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沙漏,转眼间,宝宝就七个月了。老一辈人都说七坐八爬,九月长牙。
于是从宝宝六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盼着他能坐得住。小宝宝的骨头很软,六个月的时候肯定坐不稳,都是用靠背给他倚着的。慢慢地,每天坐会儿,每天坐会儿,时间长了他自己就自然而然坐得住了,但是还是不能坐得太久了。
“宝宝,爸爸回来啦!”陈先生下班回来一洗完澡就过来哄宝宝玩,宝宝一看到他爸就笑得咯咯响。
他爸把他放床上躺着,用手搂着:“叫我爸爸。”
“嗯~哼~”宝宝咿咿呀呀的发声道。
陈先生一边教着一边笑着:“爸~爸,爸~爸。”
“baba”
“啊,他叫我了,他叫我了,你听到没有?”陈先生激动地窜了起来。
“再来一遍,爸~爸。”陈先生乐此不彼地教着。
“嗯~哼~”宝宝手舞足蹈地嗯哼着,就是不喊爸爸了,他心里肯定是在想:我都叫过你了,你还想咋滴?咋这么不知足呢?
说实话,我有点吃醋了。天天带他,从来没有喊妈妈。楼下那些带孩子的阿姨都说,先喊爸爸下一胎是男孩,先喊妈妈下一胎是女孩。
唉,这下子搞得我更不敢生二胎了。
等到宝宝八个月的时候,按理说宝宝应该会爬了,但是我发现一个天大的问题,我!家!这!个!好!像!不!喜!欢!爬!
他大概是觉得爬不符合他的帅气吧!
可是陈先生却不放弃,晚上回来还陪练,趴在床上教宝宝怎么样爬,大动作,小动作,细分到位。
但是我家这个宝宝还是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地看着他爸从床的这头爬到床的那头去,如此反复,好像也挺有趣的,因为最后宝宝笑了。
尝试多次,发现宝宝确实对爬不感兴趣,陈先生终于放弃了。
“你家宝宝多大啦?”推着小车带着宝宝在小区里转悠的时候碰到平时经常碰面的人时,总会有人主动打破沉默,今天讲两句明天讲两句,一回生二回熟。
“八个月了呢!”我礼貌性地回答了一下。
“哦,那要会爬了,要注意了。”一个头发灰白的奶奶叮嘱道。
“我家这个是小懒虫,不愿意爬。”我笑了笑。
“要爬爬呢,锻炼四肢力量。”旁边一位阿姨给我科普了一下。
“他不爬,我也没办法啊!”我无奈啊!
“你在他前面放一个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吃的,或者遥控器啥的,引导他去爬呀!”一个宝妈也参与进来了。
“额,还有这种操作?”我疑惑不已。
“对啊,你回家试试,说不定就愿意爬了。”那个宝妈继续鼓励我。
“那我回头试试去。”被他们说的我内心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我们加个微信吧,你有我们小区的宝妈群吗?”那位宝妈热情地询问道。
“有的,我有个朋友拉我进去的。”我一边打开微信扫她二维码,一边回答她的问题。
“谁呀?”她好奇地问。
“王佳慧,你认识吗?”
“认识啊!我亲姐妹儿!”她一听,顿时有点兴奋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俩以前是同事,在一起玩的很好,像亲姐妹一般。后来两人分别结婚,王佳慧先天条件在那,嫁了个经济条件挺不错的老公,而陈思琪(就是刚刚那个宝妈)嫁了个家庭条件一般的男人,所以婚后王佳慧做起了全职太太,而陈思琪继续留在单位奋斗。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俩的关系,我是因为跟王佳慧才认识不久,而陈思琪只有周六周日休息时俩人才能偶尔有机会聚在一起,所以我们没见过,也不认识。
没想到,偶尔的问候,也能牵扯出一段关系来。
“谢谢,我马回家试试,看看他爬不爬得起来。”
晚上,给宝宝洗过澡后我按照他们说的,放了一个平时玩的玩具在他的前面,让他来抓。他趴在床上,抬头看看我,又看看玩具。“嗯~哼~嗯”咿咿呀呀地喊着,手伸着,就是不往前爬。
我又换了别的玩具,放在他跟前,而他只会伸手去拿,拿的到就拿,拿不到就趴在那,抬着头望着我。
尝试了好多次,换了好多玩具,就是懒得不动,就这样呆萌萌地看着我,我是想哭又想笑。
唉,我真是败给你了。
“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爬呢?”我感到十分费解,给我的护士朋友发微信问道。
“没关系,是这样的,有的孩子喜欢爬,有的孩子不喜欢爬,只要发育正常就行了。”她耐心地给我解释道。
“这样啊?可是我听说爬爬对他发育有帮助啊!”
“是有帮助,但是有的孩子就是像你家宝宝一样,没怎么爬就会走了,你也不用纠结这个问题的。”
“好的吧,搞得我还以为有什么发育不正常的呢!”
“放心好了。”
“嗯呢。”
被朋友这么一解释,我也释然了。唉,还是算了,看来我家这个真的是个懒家伙,像爸爸,哈哈哈。
快九个月的时候,发现宝宝口水变多了,朋友说是估计快要开始长牙了。果不其然,没几天,有一次宝宝笑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牙床上有两颗刚冒出来的小白牙的“影子”,一点点大。把我兴奋地赶紧拿起手机拍照留念。真的是好可爱呢!
作为一名新晋的母亲,更多的时候是会参照育儿书本上的养育经验,或者身边人的育儿心得来养护孩子。常常会看看到相应的月份,孩子应该会些什么,是否能够做的出这些大动作、大运动、精细运动等等,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太符合的,就会担心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而我们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和别人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只要大体方向上正确就可以了。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一个孩子照书养,两个孩子当猪养。话糙理不糙,因为是一个孩子,所以处处精细,等到真的带两个孩子,估计也没那么多精力去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照顾两个孩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