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生活

十八秒的烟花

满月小聚

十八秒的烟花 薯兮 4914 2023-09-20 15:18:00

  陆小彬和小松,回到家已是傍晚。刚进屋就看见王珍儿已经下床正在做饭了。

  “怎么是你在做饭呢?妈呢?没在家吗?”

  “妈去地里干活去了,小松,快来做起,饭马上就好了。”

  炒了碗土豆丝,又炒了一碗青菜,又煎了一碗鸡蛋,又烧了碗酸汤。王珍儿拿碗去舀饭,陆小彬和小松就吃饭了。

  “嫂子,你还不吃饭吗?快来一起吃了吧?”

  “你们先吃吧,我不能吃辣椒,我待会儿再吃,再说了你伯娘也没回来,待会儿我和她一起吃。”吃完收拾好碗筷,这时婆婆也回来了。

  小松礼貌的给伯娘打了招呼,就会去了。王珍儿热菜给婆婆吃饭,突然传来孩子的哭声。

  王珍儿说道“我这里马上就好了,你去抱孩子起来。”

  陆小彬慢悠悠的从床上把孩子抱起来,热好了菜。陆小彬有点不耐烦的说“你能不能吃快一点啊?孩子还等着你喂呢。”王珍儿没有说话,只是扒了几口饭,迅速的把碗放下,又擦了擦嘴角。

  “来,给我吧”说着就伸手去接着孩子。闹腾了好一会儿,孩子终于睡着了。这是陆小彬也进来了,说“今天累死人了,我先睡了。”说着倒头就呼呼大睡。

  王珍儿心想“去洗个脚也想睡觉了。”她来到火边,透过窗户,看到婆婆还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看了看桌子上的饭菜,也还在那里凌乱的放着。收拾好碗筷,又看向那堆尿布,已经疲惫不堪了,没办法,如果现在不洗,明天又干不了。于是又撸起袖子哗啦啦的把尿布洗干净,晾在火边烘烤。这时,婆婆的窗口已经没有了光亮,自己也去睡觉了。

  刚躺下,孩子又醒了,孩子又哭又闹。陆小彬嘀咕道“你们娘俩又怎么了?吵死人了,吵得我都睡不着,明天我还要干活呢。”说着用被子把头一捂又睡着了。王珍儿耐心的哄着孩子,迷迷糊糊中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睡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又迷迷糊糊中听到孩子的哭声,醒来拿着电筒一看,小孩子拉粑粑了,整个衣服已经变成黄色的一片。又勉强起来抱着她柔软的小身体,王珍儿心里害怕极了,心想“会不会扭着她或者把她的小手拉坏?”在惊心胆战中,终于洗完了澡,找来干净衣物。先是拿着衣物在孩子身上比划了一下,蹑手蹑脚,无从下手。最终还是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了,先把衣物一起叠起来,穿成一件,再轻轻的把她的小手放进去,再拉了拉衣服的角,又把扣子的替代品小布带子轻轻拴上,最终,一切顺利的穿上去了。

  第一次当妈妈的她,第一次尴尬的给孩子喂奶,第一次蹑手蹑脚的给她穿衣服,第一次恐慌的给她洗澡,第一次知道小孩子一夜要醒几次……很多很多的第一次,很多时候无助过,失望过,心酸过,但她都挺过来了,接下来的很多,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n次。不由得感叹母亲的伟大。

  转眼一个月快过去了,漫漫长夜已熬了二十多天。这天婆婆说去赶场,农村赶集说是赶场,一个星期一次。

  婆婆说“小彬,背上个背兜,买点东西。”

  “买的东西很多吗?要背一个背兜,”

  “要去买很多东西给你家小寒酥摆满月宴,一般姑娘没满月就要摆了,儿子是满月那天才摆。要买吃的,还要买打发(回礼物品)你后家(娘家)的枕头套。”

  说着婆婆叫陆小彬把那两袋子包谷搬上背兜,接着说“我们先把这两袋包谷卖了换钱再去买东西。”于是每人背着一袋包谷就走了。一路上去赶场的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停,热闹非凡。

  一位大娘说“你家还挺阔绰的,还有多余的包谷去卖呀。”

  婆婆说“阔绰什么呀?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这不是我儿子家的孩子快满月了,背点先去换点钱招呼他后家的人。”

  那位大娘回答说“是了,哪家跟哪家都差不多的,拉这里盖哪里的,我这不也是手头紧才提着点鸡蛋来换点钱。生的是姑娘还是儿子?”

  婆婆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说“是个姑娘诶”

  那位大娘又说“有些家连续生了好几个姑娘才生的一个儿子,有些姑娘多的还拿送人,我家那大姑妈家就是姑娘太多了,然后养不起就拿放在路边让人家捡去,后来去认人家都不给认了,那姑娘也不理我大姑妈。”

  又一位大爷说“人家捡去辛辛苦苦的带大,肯定不给认嘛!就像我家儿媳妇,就是我们捡来的,带大大了就拿给我儿子做媳妇,我也省了一笔彩礼钱。”

  婆婆回答说“就是了嘛,人家都说要有儿子才有根。”

  这时,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发表了他的意见“没儿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看着哪个女婿的脾气好,就招姑爷上门嘛,我们那里有个招姑爷上门的,人家也过的挺好的。前后二家都顾他们的很,现在人家的条件比我们好的多的很。”

  那位大娘又说“我才不会让我儿子去当上门女婿呢,上门女婿得受人家管。”

  位小伙又说了“什么叫做受人家管?你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两个年轻人,幸福就好。”

  那位大娘又跟小伙说“现在你还年轻,不懂等你老了你就晓得锅儿是铁倒的,到时候你就不这样说了。”小伙意味深长的轻轻摇头无奈的笑了笑。

  快到街上了,远远的隔着河就听见嗡嗡的嘈杂声。有人卖蔬菜,农作物,家禽,纯木家具,编织箩筐,铁打用具,有人卖汤锅(汤锅原材料一般都是病死或者意外死的家禽)有人用一块油纸搭起来卖煮面条,甚至有人卖水,一角钱一瓢水,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都有卖……

  买好东西已是下午,已经差不多散场了,回家的路也像来时一样热闹也还是那批人。

  到了院子里,眼前的一幕让他们震惊了。去时院子里还凌乱不堪,现在东西早已整齐的放在各个角落。此时,王珍儿正在院子里洗衣服。

  “妈,你们回来了,饭我都做好了,在锅里呢,你们自己去舀来吃。趁小寒酥睡着了,把衣服洗了,要不然过两天都没件干净的衣服穿。”

  陆小彬开口说道“你和妈先去吃饭吧,我帮你洗。”

  这时婆婆不乐意了,“一个大男人洗什么衣服?洗女人的衣服晦气的很。”

  “没事的,你先和妈去吃饭,我一小会就洗好了”陆小彬看了一眼王珍儿也就跟着进屋里去了。

  两天后,王珍儿的母亲带领着四五十个女人来吃满月宴,有的还背着小孩。王珍儿的母亲给小寒酥买了些衣服,小被子,盖巾,背扇(用来背小孩子的),这些都是按照习俗,外婆要给外孙买的。同行的亲戚大多数送的都是布。

  按照习俗是住三天,更多的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情世故。吃完了晚饭,临近傍晚,有人提议出去散步。

  正是夕阳西下,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直射云端,云的颜色从金黄色间接到暗黄色再到灰色,有点像有着不同颜色的一片花瓣,又像一朵朵染着颜色的棉花,云与云之间有着明显的间隙,就像鱼的鱼鳞层层叠起。不过很快就消失了。

  这时一位穿着花衣服的中年妇女,问另一位穿着灰色衣服的中年妇女,“你家的王慧出去了一年多都没有回来,不知道是去干嘛了。”

  穿着灰色衣服的回答“不知道,一年多了,了无音讯,不知道是去嫁人了,还是打工去了?”

  另一位穿着花衣服的又说“我听人家说去打工,黑暗的很,一旦进入黑厂,一辈子都别想出来了。”

  由另一位凑热闹的说“听人家说进了黑厂,不仅要干活,而且还要被折磨,没有自由,听人家逃出来的人说,就算吃饭也是脚链子靠起的,墙是那种铁皮,爬都爬不稳的那种。100个都难逃出来一个,听到怕人的很,所以我家的姑娘儿子我都不许出去打工,就怕进入黑厂。”

  又一位爱凑热闹的说“听说都是熟悉的人带去的,然后一个转手给一个,一旦进入黑厂就算是死了没有埋的那种了。”

  穿着灰衣服的那位中年妇女说“就是了,听人家说心里害怕的很,我倒是希望她是嫁人,嫁人总要回来说一声,我是怕被人家拐去卖了。”

  “要不然你家王慧从小就聪明,现在应该都有十九岁了,还又读过几学书(读过几年书)?”

  有一个人插嘴说“一个人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看起来憨粗粗(有点傻的人)的,但是人家就是好过,聪明伶俐的还不是有被拐的,这样的例子多的很。”

  大家说的五花八门,再怎么担忧,也没有办法,只有听天由命了。大家聊着聊着天就黑了,只好原路返回了。

  接她们睡觉的人也来了,因为人多,所以村里一户人家睡几个,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大家也各自去睡觉了,贪玩的有在主人家玩耍的。

  第二天,有的人已经坐立不安了,有了回家的心思。几个同龄的姐妹和王珍儿在屋里聊天。

  一位穿着花衬衣的姑娘说道“姐,你的小妹妹好可爱哦,萌嘟嘟的。”

  另一个开玩笑说“萌嘟嘟的喜欢将来你也可以自己多生几个。”

  有人说“要不我把我家的侄儿子介绍给你,我那侄儿子条件还不错,有三个套间的大瓦房,还是工人?你要是嫁给他吃穿不用愁。”

  姑娘害羞的说“我才不要呢!我还想在娘家多待几年呢!再说了,就算我现在已经十七八岁了,我妈是个受过教育的人,思想跟你们不一样她才不会强迫我呢,她说了,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宁愿单着,因为错误的婚姻一生都是痛苦。”

  姑娘自豪的说着,惹得其他的姐妹都很羡慕。因为在农村,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女孩们受过教育的也少,老人们一致认为,女孩读书就是给人家培养人,因为女孩子终究要嫁出去的。如果有那个精力和钱不如培养儿子,儿子才是值得托付的那个人。宁愿蹲儿子的灰坑,也不要蹲姑娘的花坑。

  一位穿橘色衣服的女孩说“就像我的未婚夫,我们也只见过两面,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我也不喜欢他,无奈父母收了他的彩礼钱,我自己又拿不出钱来退婚,至于他的为人,也只能靠运气,希望自己运气好一点,遇到一个有责任的我就谢天谢地了。”说着在那里叹了口气

  “你不会给大人们说,你不喜欢他吗?”

  橘色衣服的女孩又说“我也跟我妈说,她就一哭二闹三上吊,我也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几个哥哥肯定不会放过我的。只能赌一赌了,万一赌赢了也说不定呢。所以从一开始的强烈反对,到现在的慢慢的也妥协了,因为别无选择了。”

  穿着花衬衣的姑娘又接着说“庆幸我妈妈是个受过教育的人,当年我外婆也是由妈妈自己做主的选择了我爸爸,因为外婆也是受过教育的,还是个老师,能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何其的幸运。”

  另一个姑娘说“如果将来我的女儿长大了,我会让她自己做主,我会去强迫她,不会让她走我走过的路,我只会给他分析,能或者不能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于她自己。”

  说着说着,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与憧憬。

  几个大妈走进来也一起闲聊。

  其中一位说“欣欣,听说你去过城里打工?城里与我们乡下有什么不同?你给我们说说,让我们长长见识。”

  欣欣便开口说“城里确实比农村要繁华的多,可是有些他也比不上农村,比如说我们农村的风景好,空气新鲜,吃的都是新鲜食材,家禽也是自己用包谷喂的。城里可不一样了听说城里的那些鸡是为一种药的,具体是什么药我也不知道。城里好的是好,那里的地板都是硬的。

  “我们这里有的地方也是硬的有什么不一样?”

  欣欣说“人家叫那个路叫做水泥路,就像嗯……让我想想怎么形容好呢?就像我们用石头砌房子那么硬,还比我们的墙还要光滑。”

  “竟然还有比墙还要光滑的路不是。”

  欣欣接着说“那里还有电视?”

  有人又发问了“电视是什么?会吃饭吗?”

  “不是啦,电视就是里面有人,就像我们一样会动,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以为里面是真的人呢!能看电视的前提是有电。”

  “电又是干什么的?”

  “我也不知道,就是有根绳子,然后牵到哪里哪里就有电,那个绳子是塑料的,然后接个小太阳(灯泡),晚上就和白天一样的亮了,就不像我们要点蜡烛或者点煤油灯。”旁边的人都专心致志的听她说

  就像学生听课一样的,听着生怕错过了什么。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些地方也会通电的,到时候我就攒钱给我爸爸买台电视。”

  “那玩意儿贵不贵?”

  “当然贵了,我给他干活的那家人的那台说是1000多的,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400块。”

  穿橘色衣服的姑娘羡慕的说“我都没见过400块钱呢。那你干的活是干什么?”

  “”那家人是开馆子的,我是帮忙洗碗洗菜擦地洗衣服,只要我能干的我都做,老板娘对我挺好的,她说我勤快。我呢也知道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是不错的,自己也不敢怠慢自己能做的都做了。我这几天都是请假来的,过几天我也回去了。”

  位年纪稍微小点的姑娘“那还要不要人啊?要人我和你一起去嘛”

  “我可不敢带你去,再说了,你家大人肯定不让你去的,我也没这个胆量带你去,到时候他们找我麻烦,我怎么办嘛?”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天不知不觉的就黑了,就算再想长长见识,为了省点煤油,还是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提议回家了,有的,还不想离开。少数就服从多数,早晚都要回去的,天色早好赶路,最后还是决定回去了。王珍儿依依不舍拉着母亲的手。

  “珍儿,送到这里了,回去吧!”

  王珍儿泪水欲夺眶而出的说“要不,你们晚点再走?”

  “傻闺女,今天早晚都要走的,想妈了你就回来住几天,快回去了。”

  婆婆也在一旁依依不舍的样子客气的送走亲戚们,几番拉拉扯扯,最终他们还是回去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