梁帝掌厨

萧梁帝业 闲话风尘 2068 2022-12-24 20:02:29

  “此战,九郎确是表现惊艳,朕会厚赏于他的。”

  梁帝由衷说道。

  于睢陵城下,萧绍瑜两度重创虏军,已是简在帝心。

  不过数日光景,他竟然挥师南下,解了萧锋之困。

  无疑,在梁帝心中,他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算萧锋不提,梁帝也是要赏他的。

  只是如何赏,赏什么,其中大有学问。

  “九郎的势力过于单薄,看来朕要帮帮他了。”

  梁帝的心中,已然动了培植萧绍瑜的想法。

  “十年了,阿雍没有埋怨陛下一句。

  此番北朝毁约南侵,他亦如当年,挺身而出,为国而战。

  陛下,您就不能再给他一个机会么?”

  萧锋借机替范雍求情。

  十年来,他从未替范雍求过情,并一直为此耿耿于怀,不能释然。

  其中的原因,不是不愿意,更不是不敢。

  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一个梁帝可能回心转意的时机。

  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

  范雍为国再立新功,没有比现在更适合的时机了。

  故他不惜犯颜直谏。

  若是错过了这次,他不确定,有生之年能否看见故人之子再受重用。

  他已将这次当作了唯一的机会,目光执着地凝视着梁帝。

  至于故人范隆之,他并不准备求情。

  梁帝留其性命,已然是最大的恩典了。

  闻言,梁帝略显诧异。

  他没有想过,萧锋会在此时替范雍求情。

  庙算之时,梁帝力排众议启用范雍,便表明他已然放下了。

  只因囿于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重用范雍一事,他必须慎之又慎。

  危难之时启用范雍,谢宣怀之流会有所警觉,却仍猜不透梁帝的心意。

  毕竟事急从权,或许并非出于本心。

  若于战后,打破了维持十年的禁忌,擢升范雍,必然会引起朝野的剧烈反弹。

  陛下,是要为范氏平反了么?

  范隆之,要重见天日了么?

  陛下,会不会罢黜太子呢?

  一旦范氏父子重新掌权,他们会放过我们么?

  ......

  凡是牵扯进十年前旧案的朝臣,必然惶惶不可终日。

  惊惧之下,他们不知又要如何兴风作浪了。

  南梁积弊重重,梁帝已然老迈,再也经受不起祸起萧墙了。

  维持国内朝局的稳定,以其富庶与人丁兴旺,南梁尚能与北朝相抗。

  一旦不慎引发内乱,北朝兵锋必然卷土重来。

  再想将其拒止于江淮之间,便是千难万难了。

  梁帝重情惜才,宽宥范雍的念头,盘桓在他心中已有数年之久。

  若能觅得万全之策,潜邸同僚、昔日岳丈范隆之,他也是愿意赦免的。

  只是直到此时,时机仍远未成熟。

  谢宣怀党羽遍布朝野,兰陵刘氏富可敌国。

  外戚势大,以其帝王之尊,梁帝亦是不敢轻举妄动。

  何况还有青岚宗,这个蠢蠢欲动的隐患呢。

  “萧卿,朕还要处理军务,你安心养伤吧。”

  权衡再三,梁帝选择了回避。

  而回避,何尝不是一种态度呢?

  如若萧锋能揣摩透彻,他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否则,也只能徒增伤感了。

  ......

  御帐之内,梁帝端坐御案之后,聚精会神的听着。

  “陛下,京中密报,太子殿下门人正在大行检举。”

  苏霖之陈奏,声音平和依旧。

  他没有明说,是太子在京中搞事情。

  但他相信,梁帝必然明察秋毫。

  太子自以为,京城戒严便可封锁京中消息。

  可是,他低估了典签府探子的本事。

  “传谕刑部厉尚书:据实查办,依律量刑,秉公执法。

  御史台周中丞,无须约束属官,任由诸御史检举。”

  梁帝不动声色,当即作出应对处置。

  他像是早有预料一般。

  御史台御史中丞以下,两名治书侍御史分统侍御史,皆有纠察不法之权责。

  故参与检举的太子门人,必是御史台的人。

  若无梁帝旨意,御史中丞周刚峰出于稳定朝局的考虑,必然会对属官加以约束。

  而梁帝偏偏要纵容之,故对周刚峰必须有所交代。

  至于着刑部尚书厉维钧,秉公查办。

  梁帝是有意借太子之手,削弱诸王羽翼。

  反之,太子大肆打击政敌,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太子与诸王斗得不亦乐乎,梁帝才好做裁判嘛。

  另外,秉公意味着罪证必须充足且确凿。

  如此,调查取证、分辨真伪,便须花费大量时间。

  真正能论罪的涉案官员,必然不会太多,对诸王的削弱是有限度的。

  众多门人遭到检举,感受到威胁的诸王势必要发起反击。

  虽然太子有监国之权,诸王不能明着对抗,却不妨碍他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其门人之中亦不乏御史,完全可以通过检举太子门人,达到削弱太子的目的。

  有梁帝留京的心腹重臣在,朝中小乱会有,大乱却不至于。

  待梁帝还朝,这些躺在刑部卷宗中的各派官员,便是他敲打拿捏各派的小辫子。

  梁帝恰如烹小鲜的大厨,火候尽在掌握。

  野心是无法自我消亡的,太子又不是说废就能废的。

  梁帝也有意借机试试太子的野心,究竟到了何等程度,又与能力是否相配。

  他也想看看,觊觎储位的在京诸王,又有几分成色。

  “朕不希望营中某人,给京中通风报信。”

  梁帝所指,自然是谢宣怀。

  他要看看,在没有谢宣怀相佐的情况下,太子如何应对来自诸王的挑战。

  “京中百官只能得到,陛下想要他们得知的消息。”

  苏霖之回道。

  他不会只封锁谢宣怀的。

  豫章王门人曹兴霸,也别想将阵前消息传回京城。

  “北徐境内的青岚宗势力,也该打压打压了,比如聚贤庄。”

  梁帝下了决心,冷冷的说。

  在北徐境内,青岚宗大肆扩张势力。

  典签府探子早已侦知,并掌控诸多细节。

  梁帝一直引而不发,是有所顾虑的。

  南梁武道宗师有二。

  其一,位居兰陵榜首的,青岚宗宗主顾青岚。

  其二,则是侍奉梁帝的苏霖之。

  除此,无论武林名门,还是门阀望族,南梁国内再无武道宗师存世。

  如此,敢于对青岚宗出手者,只能是典签府。

  而典签府又是受了何人指派,还不是一目了然么?

  梁帝还不想与青岚宗摊牌。

  《梁书·武帝纪》载曰:

  高祖欲赏帝。中护军萧公锋为新昌太守范公雍求情,高祖回避之。闻京中密报,高祖纵容之。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