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午后,稀薄的阳光,零星的叶子,像标本似的一动不动的挂在树干上,许是怕被风吹落。安晨盘腿坐在地面,伸个懒腰的空隙,某人的身影一下闯进脑海,占据了思绪。
十八岁高中毕业,她软磨硬泡说服爸爸,同意自己回黎城读大学。她要寻找一个人,无论那人是否依然在等,但她一直记得他们之间的约定,她给自己理由,是不能做言而无信的女子。
她生长在国外,骨子里却非常传统,喜爱祖先古老的文化,虽是受环境的熏陶,但始终乐于归属故乡。热衷钻研悠远的历史,在无形的潜移默化中,她身上既有了宁和从容的韵致,也融入了西方自信飞扬的气场,因此就算她的五官并非倾城,仍有无法掩藏的锋芒,令人瞩目欣赏。
实际上,她很早就有回国的念头,如果不是父母的阻挠,他们年轻时感情波折坎坷,视此地为伤城,否则也不必非等到成年。她顾虑父母好不容易在一起,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怎么能为一己之私,搅扰他们清静,所以就一等再等,一拖再拖。终于长大了,不怕照顾不了自己,一个人生活没有问题,而双亲亦是找不到借口阻拦,便欢喜的联系了曾经来学校做交流生,认识的好朋友秦梦言。
正巧置办东西的时候,街头拐角撞见他,就算只是眼神的交汇,语言已是多余,她认出来了,想说的话藏在心底,来不及酝酿情绪,不等有所反应,被旁人打断,待回神,却见他身边站在娇俏的女子,姿态亲昵无比,友人又在催促,无奈先分别。
时隔七年重逢,仍旧匆忙,由于没有联系方式,也无法约见,直到再次遇到,他竟是邻校的学长。他并不知道她的关注,而他的所有传奇,她都一一通晓,包括某些鲜为人知的小习惯,她也全部了解。越是收集信息,越是深陷其中,愈加难以自拔。然而复见和他一起的那个女孩,欢喜之余,不由得惆怅。
在那个开放的国度,女孩子十五六岁就谈恋爱,男朋友像新衣服一样换,交了一个又一个,她顶着被鄙视的眼光,也始终坚持记着,在她亲爱的祖国,眷念的故乡,有个男孩在等待再见,一再拒绝别人的追求,渐渐也就无人问津。
男生讽刺她的孤傲清高,女生嫉妒她的美丽卓绝,最美好的年少时光,只有书籍作伴。假期多是各处旅游,但正因如此,她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包括大自然中的,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自己的心智。再孤单的日子,也能活出精彩,并遇到了诗意女子梦言,她们一见如故,成为了挚友。巧的是,某次她还来她学校做交流生,缘分真是奇妙。有时候,你走一条路,可能就是为了遇见途中的某个人。
她做好了他忘记她的准备,却没想到他身边竟是已有了别人。原来她认定的承诺,也不过是空口无凭,她用青春铭刻的烙印,也可能就是一场盲目的豪赌,放弃了那么多人的追逐,守候来的或许是个笑话。
默默无闻的三百六十五天,终于再见,却是这般场景,彼此均不在对方眼里,错失在面前。想起那日校门口的相遇,心口依旧颤痛,鼻翼微微酸涩。他们各自携伴离开,不言不语,像最平常的陌生人。
其实,风铭看的桥桥,心里是暖暖,而暖暖看的是安晨,心里却是风铭,反之亦是同理,桥桥看的是风铭,心里是安晨,而安晨看的是暖暖,心里是桥桥。因为太在意,所以醋劲盖过了思念,自尊蒙蔽了理智,谁也没看清自己的心路。
事件正确的打开方式,桥桥来接暖暖回家,因为时值立冬,母亲大人包了她最爱吃的饺子,暖暖有事耽搁了片刻,怕被哥哥骂,就朝他撒娇。另二位,风铭和安晨收腰电视台,录一期节目,他顺道载她,为节省时间,她走的急了些,忽视了正通电话的桥桥。于是就有了戏剧般的画面,每个人百感交集,心内五味杂陈,脸上却保持风度,不动声色无波无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