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寻红颜:一世长情

第二章 容颜不老

寻红颜:一世长情 言梦石 1683 2025-10-25 09:07:31

  公元前1046年,商纣暴虐,周武王率军伐纣,有史记载“武王伐纣,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兵讨伐商纣,战一日而破纣之国。后有野史记载,周武王天命所归,得一黑纱蒙面军师相助,此人用兵如神,一时战无不胜,直捣朝歌,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自此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镐京。黑纱军师自此隐于西周王朝幕后,皇帝拜其为师,世人称其为护国国师。军中曾有传言,军师为得道先知,精通奇门八卦,才华横溢,盖世之才,只是容貌奇丑,不愿示人。一时之间,世人哗然,皆道天妒英才。

  “爱卿,寡人近日听闻民间传言,爱卿天纵奇才却身负怪疾,面容畸丑,故以黑纱蒙面,”武王下朝议事间歇,看着国师面上的黑纱,想起自己也未曾见过国师的面容,好奇心大起。

  国师闻言,身形微微一滞,黑纱下的面容看不真切,唯有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眼眸闪过一丝波动。他缓缓抬手,指尖轻轻抚过黑纱边缘,声音低沉而平静:“陛下,民间传言多有不实,臣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何来天纵奇才之说?至于面容……不过是臣修行道术不慎遭反噬,留下些许痕迹,不愿示人罢了。”

  武王眯起眼睛,目光如炬地盯着国师。他登基多年,向来以明察秋毫自诩,却唯独对这位国师始终捉摸不透。国师自入朝以来,献策无数,助他平定内乱、开疆拓土,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曾以真面目示人。越是如此,武王心中的好奇便越是难以抑制。

  “爱卿何必自谦?”武王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寡人登基以来,多得爱卿辅佐,方能成就今日之盛世。爱卿之功,寡人铭记于心。只是……爱卿既为国之栋梁,寡人却连爱卿的真容都未曾见过,未免有些遗憾。”

  国师沉默片刻,黑纱下的唇角微微勾起,似笑非笑:“陛下,臣之所愿,不过是辅佐陛下,成就千秋伟业,臣的面容不过是一副皮囊,何足挂齿?”

  武王闻言,眉头微皱,心中有些无奈,国师总是以这般淡然的态度处事,如一潭死水,从未有过波澜。即便是面对生死,也这般从容。他正欲再开口,却见国师忽然抬手,指向殿外:“陛下,今日天色已晚,臣尚有要事处理,先行告退。”国师转身的瞬间,衣角在空气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身形挺拔如松,肩线平直,腰身劲瘦,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力度。他的步伐轻盈稳健,像是经过精确计算一般,每一步都保持着那份独特的优雅与从容,在暮色中渐行渐远。

  周武王登基为帝,分封诸侯,大定天下。武王同胞弟弟姬旦封周公旦,封地为鲁。因武王伐纣立下战功赫赫,又为武王提出分封诸侯以定民心的政权稳定计策,为武王倚重留在京都,赐府邸一座作鲁王府供周公旦与其王妃共住,周公之子前往封地,代父治理。

  伐纣二年,周武王因疾驾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国师避其锋芒,仅执掌太祝、太常,闭关于国师府,不问朝政。

  周公旦入朝辅政,下令全国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一时间四海升平,百姓也脱离战乱,生活逐渐安康起来。

  次年三月,大国师因急症去世,举国悲忡。国君下令,命京都所有寺庙为国师诵经七七四十九日,以慰国师在天之灵,护佑周王朝世代繁荣。

  时移世易,多年后京都繁华一时的周王府变成了国公府,京都东城的鹿鸣巷,来了一位年轻的先生,烟青绸衫裹着劲瘦腰身,衣摆银线绣着层层叠叠的竹叶暗纹,走动时恍若林间簌簌落雪。领口半掩的肌肤比腰间羊脂玉佩更莹润,偏在喉结旁缀着粒朱砂小痣,随着吞咽若隐若现。执卷的指尖泛着淡淡墨痕,腕骨从霜色里衣中探出,倒比雕花桥栏更似精琢的玉器。细雨忽至时他抬眸轻笑,眼尾折出扇骨似的细褶,沾了雾气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阴影。藏蓝披风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内里暗绣的星宿图,如此出色人物便是在人才济济的京都也是独一份的绝色了。

  据说是上京拜师求学来的,身边总是带着一个白发老者,奇怪的是这位年轻后生唤这老者小墨,老者唤这年轻后生为无忧先生,实在有些滑稽。有些人看着好笑,有些人猜测这位先生有大才,连老者也能尊其为师。

  可是这是京都,遍地王公满城勋贵,在此立足者,哪个不是有几分本事,更别说这京都最多的就是来自各地求学考功名,为在朝堂求得一席之地的文人才子了。等闲的这些婆娘讨论了两天,匆匆走过的两道光影便消失于人海,又传起了城东正元公府的二公子娶十三房姨太太的事情。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