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才,各种事情也都可以开始展开了。
毕竟,总不能等到刘备真正地入主徐州之后,再去开始,那就有些脱节而且晚了。
程皓现在想到能够的最好的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了。
造纸术,其实这个时候早就已经出现了。
向上追溯的话,能够很早很早。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古代人民用上等的蚕茧来抽丝织绸,至于被淘汰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结束之后,在过滤用的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那么,漂絮的次数多了之后,篾席上的残絮便行成一层纤维薄片,在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就可以用于书写。
从它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等到人们意识到这种方絮可以用来书写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来生产这种方絮。但是,它的成本相比于竹简,甚至丝帛,都还是太高,所以只被社会上层人士所掌握。
甚至就连上层人士也不会用方絮而是丝帛作为常用的书写工具。
至于真正的纸,最迟是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便已经在中国问世。
这时,也就是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听起来似乎好像挺便宜的样子,但是无论是麻布还是以檀木和构皮(楮皮)为主的树皮,对于古人而言都不是轻易能够承担得起的。
而且,这时候的造纸技术还有些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不适宜书写,主要是用来包装。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根据方絮的制作方法改进了造纸术。
蔡伦使用树皮、麻头以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可以说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也就是说,现在这东汉末年,蔡侯纸早已出现。而且关于造纸的工艺,其实也没有多少改进的空间。
不过,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不能再改善了。
唐朝时,竹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技术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要知道,竹子的纤维是很硬的,能够用竹造纸,足以说明造纸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唐朝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之后,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像宣纸、壁纸、花纸等也逐渐被发明出来,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程皓想要拿出来的就是这种成熟的造纸技艺。虽然说这是超出时代四百多年的技术,但是并不难达到。因为蔡伦的造纸步骤已经十分完善。虽然唐朝竹纸的进步很大,但在技术上不过是稍微的改变。
与纸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印刷术了。
至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雕版印刷就不用考虑的。
说实话,程皓是真的不认为印刷术有什么技术含量。
其实,这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罢了。
汉朝有纸之后的八百年,蔡侯纸之后的五百年间,没有出现印刷术,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纸。
纸的质量不好,书写都存在困难,怎么可能会印刷呢?
唐朝之后,纸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印刷术也就应运而出。
从最初的雕版印刷,到后来的活字印刷,又是一个思维转变和超脱的过程。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当然,不能因此就否定印刷术。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它出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首先把纸和造纸术拿出来呢?这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个问题。话语权。
后世而来的程皓当然知道,舆论的威力。可以说,当你掌握了舆论之后,你想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的。哪怕你是恶的,依然也会是善的。
掌握了舆论,就掌握了话语权。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儒家还勉强能够算得上是第一显学的时代。
为什么用勉强二字呢?
因为从汉末之后,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左右时间里,儒学极大地衰落。
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战乱和争霸。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大国官方都不接受儒学,而接受了儒学的小国并未强大而是被灭?就是因为,儒学,真的不适合乱世。
讲道理,其实人们都是逐利的。太平之世,人们还能够遵守纲常礼教。但是乱世之时,人们连自身都无法保全,自然难能去遵守那些“身外之物”。
汉末之后,儒学衰落,佛、道兴起。尤其是佛教,在这一段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什么?这就需要说到这一时期的佛教了。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这或许是曾伴随了我们整个童年的存在。
程皓当年也是翻过来、覆过去地看各个版本的《西游记》。
同样,其实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是虚构的,是假的。
不过,故事中的唐僧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师。
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还记得西游记中观音对太宗说的话?程皓也有些记不清了,但是仍然能够想些大概。大体意思就是:你们这里的经书是小乘经书,真正的大乘经书在西方。
注意,这不是吴承恩虚构的。
唐朝之前的中国佛教,的确是小乘佛教;而唐以后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当然了,所谓“大”“小”,是我们这样认为的。
小乘与大乘之间什么区别呢?
简单地说,是度己和度人的区别。应该也比较直白了吧。
乱世之中,人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因而专注于度己的小乘佛教无论是在社会底层还是上层,都得到了广泛的追捧。
佛教,大兴。
这种情况持续到唐朝,仍未得到改变。
著名而真正的儒士韩愈,曾高高举起儒的大旗,奋力攻击佛教。但是,收效甚微。
直到宋朝,一个与程皓名字相近的儒生出现,儒家才开始再次崛起。那个人,叫做程颢。
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以及南宋的朱熹,共同创立了程朱理学,又叫做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在历史界,又被叫做新儒学。
后来,新文化运动时代许多著名的爱国文人都站出来批判儒学,其实批判的就是程朱理学。
但这并不是说程朱理学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在明末之后,几乎再没有发展的理学已经不适合那个时代了。
想想吧,一个理论,一个学说,怎么可能数百年不做改变而仍然能够适用呢?不存在的。
而且,或许理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程皓又不是不动脑子的。去芜存菁之下,自然是能够让这个时代的儒生都拜倒在自己的儒袍之下。
届时,自己与刘备势力将掌握极大的话语权。到时候不管哪个诸侯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舆论上也能够丝毫不弱。
而除此之外,更是有着许多方面的优势。
对于人才的吸引,对于日后的施政方阵,对于践行程皓的理念,对于日后更远的扩张。
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