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扳倒侍郎,名声渐起
御史台的文书递到别苑时,翟君瑶正看着安置点送来的缺粮清单——流民每日消耗的粮食比预期多三成,若再等十日,现存粮食便会告罄。可文书上只寥寥数语:“李坤案仍在核查,需待柳相回复后再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柳承业在暗中施压,故意拖延调查。
“柳承业这是想拖到流民断粮,逼他们闹事。”吴俊辉将文书扔在桌上,语气冰冷,“若流民暴动,不仅‘以工换粮’计划崩盘,我们还会被安上‘失职’的罪名。”
翟君瑶指尖敲击着桌面,目光突然落在案角的“瑶光阁”印章上——这是她前日刚筹备的商铺雏形,本想用来售卖安神香膏,如今却有了新的用处。“殿下,我有办法。”她抬头道,“瑶光阁虽未正式开业,但我已联系了几家京城大粮商,承诺日后优先与他们合作。我们可以先向粮商借粮,缓解流民危机;同时,将李坤倒卖官粮的证据张贴在京城各处,引发百姓议论,倒逼父皇重视。”
吴俊辉眼前一亮:“好主意!百姓的舆论压力,就算柳承业也挡不住。秦风,你立刻随翟姑娘去见粮商,务必借到足够的粮食。”
当日午后,翟君瑶带着秦风拜访了京城最大的“裕丰粮行”。粮商王老板起初还犹豫,担心得罪柳承业,可听到“优先合作”的承诺,又看到翟君瑶拿出的流民手艺清单(证明流民能长期创造价值),终是点头应下:“我愿借五十石粮食,若是后续‘以工换粮’计划顺利,我还可以再追加三十石。”
短短三日,翟君瑶就从四家粮商手中借到两百石粮食,及时送到了安置点。流民们捧着新到的粮食,脸上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之前的不满情绪也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京城的城墙、茶馆、集市上,突然贴满了李坤倒卖官粮的证据——带朝廷印记的粮袋碎片拓印、高价售粮的交易记录、百姓的血泪证词,每一张都盖着“瑶光阁”的印章,落款写着“为民请命,只求公道”。
百姓们看到证据,瞬间炸开了锅。茶馆里,说书先生将李坤的贪腐事迹编成故事,听得众人义愤填膺;集市上,百姓们举着“严惩贪官”的木牌,涌向户部衙门请愿。消息很快传到宫中,皇帝看着手中的证据,又听闻宫外的民怨,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命大理寺即刻彻查李坤案,三日内必须给出结果!”
柳承业想再插手,却发现百姓舆论汹涌,连朝中中立派官员都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李坤,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理寺带走李坤及其儿子。三日后,大理寺查明真相,李坤因“私吞赈灾粮、倒卖谋利”被判流放,家产充公,其儿子也被革去功名,打入大牢。
随着李坤倒台,“以工换粮”计划再也没有阻碍。流民们织出的布匹质量越来越好,做成的家具也深受京城百姓喜爱,成衣坊和营造司不仅按时发放粮食,还开始给流民发放工钱。不少流民攒够了钱,在京城周边租了房子,渐渐安定下来。
消息传到别苑,吴俊辉对着翟君瑶笑道:“你不仅解决了流民危机,还扳倒了李坤,削弱了柳承业的势力,现在京城百姓都在称赞你‘为民请命’,连父皇都问起‘瑶光阁’的主事是谁。”
翟君瑶躬身行礼:“这都是托殿下的福。如今李坤倒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寻找张松,查清我父亲的冤案了。”
夕阳透过窗棂,洒在“瑶光阁”的印章上,泛着温暖的光泽。翟君瑶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她已经在百姓心中种下了“公道”的种子,也为自己和吴俊辉赢得了更多支持。接下来,只要找到张松,就能揭开父亲冤案的真相,让柳承业和三皇子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