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小城大忆

第四章

小城大忆 周海声 6160 2020-09-14 19:14:16

  按照惯例,讲讲小城的经济。为什么钟诚不讲东北的经济,因为那样这本书改名就可以了,东北地域辽阔,三个省加起来比任何一个省都大很多,主要经济产业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挨着小城的龙江县,主要是农业,和小城隔着一道嫩江的昂昂溪区主要是人文产业,因为那里有古人类遗址还有苏军烈士公墓,仅仅这三个县区就有完全不一样的主要经济产业,钟诚也确实不甚了解。

  小城的经济产业主要是什么呢?工业。在建国以前乃至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小城一直是一座普通的小县城,直到1953年“一五”计划的展开,国家决定“南厂北迁”,于是重机厂,钢厂,汽车厂,电厂,纺织厂,化工厂,玻璃厂等等等等在小城拔地而起,工厂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堆工业产品,而是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工厂的建设和运营要有道路,这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其次是大量的外来聚集人口,而不是农村零星分布式的。工业的发达产生了劳动剩余品,以及在当时相对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比如钢厂的工人可以偷摸的打一把菜刀,电厂的工人不断为小城输送电力,玻璃厂可以产出玻璃,这些钟诚们最习以为常的物质就是城市化的基础,直到今天的QQHE市的工业产出依然是很大的占比,依然提供着大量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当时的经济制度,这些工厂都是国家所有,工作稳定,所以人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去购买这些劳动剩余品。所以小城算的上建国以后最早一批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县。多说一句,苏联确实帮了很大忙,据钟诚所知,当时电厂最大的两个机组就是苏联援建的,只不过他们又要了回去。

  可以说在70年代的停滞以后,80、90年代小城成为了一个小的“工业王国”,电缆厂、砖厂、水泥厂这些小厂都一应俱全,小城的经济实现了超快速的增长,很多年轻人念到初中去念中专技校或者念到高中直接进厂。“杨家饭”的红砖楼就是70年代钢厂建设的,钟诚认为大量楼房的出现是城市化的标志,因为人们不需要农村平房小院去生产农副产品或者晾晒粮食,或者说工厂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而不是需要广袤的农田去实现人生价值,这个就业率对比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而是一个很大的差值,因为一个电厂在鼎盛时需要一千个就业岗位去维持生产,一个村落最多几百人,占地面积非常大,城市就是在比农村小的土地上创造更多收益的人类作品,所以钟诚想这就是楼房产生的原因。

  稳定的工作带来了稳定的工作时间,而不是农民一年到头一直在忙,当然冬季会闲一些。业余时间的产生也让人们有了业余需求,比如钢厂的新宫电影院,重机厂的文化馆,以及那个年代的第五百货大楼、副食品商店,这些顺带产生的又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外的世界开始文化输出于中国,录像厅、台球厅、公园小城开始有了,还有小城当时很火热的集邮活动,“饱暖思**”钟诚认为不一定是贬义词,因为这象征大部分人民都吃饱了没事儿干,那就干点有意思的,如果一个国家长年挣扎在温饱线上,那肯定是不幸的,然而世界上这些国家比比皆是,如果小城的人们是贫困县,饭都吃不起那种,杨家饭可能刚开业就被一抢而空。这种良性的循环客观讲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因为那个时候小城出现了很多富人,比如房地产商马五、红岸超市的老板李佳,甚至出现了地下商场,而且挖建了四五条,这说明一个县级行政单位领导的城市经济确实不错,而且专门儿有一批在厂里“不务正业”的工人开始做生意,他们干的最多的是开店甚至包工程,因为能挣到钱。

  然而,大概07年以后,一些隐藏的危机也浮现出了水面。

  首先重机厂搬走了两个车间,重机厂顾名思义,重型机械厂,小城的水陆运输很差,钟诚们也知道重型机械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很需要水陆运输的,可能那些机械连高速路口都过不去,因为太大了。而撤走的车间当然是主力车间,这给重机厂的收入砍了一刀,在这两个车间没搬走之前,重机厂的普通工人可能挣到六千左右,这是零几年的收入,当时甚至出现了红岸超市和另一个超市争抢客源的事件。在撤走以后,重机厂工人的收入在几年之内不断缩水,钟诚记得是四千左右,而且一直在往下跌。

  还有一件事儿,大概10年的时候,化工厂的工人出现了罢工静坐的事件,为什么罢工呢?因为挣的少,每月一千多一些工资。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厂内大面积的腐败,从上到下,铺张浪费。其次是化工厂是需要不断不断革新的,革新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贷款。贷款需不需要偿还?需要,而且有利息。怎么还?革新以后产生价值,产生利润。有利润吗?没有,生产出来的东西人家一看,不合格,废品。怎么办?勒紧裤腰带,缩减员工工资。而且之前打的好底子已经被豁豁的差不多了。就这样,静坐事件发生之后没几年,化工厂破产、倒闭。

  颓势如山呼海啸般扑面而来,21世纪初的时候,世界都面临一个问题:钢铁产能过剩。钟诚的爷爷作为钢厂的干部曾经说过:钢厂的家底,吃十年都吃不完。然而确实吃了十年,而且比十年长的多,随着产品销路不好,技术逐渐落后,钢厂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可能读者会问:这些辉煌一时的大工厂就被你钟诚寥寥几笔写完了?没完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们依然支撑着小城的经济,同时也困死了小城的经济,这种以国营工厂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在小城确实算个例子,因为别的新兴产业进不来,小城现有的工厂依然尚有一战之力,这就像一个巨大罩子,出不去,进不来,罩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少,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整体的经济环境大转换让小城的经济陷入了低迷。

  还有一件事儿要补充进来,小城的两所大学也搬走了,这里说个题外话,大学对一个城市非常重要,首先大学代表着优质的新鲜血液,其次是一个城市文化程度的体现,高知识人才的输出和输入,当然也有一部分经济影响,毕竟大学生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这点不作赘述。既然说到人才,不得不说一嘴小城的70后,他们算是小城的主力,然而这些主力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学历和学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单一性,之前讲过,要不初中毕业以后上中专技校或者高中毕业以后考工进厂,这也导致了小城21世纪面对经济颓势基本没有还手之力的原因之一,而80后随着大学开始扩招,小城的高中教育开展多年,教师素质较为优秀,这些80后有能力的都去考了大学,大部分再也没有回到小城,造成小城人才的流失,而且90后也跟上了这股外流浪潮,即使没有学历的年轻人也不在拘泥于小城的工厂了,因为外面的花花世界相比小城要好很多,能接触到更多小城没有的经济种类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工厂带来的社会模式彻底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了。再加上工厂效益的不断萎缩,小城的消费主力——工人阶级消费能力下降,只有电厂还算过的去。所以小城的衰落不止是一个原因而是多个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和势。钟诚只想说,看看小城以前发展的多好,大学都有。这里也不做总结了,本来东北就是个争议较大的地区,毕竟东北人是好是坏全国人民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说的正常是中国人,说的不好听是亡国奴,钟诚也不知道亡的是什么国,有可能是庄周先生做梦梦到的蚁国。

  钟诚在打工之余一直在看书,父母见他辛苦零用钱给的也会多些,有一次父亲实在没零钱就给了他一张红色的毛爷爷,这对自己来说确实是大票。钟诚很快买了一套《鲁迅全集》还有《新中国邮票目录》,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确实好,而且大部分人物直到现在还能找到他的影子,比如捐门槛儿的祥林嫂,即使她的目的非常单纯,只希望捐一条门槛来换取自己和别人所谓的清白,但最终未能如愿,纵使省吃俭用,纵使小心行事,纵使无中生有,她清白吗?清白,可在别人那里她不清白,清白这个词儿钟诚估计是男人发明的,这个词儿直到现在依然影响深远,荼毒人间,可是对清白不管不顾也是好的吗?不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影响,母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终归要走上适合国人文化的,而不是引入的西方电影动不动就开始上床,感觉来了就上床,钟诚看到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人的书里是这样写的:事实上,美国人很注重家庭,比较保守。回到祥林嫂身上,真正开放的社会是能够包容一些她的“清白”,国民能够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评论,钟诚想:如果那时人们看到了祥林嫂的努力而为之感动,跟她说一嘴“不用攒钱了,买什么门槛”这种稍微稍微理解话,相信祥林嫂也不会问鲁迅先生世界上有没有鬼魂。这样的“清白”直到现在依然各种各样的存在,钟诚想到周姐那天问自己有没有得好处,如果自己趁机狂妄道:就是有好处,我姑父的店,你想咋地?那会是什么样儿的结果。

  对于那些服务员,钟诚实在不想理会了,整天讨论什么便宜衣服合适,今天晚上吃什么,谁喜欢上了谁,谁是谁的前任,然后男性同胞们就开始飙车了,这飙车的技术堪比奥运会的金牌,总让女同志们小脸一红然后嫣然一笑,杨耀刚听的津津有味,逐渐也学会了,他想讲给石贝拉听听,然后自己也得一块金牌,打入二垒。开始空闲的时候钟诚会坐在一边看书,包括《读者》,《历史奇闻》,《中国地理》这些杂志,他们聊得火热的时候钟诚就显得非常精神病和迂腐了,大家逐渐对他有了意见。

  “你看的什么玩意儿。”杨耀刚走过来,他后面是他的拉拉队们,用眼神给他输送能量,希望一举击溃钟诚,让他跪地求饶。

  “杂志。”钟诚正眼不看杨耀刚一眼。杨耀刚抢过来,假装很懂的翻了翻,又看到钟诚瞪着大眼睛盯着自己,让自己不寒而栗,拉拉队们开始起哄,一个男的说:钟诚你也过来,给我们讲讲历史奇趣(奇闻)里面有没有西门庆本垒打的故事?瞬间哄堂大笑,钟诚回应道不仅有二垒,还有你老娘!那男的要上来揍钟诚,被杨耀刚拦住了,大家好没好趣儿地散了。厨房有一个师傅姓李,大家喜欢叫他李先生,他对钟诚说:以后你可以来厨房看书,我在厨房。随后的几天钟诚发现自己的杂志不是被垫了盘子就是被垫了桌子腿儿,自己索性直接去客人那里抽回来,自己的东西还不能拿吗?杨钥匙看见了大声嚷道:钟诚!别整了!我赔给你!但最终也是没有赔。李先生让钟诚把书藏到灶台下面,这才没有了此类事件。

  通过书籍,钟诚明白了世界的宽广博大,知道了各种人间疾苦和世事无常,能更清晰的发现人们实际想要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新来的领班处罚了一个上菜慢了些的传菜生,本来这种事儿是不会处罚的,钟诚有一次和那个传菜生抽烟,那人抱怨道:“什么领班,就是杀鸡给猴子看!看我以后怎么找机会收拾他!”

  “我要是你,直接找领班说领班你罚的对,以后我注意。”钟诚回应道,因为自己联想到了越王勾践为了获得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奴的同时居然尝了夫差的粪便,判断出了夫差得了什么病。

  “放屁!”那传菜生愤愤的扔掉了烟头,扭头儿走了。

  钟诚有点受不了这些人了,请了两天假,去了姥爷彭春那里,看着一脸疲惫的钟诚,姥爷带他去看那些人种的瓜果,那些人把社区的绿化全毁了,种上了茄子,豆角,白菜甚至辣椒。钟诚还看到瓜藤上长的非常大的冬瓜和角瓜,绿油油的,跟自己胳膊一个尺寸,还看到了沙果树,枝繁叶茂长满了果子,还有挂着葡萄的葡萄架子,一派田园景观。彭春说:“你看啊钟诚,你所坚持的能长的欣欣向荣,也能毁掉原有的春意盎然,看你怎么选择了。”

  钟诚很喜欢这里幽幽的感觉,姥爷回去以后自己接着在菜园子里转悠,附近是宽阔的嫩江。石贝拉突然来了电话,号码是来饭店上货的时候互相留的。钟诚说自己在菜园子里看大江,石贝拉很感兴趣,打车就来了,钟诚一直感觉跟漂亮女孩在一起非常尴尬,因为不知道说什么,邮票和历史恐怕不能说,容易把人家唠瞌睡。就在紧要关头,石贝拉问那些椭圆的叶子、像草一样的是什么?因为就它们没挂着果实。

  “那是土豆,你想看看吗?”钟诚见四下无人,想显摆一下,忍着小咬和蚊子,拔出了一小株土豆,还没有长成,根部都是一个个的小瘤瘤,钟诚见石贝拉很惊奇的样子,继续说:“彼得大帝曾经去欧洲学习,带回了土豆,让俄国人口长了很多很多。”这说的还是历史,不过石贝拉很感兴趣,这让钟诚很高兴,索性学着姥爷做起了导游,带她引荐各种蔬菜水果,石贝拉被钟诚按着手摸冬瓜,冰冰凉凉的,慢慢她也放开了,葡萄都要摸一摸,又白又嫩的手轻轻触摸着淡绿的葡萄,很美的景象,钟诚偷了些刚熟的沙果,抹干净了递给她。

  “你在杨家饭打工吗?”两个人坐在菜园子里的马扎上,石贝拉伸着退,成了“X”型,那双腿又白又亮,一只手随意的放在小腹,另一只手拿着沙果,吻着它。

  “是啊,我要挣些钱出来,有大事儿要做。”

  “挣钱干什么?”石贝拉好奇的问。

  “我要把所有的老纪特邮票买全,老纪特是一个邮票系列。你们从哪儿搬过来啊?”

  “哈尔滨,我爸爸有些累了,想回来休养。”石回答道。

  “你放暑假吗?还是?”

  “我已经高考完了,我和爸爸准备把小卖店开起来。”石回答。

  “哎?我也刚高考完。你考了多少分?”

  “五百多分,你呢?”石反问。

  “不到五百分,我英语太差了,才六十几分。”

  “那你综合考了多少分啊?”石贝拉惊奇道,心里一算起码要二百分以上或者语文数学很高。

  “二百一十五分,文综合。”

  “你真厉害,比我的文综合都高。我才二百分初头就已经觉得很好了。”二百一十五分确实挺高了,钟诚淡淡一笑,不过石贝拉继续说,“我想去海南,据说那里没有冬天,永远都是夏天,永远郁郁葱葱的,而且还有大海。”

  “呃,那儿挺好的,有清澈见底的大海,还有喝不完的椰子。”

  “哎?你见过椰子?”石问。

  “椰子主要分青椰和金椰子,青椰子主要用来喝里面的汁儿,金椰也可以,不过口感看运气,主要是吃椰肉。”这些都是钟诚书里看到的,自己记得那天看完以后买了一罐椰树椰汁喝。

  “你还知道别的吗?关于海南的。”石贝拉赶紧问,非常兴奋。

  “呃…容我想想,”钟诚捋了捋后脑勺儿,“还有海南主要是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一个在岛的北部,一个在南部,东线经济比西线要好些,而且东线有高铁,主要旅游也在东线,还有蜈蚣岛(应该是蜈支洲岛)和天涯海角这些景点。哦对了,海南出一种非常大的荔枝,跟这沙果差不多大,据说非常甜,很好吃。天涯海角景色非常非常好,我在书里看到照片了,碧海蓝天的,我说的也都是书里看的,就这些。”《地理》杂志帮了钟诚很大的忙。

  石贝拉很高兴,钟诚的讲述把自己也带入进去了。

  “你知道吗?钟诚,你和饭店里的那些人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了。”钟诚装酷地拽了一下胸口的T恤衫。

  “哈,我的意思是,你和杨耀刚不一样。你知道吗……”

  “知道什么?”钟诚问。

  “我每次去上货,他都一直色狼一样的盯着我,我真的很不舒服,而且总是很腻歪的跟我说话,说的都是那种话,你知道我的意思吧?”

  “你可以跟他开开玩笑,把他哄高兴了,没准他还卖你好处,不会我可以教你。”钟诚还是有些高中的状态,觉得女生都是小心眼一大堆。

  “你!我才不是那种人,我宁可戳瞎他不要货了!”石贝拉气的跺了下脚。钟诚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马上就势说道:“以后你来上货告诉我一声,我给你打圆场,真的,来之前你给我发短信,我不回你不要来,我刚才开个玩笑,看你很苦恼。”非常豪爽认真的语气。

  “不用了,你还要干活儿呢。”

  “事儿后你给我准备一瓶儿冰镇汽水,你在想啥好事儿?打他的圆场儿可是技术活儿。”钟诚热情的笑容看着石贝拉。

  “嗯,就这么定了。”石贝拉突然报复一样的狠狠的拍了钟诚的手心,生疼生疼的。

  送走石贝拉,钟诚回到姥爷家,吃卷饼卷着青椒肉丝陪姥爷喝了两罐儿啤酒。饭后姥爷从大立柜的抽屉拿出了两个集邮本,用塑料袋仔细封着。

  “钟诚你看看这是什么邮票。”彭春说。

  钟诚小心翼翼地戴上手套儿,拆开塑料袋,翻阅着集邮本,越翻喘的气儿越大,这不是?!越翻眼睛瞪的越大,手越端越稳,这不是金鱼吗?这不是梅兰芳吗?这不是老纪特邮票“六珍”吗?!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