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那条简短的信息,像一块冰投入林未晞本就波涛汹涌的心海,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刺骨的寒意。
第三方。
这个词语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远比一个单纯的竞争对手或好奇者要复杂和危险得多。会是谁?是学校方面终于察觉到了异常?还是与江淮“逆时症”根源相关的、某种不为人知的势力?抑或是……沈哲口中那个“行为模式冰冷、不像人类”的追踪者,终于从虚拟世界显露出了其在现实中的触角?
无论哪种可能,都意味着她不再是在暗处独自摸索。有一双,甚至更多双眼睛,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她的行动,注意到了江淮留下的这个巨大的谜团。危险系数呈指数级上升。
她立刻给沈哲回了信息,询问更多细节:访问记录的具体时间点?IP隐匿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留下任何可追踪的蛛丝马迹?
沈哲的回复很快,但内容更让人不安:
“时间点分散,无规律,最近一次是昨晚。IP经过多层跳板,最终源头可能不在国内。手法专业,清理痕迹很干净,不像普通黑客。更像是……有组织的。目标非常明确,只针对最后那段加密音频。我加固了防护,但不敢保证绝对安全。你那边进展如何?“
有组织的。目标明确。不在国内的可能源头。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图景。江淮的事情,可能牵扯的远比她想象的更深、更广。那段加密音频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是江淮在彻底失去理智前记录的、关于“逆时症”本质的最终发现?还是……其他更可怕的内容?
林未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沈哲争取到的时间,在“第三方”可能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破解更多的线索。而目前最明确的指向,就是那张“节点网络图”上标注的下一个关键时间点——2023年10月28日,月掩金星之夜。
她查了一下日历,今天是10月9日。还有整整19天。这19天,对她而言,既是宝贵的准备期,也是与自身“逆流”速度赛跑的死亡倒计时。
她能感觉到,那种“错位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周三的化学实验课上,她竟然在配置溶液时,下意识地用了幼儿园小朋友玩沙子时的搅拌动作,笨拙而毫无章法,差点打翻烧杯,引来老师和同学诧异的目光。周四的英语课上,老师让她朗读一段课文,她张嘴却差点冒出一句发音稚嫩的“ABC歌”,幸好及时刹住,用一阵剧烈的咳嗽掩饰了过去。每天晚上,那些来自童年甚至更早时期的记忆碎片,如同潮水般涌入梦境,醒来后往往大汗淋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17岁,还是7岁,甚或是更小的年纪。
高考复习已经彻底沦为一种徒劳的挣扎。她机械地翻着书页,但上面的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扭曲跳动,难以捕捉其意义。父母的担忧日益加深,妈妈甚至偷偷咨询了心理医生,以为是高考压力导致了她的精神问题。林未晞无法解释,只能以“调整状态”为由,尽量减少与家人的直接交流,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
陆时与是她唯一的光亮和支撑。他默默地承担起了“哨兵”和“后勤”的角色。每天,他都会确认她的安全,帮她应付老师和同学的疑问,为她带来食物和水。他不再追问细节,只是用行动表明他的存在和坚持。周末,他们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偷偷潜入学校,根据网络图上的标记,去勘察那些校园外的节点——废弃的气象站、河流的弯道、远郊的山丘。
这些地方大多荒凉偏僻,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寂静。在废弃气象站的破败小屋里,他们发现了一些残留的、非标准型号的探测设备零件,上面有被刻意磨掉的铭文。在河流的特定弯道,水流的声音会变得异常沉闷,仿佛被什么东西吸收了一般,岸边的植物也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扭曲的生长姿态。而在那座远郊的山丘顶上,他们找到了一块表面异常光滑、中心有一个小凹坑的巨石,像是被某种高频能量长期冲击形成的。
这些发现,一步步印证了江淮关于“异常能量场节点网络”的推测。这个网络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环境的细微之处。那棵逆时针树,确实是这个网络的核心。
随着勘察的深入,林未晞对那块从屋顶得到的幽蓝色晶体样本也越来越在意。她找了一个小型的、带盖子的铅制盒子(从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废弃物品中偷偷找来),将晶体样本密封在里面,以隔绝那未知的辐射。但她发现,即使隔着铅盒,当她靠近网络节点,尤其是那棵逆时针树时,盒子里的晶体似乎会变得“活跃”,幽蓝色的光芒会明显增强,甚至能感觉到盒子微微发热。这晶体,就像是一个能量场的探测器。
10月20日,距离月掩金星之夜还有8天。林未晞的“逆流”症状出现了一个新的、更令人恐惧的变化。
那天晚上,她正在家里对照着网络图研究月掩金星的具体时间和观测方位,突然,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眼前的图纸和文字变得模糊扭曲。紧接着,她听到了一阵声音——不是来自颅内,而是仿佛就在这个房间里!
那是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怕……黑……妈妈……在哪里……星星……星星怎么……倒过来了……”“
声音非常清晰,仿佛就在耳边!林未晞惊恐地环顾四周,房间里只有她一个人。声音持续了十几秒,然后渐渐减弱、消失。
这不是幻听!这比之前的颅内低语要真实得多!这声音……听起来像一个非常年幼的孩子,在极度恐惧下的呓语!星星倒过来了?这会不会是……心智已经退化到幼童时期的江淮,在能量场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跨时空的“信息泄露”?她听到的,是现在某个地方、正处于童年状态的江淮的声音?
这个想法让她毛骨悚然。如果“逆流”的终点是退回婴幼儿时期,甚至更早……那最终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是物理上的湮灭,还是意识彻底消散于时间的乱流中?
她不敢再想下去。
第二天,她将这次可怕的经历告诉了陆时与。陆时与的脸色也变得极其难看。他紧紧握住林未晞冰冷的手,沉声说:“未晞,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了。月掩金星那天,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必须去逆时针树下。那里是网络中心,能量峰值时,一定会有事情发生。那可能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林未晞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救江淮,更是为了自救。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开始为月掩金星之夜做具体的准备。林未晞凭借着她尚未完全消退的天文知识,精确计算了月掩金星现象在本市发生的具体时间(晚上8点17分开始,9点03分结束),以及最佳的观测方位(正好朝向逆时针树所在的后山方向)。他们计划当晚借口参加学校天文社的观测活动(陆时与临时弄来了两张活动的假条),然后趁机潜入后山。
沈哲那边也传来了新的消息。他利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试图破解那段加密音频的元数据,发现音频文件的创建日期竟然是2018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个日期透着一种诡异。是巧合,还是江淮的某种暗示?此外,沈哲确认,“第三方”最近几天似乎安静了下来,没有新的攻击尝试,但这反而更让人不安,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10月27日,月掩金星前夜。晚自习时,林未晞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躁和虚弱。她摊开数学试卷,那些符号和数字在她眼中仿佛活了过来,扭曲成她童年画册里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她甚至需要努力回忆,才能记起自己的座位在哪里。放学铃声响起,她几乎是靠着本能,踉跄着走出教室。
陆时与立刻扶住了她。她的脸色白得像纸,眼神涣散,额头上布满冷汗。
“未晞!你怎么样?”陆时与的声音充满了焦急。
“我……我好像……忘了……怎么解这个方程了……”林未晞指着试卷上一道基础代数题,声音带着哭腔和浓重的童稚感,“它……它看起来……好奇怪……”
陆时与的心沉到了谷底。她的退化,正在加速。
就在这时,林未晞的瞳孔猛地收缩,她死死地抓住陆时与的手臂,指甲几乎嵌进他的肉里,声音因极度恐惧而变调:“时与!你……你听到没有?!有……有好多人……在哭……在叫……很小声……很多……很多孩子的声音!”
陆时与屏息凝神,仔细倾听。教室里嘈杂的收拾书包声,走廊上同学们的谈笑声,窗外远处的车流声……一切正常。他什么异常的声音都没听到。
“没有,未晞,我什么都没听到。”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不!有的!他们……他们在说……‘冷’……‘怕’……‘回家’……”林未晞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仿佛置身于冰窖,“不止一个……是很多……很多个……时与……是不是……是不是所有……像我们一样的人……他们的声音……我都能听到了?”
这个可怕的猜测,让陆时与也瞬间如坠冰窟。如果林未晞听到的不是江淮一个人的声音,而是许多个“逆流者”混杂在一起的、来自不同时间点的哀鸣……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种“逆时症”并非个例,可能有过许多受害者,而林未晞,正因为她自身的“逆流”,正在逐渐能感知到那个由无数悲剧灵魂组成的、存在于时空缝隙中的“回响层”?
这太可怕了!
陆时与不再犹豫,他半扶半抱地将几乎虚脱的林未晞带出教学楼,送她回家。他叮嘱她无论如何要撑住,明天晚上,就是决定命运的时刻。
林未晞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破碎的容器。十七年的记忆和认知正在快速流失,而无数陌生又熟悉的、属于更年幼时期的情绪和感知,正在疯狂地涌入、占据。她紧紧攥着那个装有幽蓝色晶体的铅盒,仿佛那是唯一能证明她此刻存在的锚点。
铅盒传来一阵阵异常的温热,甚至能感觉到微微的震动。仿佛里面的晶体,也感应到了那即将到来的、决定性的能量峰值,正在提前苏醒。
月掩金星之夜,倒计时最后24小时。
林未晞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已经听到了那来自时间深渊的、无数逆流亡魂的悲歌。而明天,她要么找到逆转这一切的答案,要么,就将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那悲歌中的一个音符。
夜色,浓重得化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