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南城,空气中开始浮动着初夏的暖意。紫藤花开了,淡紫色的花序垂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随风轻轻摇曳。距离日内瓦峰会已过去一个月,但后续的波澜仍在持续。
一个周二的下午,庄以初和林方淮被同时请到了校长办公室。推开门,他们意外地发现除了校长外,物理系和设计系的系主任也在场,三人围坐在茶几旁,表情严肃中带着一丝兴奋。
“来了?请坐。”校长微笑着示意他们在对面的沙发就座,“有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们。”
物理系的金主任率先开口:“方淮,MIT的物理系看到了你在日内瓦的展示,对你那个将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光学艺术的理论非常感兴趣。他们提供了一个全额奖学金的研究生名额,秋季入学。”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林方淮一时怔住。麻省理工学院,这是全世界物理学者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
还没等他回应,设计系的刘主任接着说道:“以初,罗德岛设计学院也发来了邀请。他们艺术与科技交叉学科的主任看了‘守望者’装置后,认为你的创作理念非常符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同样提供全额奖学金,秋季入学。”
庄以初感觉呼吸一滞。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设计领域的哈佛,这是她从未敢想象的机遇。
校长看着两个震惊的年轻人,温和地笑道:“两所世界顶尖学府同时向我们南大的学生抛来橄榄枝,这是建校以来的第一次。学校会全力支持你们的选择。”
回到工作室时,两人都还处在恍惚状态。桌上摊开的世界地图上,波士顿和普罗维登斯之间的距离被精确地标注出来——两百多公里,三小时车程。
“这原本应该是值得狂喜的事情。”庄以初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在两个城市之间画着线。
林方淮站在窗前,背影显得有些紧绷:“如果我们接受,就意味着要分开至少两年。”
工作室陷入了沉默。窗外的紫藤花在微风中摇曳,投下细碎的影子。这个他们共同打造的空间,充满了回忆:墙上贴满了设计草图,书架上是共同收集的参考资料,角落里还放着星岛带来的贝壳和漠镇的石头。
“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最终林方淮转过身,眼神复杂,“这不仅关乎感情,更关乎我们各自的未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两所学校的资料堆满了工作台,课程设置、导师背景、研究方向...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研究比较。
沈静云和林教授得知消息后,特意来工作室看望他们。
“不要因为感情而放弃这样的机会,”沈静云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感情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庄以初的父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家人的理解反而让抉择更加艰难。
周五晚上,他们带着资料来到星岛,想听听陈奶奶的意见。春末的海风带着暖意,灯塔在暮色中开始发光。
陈奶奶听完他们的困境,微笑着摇头:“我不能替你们做决定。但可以告诉你们我的故事。”
她领着他们登上灯塔,望着远方的海平面:“我年轻时也曾面临选择。可以去大城市读书,也可以继承这座灯塔。很多人都说我傻,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岛上。”
“那您后悔过吗?”庄以初轻声问。
“从来没有。”陈奶奶的眼神在灯塔的光芒中显得格外清澈,“因为我选择的不是地点,而是使命。你们的使命是什么?想清楚了这一点,答案自然会浮现。”
那晚他们住在灯塔旁的小屋里,听着海浪声,久久不能入睡。
“我的使命是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无限可能。”林方淮在黑暗中轻声说。
“我的使命是用创作连接理性与感性,让科学变得温暖,让艺术变得深刻。”庄以初回应道。
说完,两人都愣住了。这些话语如此相似,仿佛出自同一个灵魂。
第二天清晨,他们在灯塔顶观看日出。当第一缕阳光跃出海平面时,庄以初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把分离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呢?”
林方淮转头看她:“什么意思?”
“MIT和RISD都在美国东岸,距离并不遥远。”庄以初的语速加快,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我们可以共同设计一个跨校合作项目,将两所学校的资源整合起来。这或许比我们同在一条路上走,能探索出更广阔的可能性。”
这个想法点亮了林方淮的眼睛:“对!MIT的实验室和RISD的工作室可以形成完美互补。我们可以申请联合培养,或者在两校同时注册课程。”
他们立即开始构思这个大胆的计划。林方淮负责研究MIT的课程设置和实验室资源,庄以初则深入了解RISD的教学理念和创作空间。陈奶奶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微笑。
“看,你们已经找到答案了。”她欣慰地说,“真正的伙伴,不会因为距离而分开,反而会因各自成长而更加紧密。”
回到南城,他们立即着手准备申请材料。这一次,他们不再将两个offer视为选择题,而是看作一个更大拼图的两部分。
在个人陈述中,庄以初写道:“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不应受限于地理边界。我希望能同时在RISD和MIT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将感性的创造力与理性的探索精神更深入地融合。”
林方淮则写道:“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当代艺术的突破也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我希望能打破学科的壁垒,在MIT的实验室和RISD的工作室之间架起桥梁。”
他们将这个计划命名为“双塔计划”,既是向两所学府的致敬,也寓意着科学与艺术这两座人类文明的高塔。
申请材料寄出后,是漫长的等待。这期间,他们继续着在南大的学习和创作,同时开始为可能的离别做准备。
工作室里的物品被细心整理,每一个项目资料都被数字化保存。他们教会对方使用自己擅长的软件和设备,为远距离合作打下基础。
六月的一个雨天,他们同时收到了回复。令人惊喜的是,两所学校都接受了他们的提案,并愿意为他们特别设计跨校选课方案,承认在对方学校获得的学分。
“他们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价值。”庄以初捧着两封录取通知书,手在微微发抖。
林方淮深吸一口气:“现在,梦想真的要启航了。”
他们手牵手走在雨中的校园里,紫藤花被雨水打湿,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期待在心中交织。
“我们会创造新的合作方式。”林方淮握紧她的手。
“就像星星,即使相隔光年,依然在同一个宇宙中相互辉映。”庄以初轻声回应。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洒落。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将会分开,但终将再次交汇。因为真正的伙伴,从来不会被距离分开——他们会在各自的道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在某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再次相遇。
而在那之前,他们要做的,是勇敢地走向各自的明天,相信彼此的光芒终将照亮重逢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