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章 天价玉米
“别贪,做买卖最忌贪。”玉米不耐放,别看眼下卖挺好,但若是量一大,说不定剩下的就得烂手里,“现在这样刚好,赶紧把最后这些卖完,咱们也好回家分账。”
矮子笑笑,“还是六哥懂得多,我听你的。”转头揣着最后十几根玉米去菜市场门口转悠。
都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他们这行人在市里人生地不熟,如果去黑市反倒容易招惹是非,倒不如在各大菜市场门口打游击来的方便。
“玉米还是两块一斤吗?我全要了。”
“对,还是两块一斤。”矮子觉得自己运气真好,刚把玉米拿出来就被人包圆了,“婶子,您拿好。”
钱货两讫,马婶子提着两兜子玉米往回走。
她如今在一户刚平f的老教授家里当保姆,前几年世道不好老教授遭了不少罪亏了身子,前些天她买了几根玉米给他尝尝鲜,没想到这小老头赞叹不已的同时还念叨着什么,“极具研究价值?”
研不研究的她不懂,但东家给了双倍钱让她一定再多买些回去,但卖玉米的小贩都是些走街串巷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了买玉米她这两天跑了十几个菜市场,腿肚子都快跑翻面了,终于在五里地外的农贸市场买着了。
心情大好的马婶子提着两兜子玉米回去找东家交差,不料半道被一年轻小伙给拦了下来。
“喂,大婶,你手里的玉米是哪儿买的?”
这年头私下交易属于犯罪,马婶子高度警惕,“你问这干啥?”
小伙随口胡诌,“没干啥,我也想买呗。”
这人叫卷毛,是此地黑市头头钱二爷的小跟班,最近有几个从乡下来的农民在市里兜售一种味道极佳的玉米,嗅着商机的二道贩子们买来拉回黑市再加价出售,三块一斤的天价还人人抢。
钱二爷觉得这是个发大财的好机会,特意让他打头阵探探路子,想办法和这几个农民搭上关系,最好能谈个独家买卖。
马婶子细细打量卷毛,这人梳着三七分,留着斜刘海,说话还抖腿,流里流气一看就是个小混混,能买得起两块一斤的玉米?谁信啊,可即便知道这人另有所图,但不想多事的她还是指了个方向,“我这玉米是在前头农贸市场门口买的。”
说完,两人分道扬镳各走一边。
卷毛一路小跑来到农贸市场,运气不错,恰好遇见正在收拾东西的胡六一伙,他躲在角落观察,这几个人看着不像种地的,反倒跟他们一样像个混社会的二道贩子。
看来主动搭话套近乎这条路是行不通了,毕竟谁也不会把发财的门路告诉别人,但要是就这么放他们走又有些不甘心,卷毛决定先悄悄跟上再说。
一路跟踪到了郊区,发现这伙人上了一辆货运卡车,车上印着“XX镇运输队”,仔细分辨他们和司机的说话口音,推测十有八九是同乡,转身回去报告。
***
“高教授,我把玉米买回来了。”马婶子提着兜子进了门。
高教授激动坏了,颤抖着手打开兜子,结果,“怎么只买了这么一点?”这些量也不知够不够开展试验研究?
“人家都卖完了。”马婶子解释,“剩下的全让我包圆了。”
一听卖完了,高教授急了,“那你问没问他们是哪里人?在哪里种玉米?”
啥?不是只让我买玉米吗?咋还要问别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马婶子一顿,“没,没问。”
高教授紧捂胸口,一脸痛心疾首,像是和什么宝贝失之交臂了似的,“算了,算了,这事说起来我还得谢谢你,要不是你,我都不一定能发现这么好的品种。”
高教授是研究经济作物的学界泰斗,市面上的各种粮食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对玉米尤为精通,常见的品种不论是口感,产量,还是营养价值,他都有详细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可当品尝过马婶买来的玉米后,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库里竟然完全找不到这款作物的任何线索,当即拿着煮熟的玉米回研究室分析,发现这款玉米颗粒饱满,果味浓郁,营养价值还特别高,几乎吊打市场上所有同类型作物。
这么好的品种,为什么他之前没发现呢?而且市场上貌似也不多见,难道说抗虫病害的能力很弱?还是不易栽培?不行,不行,有空在这儿胡思乱想,还不如做分析实验,他提着两兜子玉米直奔研究所。
***
而对此毫不知情的姚瑶此刻正咕嘟咕嘟猛灌水,来参加学习班的人年龄大多三十起步,文化底子差,教内容的同时还得教他们识字,弄不明白的地方必须一对一,手把手演示,好不容易熬到下课,等回了库房发现还有一堆农具等着修,顿感心神俱疲。
她瘫坐在椅子上放空,啊,好累,想吃臭弟弟做的叫花鸡,想看臭弟弟变身小仓鼠,不想干活想揉臭弟弟的小卷毛,别人吸猫,她想吸人怎么办……
“小姚同志。”老村长和刘全福来了,“这是邮递员送来的包裹单,让你明天去镇上邮局取。”
姚瑶掀掀眼皮,好嘛,又多一件事,照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天她准累病,不行,得想办法解决,突然福至心灵,试探问,“刘队长,老村长,我想问问农具社能不能增加人手?光靠我一个实在忙不过来。”
“哎呀,咱们想一块儿去了。”老村长笑笑,“我和全福就是为这事来的。”
姚瑶舒了口气,面露喜色,其实她心里倒是有个人选,只是怕人背后议论不能主动开口。
犹豫间,刘全福报出了几个人名。
不是虎就是龙,光听名字就知道个个壮,姚瑶故意皱眉摇头,“五大三粗的不行,修农具得心细手巧。”别还没修呢就又整坏了。
刘全福觉得有理,老村长则转换思路,报了几个手巧的村妇。
姚瑶又摇头,假意为难,“婶子们的手是挺巧的,但力气不够,我修农具的时候还经常喊肖成帮忙呢。”怕他们听不懂意思,又加了句,“最重要一点,得和我合拍,配合默契,活才干起来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