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顺子没有睡懒觉的习惯,这是在王大头水产店当学徒时,养成的生活规律,一到早上五点半,脑子自动从酣眠之中醒来。
穿衣,洗漱,然后再一头扎进厨房里,忙乎早饭。
娘比他起得更早。
老太太有她自己的安排,组织了一帮老太太到苇河边上锻炼身体,散步、快走、踢毽子、打太极拳……
娘不求别的,只希望自己身体好好的,帮着美美哄孙女小苇。
美美和小苇还在熟睡着,女儿圆嘟嘟的小脸水嫩柔软,长长的睫毛微微抖动,三顺子的心瞬间被融化了。
美美这段时间在水产店和玉石店两头跑,累的够呛,每天晚上回到家,只喊疲惫,睡得早起得晚,三顺子心疼她,舍不得叫她起来,总是把饭端到饭桌上,才喊她起来。
昨天,把王老倔和魏老抠家鸡窝补偿问题解决了,三顺子心里挺高兴,一早起来,觉得浑身清爽,跑进厨房,做起手擀面来。
学做手擀面,还是父亲白来顺去世那年开始的,娘魏兰身体不好,干活就头晕,三顺子咬牙学做家务。
14岁的三顺子,身体瘦小,个子比炕沿高不了多少。面板放在炕上,揉面时还得踮着脚,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爹没了,娘有病,只有自己撑起这个家。
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让顺子擀面条,拿出钱来让他去买挂面。
三顺子知道娘心疼他,但是他不乐意花钱去买,算起来挂面比手擀面贵好多呢,省下钱给娘买药吃,病好了,三顺子就高兴了。
再说,书里边那些大人物哪一个不是从吃苦开始的?三顺子心里有谱,不怕吃苦,就怕娘伤心流泪。
就这样,三顺子学会了手擀面,还学会了蒸馒头,烙饼,摊煎饼,炒菜……
四奶奶一有空,也掂着小脚过来帮忙,教给他做饭食。
三顺子边揉着面团,边回忆着过去的日子,他觉得那些所谓的苦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再苦涩,竟然品出无数的甘甜来。
记得那时候,经常去发小庆雨家玩儿,庆雨是家里最小的娃儿,在他父母亲跟前撒娇,调皮,他父母也不生气,宠爱有加。
三顺子看到眼里,心里那个羡慕啊!自己却不能如此,父亲没了,母亲每天发晕,哪有心情撒娇呢?
这些也随着日子的流走,渐渐淡化了。也许是自己长大了吧,心理已经成熟并且无所畏惧了。
面团揉好了,饧一下更劲道儿!
开始做卤子、烧水,女儿小苇喜欢吃炸酱的,她每次吃面时都弄一脸炸酱,像个小猫咪儿。
养孩子不容易啊,从鞋底子大小一直到长大成人,还得考虑他(她)的工作、生活等等,人生一辈子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活着?
好像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要不这个社会岂不成了一个没有人情的社会?会有意义吗?
比如王老倔和魏老抠家里的没有工作的儿子,如果自己不招他们进公司,鸡窝补偿无法解决,他们的工作会不会也很难解决?魏家村会不会又多了两个无所事事的青年?
想到此,三顺子竟然吓了一跳,看来自己招他们进公司是百分之一万做对了,可是魏家村其他人呢?还有不少没有工作的,那些在外务工的,撇家舍业的,比如白大眼。
锅里的水开了,炸酱卤子也做好了,该切面下锅了。
刚开始学切面时,手和菜刀总是不能一起使劲儿,切出来的面条宽窄不一,好几次还把手指切了,那个疼啊,三顺子咬着牙用棉布缠了,不让娘看见。
慢慢的,切出的面条粗细均匀了,娘高兴得直夸三顺子手巧,连四奶奶也直说好。
切面先心静,眼里只有面皮,手里只有菜刀,屏住气息,心无二事,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就乖乖得躺在面板上了。
啥事情也是如此,比如这次改造扩建农贸市场,更得沉住气,静下心来,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下去。
先跟村主任魏先亮大爷说一下,看看村里还有多少在家闲待着的人员,把他们招进公司来,领着大家一起挣钱,有了钱,大家还会有鸡窝也要补偿的想法吗?
就像切面条一样,方法对了,面条粗细才会一致,碗里的面条才会精致有型。
面煮好了,炸酱喷香,面条劲道……
“美美,小苇起来吃饭喽……!”三顺子把两碗面条端到饭桌上,朝着卧室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