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高处不胜寒!
国际神经科学峰会巴黎站的邀请函,烫着优雅的法文花体字,安静地躺在沈清许的实验台上。这不仅是对她发表在《Nature》上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她学术能力的国际性肯定。
陆景深将行程安排得专业而周到,如同他处理科研项目般严谨。头等舱,位于塞纳河畔的学术酒店,一切都以方便参会和交流为前提。他完全尊重沈清许的独立空间,所有安排都提前与她商议,充分体现了一位导师对学生的尊重。
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沈清许大部分时间在研读会议资料和完善报告。陆景深坐在走道另一侧,专注地处理自己的工作。偶尔,他会就某个学术问题与她进行简短的交流,语气一如既往的专业和平等。这种保持着适当距离却又随时可以提供专业指导的方式,让沈清许感到十分舒适。
峰会开幕当晚的欢迎酒会,设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的中庭。这是一个极佳的学术交流场合,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在此自由交谈。
沈清许选择了一套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套裙,既符合正式场合的礼仪,又彰显着她的专业与干练。她将长发利落地束起,妆容清淡,整个人散发着自信而知性的光芒。
她一出现在会场,便立即引起了关注。年轻的东方面孔,顶刊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些标签让她成为众多学者感兴趣的对象。不断有人上前与她交谈,交换研究心得。
陆景深始终与她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既不过度介入她的社交,又在她需要时能及时提供支持。当有学者用法语快速交流时,他会自然地担任翻译;当讨论深入到某些专业细节时,他会适时补充关键信息。他的存在,更像是一位可靠的学术伙伴,而非保护者。
“沈博士,你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满头银发的法国院士与她碰杯,真诚地赞赏道。
“您过奖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沈清许用流利的英语回应,态度不卑不亢。
周屿安虽然人不在巴黎,但他的支持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他通过邮件发来了与沈清许研究领域相关的、几位参会重要学者的背景资料和研究近况,这些信息对她把握交流重点很有帮助。他在邮件末尾写道:“预祝学姐报告圆满成功,期待《生命之歌》法文版的合作进展。”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关心与专业。
酒会中途,沈清许走到落地窗边稍作休息。窗外,夜幕下的巴黎灯火辉煌,埃菲尔铁塔熠熠生辉。
“感觉如何?”陆景深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手中端着一杯矿泉水。
“信息量很大,收获很多。”沈清许转身,微笑着回答,“见到了很多之前在文献里读到的学者。”
陆景深点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的能力完全值得更大的舞台。”他的评价客观而诚恳。
就在这时,会议主席走了过来,热情地邀请陆景深去认识几位刚到的重量级学者。陆景深对沈清许微微颔首:“失陪一下。”
沈清许理解地点头,继续欣赏窗外的景色。她注意到不远处,一位日本女科学家正独自站着,似乎有些不太适应这样的社交场合。沈清许主动走上前,用英语与她交谈起来,分享了刚才与几位学者交流的收获。很快,两人相谈甚欢,那位女科学家明显放松了许多。
这一刻,沈清许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她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引领的初学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甚至帮助他人的独立研究者。
第二天的主题报告会上,沈清许作为最年轻的报告人登场。她穿着简洁的白色衬衫和黑色西裤,站在巨大的投影屏前,用流利的英语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发现。面对台下众多顶尖学者的目光,她表现出的沉稳与专业,让人几乎忘记她的年龄。
报告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几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接踵而至。沈清许从容应对,不仅完美解答,还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她的表现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会后,多位学者主动与她交换联系方式,邀请她去他们的实验室访问交流。诺奖得主史密斯教授在与她交谈后,公开表示:“沈博士的工作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与她有更多合作。”
这些认可,是实实在在的学术认同,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
站在聚光灯下,沈清许的心境格外平静。她清楚地知道,这一切的认可都源于她在无数个深夜里对数据的反复推敲,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外在的荣誉不过是内在实力的自然呈现。
当晚,她接到顾言之的越洋电话,《一代人》获得了国内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提名。同时,黄桃也发来消息,《生命之歌》的影视改编已进入实质阶段,制作方非常尊重原作。
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俯瞰着巴黎的夜景,沈清许的嘴角扬起一抹清浅而自信的弧度。学术与文学,这两个她深爱的领域,都在向她展开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