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几年的战火淬炼,将王翠花从一个凭借血勇的侠女,彻底锻造成了一名信念坚定、智勇双全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根据地的日子里,她不仅系统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军事指挥,更将一身武艺与现代化战争技巧相结合。她参与过反“扫荡”,带领小分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她潜入过敌占区,搜集情报,营救同志。她那“菜场女侠”的底子,使得她在侦察、渗透、近身格斗等特殊任务中,屡建奇功,成了华东野战军中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特殊人才”。
她始终关注着上海的消息。通过秘密交通线,她断断续续地知道,苏慕哲领导的地下党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坚持斗争,青帮势力在抗战胜利后的混乱中一度复苏,却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和自身腐朽中逐渐走向末路。她也知道,当年她救下的老马,伤愈后成了地下党的忠实外围群众;赵文启在香港继续用笔战斗,他的文章愈发犀利。
1949年春,长江北岸。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王翠花站在侦察连的队伍前,一身合体的解放军军装,英姿飒爽。她的目光沉静而锐利,早已洗尽铅华,唯有眉宇间那抹不变的坚毅,以及眼底深处对胜利的渴望。
“同志们!”她声音清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前面就是上海!那里有我们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有我们曾经战斗过的街道!总部命令我们,为先头部队扫清障碍,精确引导!有没有信心?”
“有!”战士们吼声震天。
渡江战役的炮声拉开了序幕。王翠花和她率领的侦察兵,如同尖刀,率先渡过长江,利用对上海地形民俗的熟悉,穿插迂回,摸哨卡、破路障、引导炮火,为后续大部队的挺进打开了通道。
上海外围的枪炮声日益临近。此时的上海,已陷入一片混乱。国民党残兵败将如惊弓之鸟,青帮分子则忙着敛财准备逃窜。
在一条熟悉的弄堂口,王翠花遇到了几个正在抢夺百姓财物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她眼神一冷,甚至没有动用身后的战士,身形如电,拳脚翻飞,几个呼吸间便将那几个兵痞打倒在地,动作干净利落,依稀还是当年那个“黑衣侠女”的风采,却更多了一份沉稳与磅礴正气。
被救下的老居民看着这群纪律严明、为民除害的解放军,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着王翠花,觉得有些眼熟,却怎么也不敢将这位英气逼人的解放军女干部,与当年那个菜市场里笑容憨厚的卖菜姑娘联系起来。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
红旗插上了外滩高楼,欢呼声响彻云霄。王翠花随着入城部队,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欢呼的人群,看着那些终于挺直腰板的工人、市民,她的眼眶湿润了。这条路,走了太久,付出了太多牺牲。
她特意去了一趟十六铺码头附近那个熟悉的菜市场。市场依旧喧闹,但气氛已然不同。她看到了卖水产的摊位,接替老马的是一位年轻人,脸上洋溢着新生活的希望。她默默地看了一会儿,转身离开。
她没有去寻找过去的痕迹,因为她的目光已经投向未来。
组织上考虑到她对上海的熟悉和特殊才能,安排她进入SH市军管会,参与肃清残敌、维护治安、打击潜伏特务的工作。她的对手,从青帮打手,变成了更狡猾的国民党潜伏特务和旧社会的残渣余孽。她的“本事”,在新的战场上,继续为党和人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用自己的拳头、智慧和一颗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战斗在一条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守护着这座新生城市的安宁,直到岁月在她鬓角染上风霜。
从此,上海滩的传说里,少了一个神出鬼没的“黑衣侠女”,多了一位默默守护这座城市光明的忠诚卫士。
而那把曾沾染过旧社会黑暗、又为新社会诞生而挥动的利剑,终于归鞘,融入了照耀东方的万丈霞光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