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十四年

第15章 为什么为战

大明十四年 酱紫娃娃 2458 2021-08-01 11:02:42

  孙传庭沉声道:“鞑子也是一个肩膀顶一个脑袋,不比我们大明的男儿强,咱们大明的男儿也不比鞑子弱。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很多,朝廷在辽东之所战败,一定是违背了多打少、强击弱和有备打无备的原则。以浑河血战为例,朝廷的参战方分别是南军也就是浙军、白杆军、辽东铁骑。三军虽各有任务,也应共同进退,但白杆军却率先出发,留下浙兵及辽兵不管先行北上独自迎击鞑子,这就违反以多打少的原则,虽然白杆军作战勇猛战力顽强抵御了3次鞑子的猛烈冲击,击杀了二三千鞑子但,但好汉架不住人多,鞑子各旗轮番冲阵,白杆军的体力却已逐渐不支,如果此时浙军和辽军能够及时增援,战局还有挽回的余地,奈何三方相互之间各有嫌隙龌龊,白杆军始终在浙军和辽军的注视之下孤军作战,在迎接鞑子的第四次冲击时,终因精疲力尽而全军覆没。所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本应携手抗敌的三军先失一军。而后浙军同样自恃战力,独自迎战鞑子,再次全军覆没,最后的辽军相对幸运,逃过了全军覆没的结局。川军、浙军和辽军战力都很强,但却始终以一己之力对战整个鞑子,空有战力,却不能五指聚拳,强弱之势互换,以弱击强,能不败吗?”

  台下一片窃窃私语,大部分士兵已经气愤难奈,若非有纪律压制,早就有士兵跳将起来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十多年前的浑河血战,也知道浑河血战异常惨烈,川军和浙军几无一人生还,只以为是鞑子凶残,官军羸弱,却不知道居然还有这层密辛,也就是说当年的浑河血战,朝廷完全是败给了自己。

  孙传庭的声音已是哽咽,虎目中闪着亮珠,自己为朝廷戎马一生,打的流贼丢盔卸甲,还不是一样败给了自己人,落了个牢狱之灾。孙传庭自皇帝亲自释放重用,谢绝一切客人,经常出入教导营,而皇帝也随时向自己通报朝廷的最新动向,太子也时常跟着自己学习,孙传庭深切感受到了皇帝和大明的变化。所以在教导营里,孙传庭为教导营的授课已完全超出了李力澜的要求,几乎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军旅经验和军事指挥知识,教导营的军事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浑河血战的真相是朝廷极力掩盖的丑闻,孙传庭今天主动爆出来,就是要告诉李力澜真相,就是要告诉李力澜,大明决非无药可救。

  李力澜深望了一眼孙传庭,自然是读懂了的。

  孙传庭正准备敲桌子,场中突然一声咆哮喊道:“孙先生,朝廷为何不统一指挥三军?”

  孙传庭沉默了一下,“朝廷自然是统一指挥了的。但是三军的协调配合问题不是简单的一纸调令就能解决的。”

  那人继续问道:“为何?”

  “为何?为何?”孙传庭喃喃自语,那是他在控制自己的愤怒,转瞬孙传庭便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平静道:“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并不信任,他们与上边也不信任,他们只相信自己。因此上边调令一下,执行起来自然阴奉阳违。朝廷的多少次败仗都是因为某军不服从调令,擅自行动,被鞑子钻了空子,继而全军皆败。”

  那人继续提问道:“孙先生,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孙传庭看向众人,偷偷地深吸了一口气,似乎作出了极大的决定,似乎又泄了一口气,众人只会觉得孙先生在思考,但李力澜知道孙传庭犹豫了一会儿,孙传庭的声音传了过来,“那自然是严明的纪律,军人应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和土匪流氓没有区别。但是这个问题要彻底解决,希望在你们身上,这也是皇上对你们的期盼。”

  讲真,李力澜有点小失望,同时也有点小得意。失望的是孙传庭并没有讲出朝廷在辽东战败的根本原因,只是讲了一点点;得意的是,孙传庭也拍拍自己的马屁,想全营潜移默化地灌输忠君思想。

  教导营的代副教导员马克奴在李力澜一行人进入军营的时候,便亲自过来迎接,此时也侯在了李力澜的身边,听罢孙传庭讲完,不失时机地挥拳大喊“皇上万岁!”

  马克奴,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人,崇祯7年的举人,从崇祯12年起便一直在国子监求学,准备着来年的会试。马克奴的家乡遭遇过几次兵祸,马克奴恨透了鞑子和**,立志于为大明做点什么,于是在看到朝廷的招兵告示之后,思虑再三,便毅然报了名。

  马克奴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堂堂一个举子,居然没有享受到什么优待,居然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入了军。更令马克奴没有想到的是,当初面试自己的那个中年男人居然便是当今圣上。

  马克奴凭着自己不要命的刻苦训练和灵活的脑壳,很快就干出了成绩,凭借自己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受人欢迎的程度,一个月之后就当上了教导队的队长。经过皇帝陛下亲自组织几次对抗训练,因表现优异,被任命为了代副教导员,教导员是皇帝陛下,副教导员一直空缺,任谁都知道代副教导员意味着什么,所以马克奴一直非常亢奋。

  场下五百多人刷的站了起来,面向李力澜,在马克奴的带领下,一起高喊“皇上万岁”“皇上万岁”,声势非常壮观,唯独少了一分肃杀。

  李力澜微笑着对教导营将士示意,对马克奴的马屁很满意,没办法,哪个领导不喜欢马屁呢。

  李力澜离开后排,在场中的五百多官兵包括静立在台上的孙传庭和朱慈烺的注目礼下慢慢地走向高台。

  马克奴立刻跑到在台下的正中央,全体官兵的正前面,孙传庭知道这是要整队报告了,拉着朱慈烺紧着时间给皇帝陛下行了一礼,小碎步跑了下去。马克奴整队完毕后向李力澜行礼报告,李力澜回了一礼,“稍息吧!”,马克奴应了一声是,便向全体官兵下令稍息。

  教导营的构成、训练模式包括军礼等,几乎都是李力澜凭借记忆全抄后世PLA的,教导营的三大条令都是李力澜结合《绩效薪书》和PLA的三大条令写出来的,孙传庭第一次见到三大条令时立时惊为天人,当从教官口中得知是皇帝陛下亲自写的之后,立刻对李力澜顶礼膜拜,于是也就诚心放下进士的心理负担,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安心地教导起教导营来了,好吧,其实主要还是想学习三大条令。

  李力澜深深地知道,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将令行禁止、服从和忠诚刻入官兵的骨子里的,必须不断的强化、强化再强化,所以不管李力澜给官兵授课还是拉家常,是从来不会让官兵们坐下的,虽然这有违他的本意。

  “今天听了大家与孙先生互动”李力澜开始了自己的半课半训模式,“朕很欣慰大家都在认真思考问题,那么朕今天也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当兵,军人为谁打仗?”

酱紫娃娃

新人开的新书,感谢大家的收藏、点赞和开云(中国)。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