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村市场是由魏家村万人大集发展而成的,尤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商品经济的春风顺着苇河也吹到了魏家村,村民们纷纷开始做起生意来,苇河两岸地势平坦,出入农村和县城人流量较多,自然成了一个商品交易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四坊八铺十六店。涵盖了蔬菜水果、布匹服装、鱼鳖虾蟹、干货调料、餐饮服务等等行市和门类。
魏家村管理者敏感地觉察到这股春风的猛烈,就地建设了魏家村农贸市场,对现有的经营行市进行了规范,成立了魏家村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魏县工商局也设立了魏家村市场管理所,对600多户经营者管理监督。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有市场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经营户进入农贸市场经营,市场内水泥砖头建成的经营柜台也不能适应经营需要。
尤其是农贸市场沿街门头都是魏家村村民当年自己搭建的,使用了十多年已经变得破破烂烂,安全问题凸显。
今年雨季,几场风雨过后,卖蔬菜的光头魏老三家沿街门头突然裂出一道缝隙,雨水流了一地,魏老三老婆半夜五更跑到村主任魏先亮家里,哭喊着救人。
魏先亮爬出温暖的被窝,给村里几名党员打了电话,大家分头赶到魏老三家里。
雨不停地下,没有一丝停息的意思。
魏老三光着膀子、撅着屁股在屋里忙着舀水,一盆一盆地往屋外倒,那道裂缝好像一张嘴,在明晃晃的灯光里狞笑着。
魏主任观察了一下,他觉得不能在屋子里住了,得搬出去!!
光头魏老三起先梗着脖子不乐意,直说老屋修修还能住嘛!
雨水没给他更多的期盼,泥水顺着裂缝不断流下来,舀了一盆又一盆,没有效果。
最后魏老三只好同意往出搬。
大家一直忙到天亮,才把危房里的七七八八的东西搬出来,多亏光头魏老三家就在村委会隔壁,被褥、家具、蔬菜等临时放在村委会的空闲房屋里。
农贸市场再不改造扩建是不行了,魏家村村委召集了全村在市场有摊点、有沿街门头的村民,一起在村委会开了会,举手表决了意见,大家都同意改造扩建。
没想到,到了拆迁的关键时候,还是有两家出了问题,一个是王老倔,另一个是魏老抠,巧的是,两家人还是紧挨着的邻居。
村民们编了顺口溜:老撅和老抠,一对倔巴头,开会说同意,过后当赖狗,为了一鸡窝,脸皮变太厚!
其实,也不是多大的问题,就是因为自己搭建的鸡窝没有算在补偿范围内,于是两家人合起伙来,坚决不拆。
一个鸡窝也就几个平方能补几毛钱?说到天上去,也就千儿八百的。
在农村,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往往成为绊脚石,让某一件事情无法顺利进展。
村委会派人去做工作,道理说了一大堆,两家人阴着脸没有任何回答,特别是王老倔和魏老抠家里那两个刚高中毕业没有工作的儿子,瞪着眼想要吃了村委干部。
去做工作的干部向魏先亮汇报时,三顺子也在场,他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于是就对魏先亮说道:“魏主任您陪着我,咱俩去一趟看看能拿下不?”
魏先亮瞅着三顺子,心里琢磨这小子又有啥主意了,他鼓励三顺子说:“顺子有啥好主意,现在就说说吧,让大家合计合计,心里也有个底儿!”
三顺子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说道:“也没啥好主意。我刚才听说王老倔和魏老抠家里都有两个刚毕业没有工作的孩子,我想把他俩招到我的公司,改造扩建需要人手!”
听到三顺子的想法,魏先亮眉毛一挑,脸上有了笑容,说道:“这个办法好!孩子们挣钱了,比两个烂鸡窝值钱多了,相信两个倔巴头会同意的!”
症结找到了,办法对路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王老倔和魏老抠一听说要把儿子招进三顺子的公司里,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两人都眉开眼笑了,鸡窝事件就这么解决了。
农贸市场沿街门头全部拆完,三顺子指挥着建筑队开始清理砖石瓦块,这里马上将会有一座功能齐全、安全便利的农贸市场拔地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