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皋兰山下

第四十九章 前朝遗民

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181 2022-10-19 00:54:51

  队伍穿过了曾经决战的那条山谷,一路跋涉,翻过了岘口。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广袤的开阔地呈现在眼前。四周群山环绕。远远望去,盆地东侧,一条河沟蜿蜒曲折。沿着河岸,是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农田,虽在深冬,不见绿意,但仍能想象到春日里的生机盎然。河岸东侧的山脚下,稀稀拉拉地分布着一些窑洞,在这空旷的天地间显得格外孤寂。

  这处盆地,除了沿河的地面被开垦成农田外,大部分地方都是广袤的草场。虽是深冬时节,草木枯黄,但那连绵起伏的草地,仍透着一股“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此时,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下,增添了几分荒凉与萧瑟。

  行至盆地中央,阳光越过西边的山顶,将东边的群山映照得一片洪黄。其中有几个山洞显得格外显眼,仿佛泛着微微的红光。众人踏冰跨过小河,来到了山脚下。前几日那激烈的大战,让本地的居民至今仍惊魂未定,所以早早就都躲藏了起来。段将军等人找寻了许久,才唤来了本地的社正。段将军告诉他,只是路过的明军,在此歇息一晚,让他传告乡民不必惊慌。

  社正听后,赶忙磕头谢过,随后小心地询问有没有需要地方供给的东西,他立刻去操办。段将军言道,所有物资他们都自带了,不麻烦地方,让社正退下。

  可方生却对那几个泛着红光的山洞产生了兴趣,坚持要让社正介绍介绍。社正有些紧张地说道:“老爷,那是石空唬喇,哦,不不不,那是石洞拉牌,山洞那一片的岩石是红砂岩,所以在太阳光照的时候,远远看着就有红光。那是我们杨氏的家祠。”

  方生一听,兴趣更浓了,非要去看一眼。那社正却面露难色,脸上的神情有些不自然,一再强调那只是个普通的山洞,里面供的都是祖宗牌位,实在没什么好看的。

  段将军见此情形,二话不说,起身就朝着山洞走去。社正无奈,只能满脸不情愿地跟在后面。众人爬到半山腰,确实如社正所言,山顶和山脚都是黄土,唯独这一段露出了赤红的砂岩。

  那几个山洞明显不是人工刻意挖出来的,洞口虽小,里面却十分宽敞。其中一个山洞完全可以容纳上百人,洞壁上还绘有神像,色彩虽已有些黯淡,但仍能看出当年绘制时的用心。还有一个洞里供着几个牌位,看来确实是家祠无疑。

  柴靖在大山洞里转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不错,今晚不用支帐篷了,就住这吧,也能避避风。”

  社正的脸色瞬间变得更加难看了,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就是个野山洞,里面空无一物,住起来实在不方便。要不军爷到我家去住吧,我家虽不宽敞,但也能勉强住下几位。”

  柴靖摆摆手,说道:“不用了,我们这么多人,去你家反而不方便。在这地方避避风就可以了,你不用担心。”

  社正嘴里答应着,可脚步却磨蹭着不肯走,脸上满是纠结。

  段将军看在眼里,笑着说道:“这山洞空无一物,没什么好偷的,祖宗牌位在另一个山洞,你有什么好为难的呢?你把门锁好就放心走吧,我们不会乱动东西的。”

  社正不敢反驳,只能无奈地让他们在山洞安营扎寨。不一会儿,社正带人搬来了好多酒肉,嘴里不停地告罪,过了好一会儿才离开。

  等社正走后,段将军说道:“你们看出什么异常没?”

  方生左右看看,说道:“没什么特别的,就觉得墙壁上的神像不太像我们汉人的风格。”

  段将军点点头,说道:“没错,此处杨姓人家应该是前朝的遗民。不过此事不可声张,亡国遗民,能活下来就属万幸了。万一让地方官府知晓,他们的日子会更艰难的。”

  柴靖对段将军的顾虑大为赞叹,说道:“段将军仁义,不过此地的情况,兰州卫早已知晓。”

  段将军听后,脸上满是诧异。

  柴靖接着说道:“此地的居民本不是一家人,也不姓杨。他们原本是王保保麾下的军士,领头的是三兄弟,这队人马奉命驻守在蔡园峡。当年王保保在沈儿裕战败后,顾不上围攻兰州的士卒,自己就跑了。这三兄弟得知兵败的消息已经晚了,来不及逃亡,只能烧毁军服器械,与麾下军士全体冒姓杨氏,各带一支在荒僻处就地为民。黄河边有一支,铁古城附近有一支,此地这支人数最多。”

  方生惊讶道:“民间一直传言兰州周边有很多来不及跑的蒙古兵,只是不知道详情,没想到今天能碰到。”

  段将军却显得十分惊讶:“原来你们早就知道了啊。”

  柴靖笑道:“肯定知道啊,不但这杨姓,还有好几个家族也是如此。连王保保的儿子都隐匿在兰州附近呢,他和他的兵丁现在都成了农民。兰州卫镇守本地,当然要了解清楚,不然两眼一抹黑,还怎么镇守呢。”

  方生更加吃惊了,追问道:“王保保的儿子在兰州?他们在什么地方呢?”

  柴靖神秘地笑了笑,说道:“这个还真不能告诉你。”

  他笑的很轻松,段将军却越想越惊心。这次战斗保密是第一先决条件,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大的漏洞。此处距离决战的山谷非常近,那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瞒得了对手,却瞒不了本地的乡民。尽管派人特别嘱咐过,但这些人以前可是蒙古兵啊,万一有人通风报信,鬼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想到这里,不觉已是一身冷汗。

  方生问道:“我们一直以为官府不知道呢,大家私底下还笑话兰州卫的官老爷,藏了这么多的蒙古兵,他们竟然不闻不问。”

  柴靖哈哈一笑,说道:“其实是故意瞒着百姓的。刚开始摸底调查,也是为了防备。后来见这些人并无二心,也就再没有特殊关注了。”

  “兰州地处边疆,居民来源复杂。于指挥说过,无论回、汉、蒙、藏,不管是本地人还是移民,只要安分守己,那就是我大明的百姓。作为官府,应该不偏不倚,刑罚赏赐都要一视同仁,这样民心自然就会归服,地方才能长治久安。如果强分彼此,区别对待,那就是取祸之道。无论你优待或者歧视哪一方,各族之间必生嫌隙,天长日久定生祸端。蒙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失了天下,我们可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周边各族对于指挥很是信服,蓝大将军征伐西番时,兰州卫兵力不足,各族百姓踊跃应征,作战非常勇猛。”

  段将军听后,心中满是敬佩,不禁检讨起自己初见于指挥时的无礼莽撞。

  方生也大声赞叹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于指挥这是圣人之道啊。”

  柴靖愣了一会,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道:“方先生,不是故意和你抬杠,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段将军在旁边看着,哈哈大笑起来。

  柴靖接着说道:“方先生说的那些大道理我虽然不懂,但于指挥确实是我真正佩服的人。不但对内治理有方,对外他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在天下大定,应该各自守好祖宗之地,不要再妄动干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才是正道。北方民族以游牧为生,收获过于单一,一遇到风雪灾害便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掠夺和争抢就不可避免。而大明各地以农耕为主,虽然稳定持久,但也让百姓牢牢困在土地上,无法灵活机动。为了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袭扰,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筑城堡边墙。两国交恶实在没有半点好处,如果双方能互通有无,用交换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来解决各自的需要,北方才能达到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段将军听后,不禁长叹一声,说道:“确是真知灼见。只是朝廷肯定不同意啊。”

  柴靖点点头,说道:“是啊,给朝廷报了好几次通商的方案都让驳回了。有一次好不容易有点希望,不知道蒙古那边犯了什么毛病,突然袭击了甘肃、宁夏两镇,打破城池,屠杀百姓,抢掠物资。圣上震怒,令蓝玉率大军 15万,深入草原千里,在捕鱼尔海大破蒙古军。”

  “虽然大获全胜,但皇上余怒未消,又令九边各镇连续发动‘烧荒、捣巢、赶马’行动,迫使蒙古百姓的放牧范围后退了几百里。仇是报了,但通商一事就彻底断绝了。于指挥也跟着受牵连,让皇上骂了一顿不说,本来提升陕西行都指挥使的前程也跟着泡汤了。”

  方生疑惑道:“真是有毛病,对他们有利的事情为什么故意捣乱呢,好好通商大家都获利不好吗?”

  柴靖无奈地摇摇头:“鬼知道为什么,或许是觉得交易不如生抢来的快吧。”

  段将军听着他们的对话,突然想起巴图拉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被奸人所误,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