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皋兰山下

第七十章 潭镇海的那些事

皋兰山下 魏家老七 545 2023-01-11 16:57:41

  正当兰州人民为日益繁华却又问题频出的生活欣喜又烦恼时,千里之外的诏狱中,潭镇海的生活却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没有未来,看不到结局,甚至连一场正式的审判都没有,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暗无天日中苟活着。

  潭镇海常常回想自己的一生,似乎真的没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命运仿佛总在捉弄他,老天爷和身边所有人似乎都与他作对。

  他本不姓潭,而姓赵,幼时家境尚可,但战火让他家破人亡,走投无路,只能投靠舅舅。起初,舅舅家生活虽贫贱,但一家人倒也能平安相处。只是舅妈性格凶悍,常常毫无缘由地对他指责轻慢,不过那时的他还能默默忍受。后来,局势逐渐稳定,朝廷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有点学问的舅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教谕,社会地位陡然提升,全家跟着沾光。然而,赵镇海的处境却急转直下,几乎与下人无异,吃的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累的活。他本就手脚不灵活,活儿一多,心里一慌,就更容易出错。舅妈对他的惩罚也从最初的辱骂逐渐升级为殴打。

  别说自己的表哥表弟们,就连周边邻居家的小孩也看不起他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儿。平日里只有一个小孩愿意和他玩耍,这小孩天生的兔唇,所以被人轻贱欺负,连至亲家人也是如此,直接起了个兔哥的名字。两个都是可怜人,谁也不用瞧不起谁,一起打草,一起放牛,一起骂那些欺负自己的恶人,一起对付那些坏小子。

  他也渴望能和表哥们一起去学堂读书,可每次一提,换来的只有鄙视和嘲笑。便与兔哥偷偷跑到学堂外偷听,一旦被发现,必然免不了一顿毒打。有一次,因为太过专注于听课,不小心把家里的牛弄丢了。舅妈怒不可遏,将他吊在门口那棵大榕树上,不让喝水吃饭,还时不时地用棍子抽打。兔哥想趁人不备放了他,却不料被舅妈发现,连带着挨了一顿揍。又跑去学校找舅舅,但这个饱读诗书的教谕已经被老婆狠狠责骂了一顿,吓得不敢回家。

  眼看赵镇海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舅舅家门口的那棵树上。恰好有队移民路过,兔哥跪在地上哀求官兵救救自己的好朋友,移民队伍中有个姓潭的老汉,见孩子可怜,便壮着胆子向押送官兵请求把孩子带走。那小官瞥了一眼奄奄一息的赵镇海,冷冷地说:“待会死了,扔远点。”

  潭老汉小心翼翼地解下绳索,将瘦得只剩几斤的孩子抱在怀里,带着他一起踏上了移民的路途。

  兔哥跌跌撞撞地跟了好久,眼看天要黑了,只能哭着回家。

  或许是老天有眼,赵镇海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身上的伤也慢慢痊愈。潭老汉看着他逐渐恢复生机,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说:“好孩子,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个有大学问、当大官的人。”

  后来,队伍路过西安时,押送官员享用当地美食。潭老汉趁解手的空隙,冒险偷了两个肉夹馍。没想到,被店主发现,伙计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的双腿。押送官兵见潭老汉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便抛下他们继续赶路。

  等官兵走远,四周无人时,潭老汉又艰难地从怀里掏出两个肉夹馍,脸上露出一丝惨笑说:“我其实偷了四个,他们只发现了两个,这两个你赶快吃了。”

  赵镇海伏在老汉身上痛哭,他哪里还吃得下肉夹馍,此刻只希望爷爷能好起来。

  接着,潭老汉又从怀里掏出两本书,颤抖着说:“我还偷了这个,好好拿着,以后做个有学问的人,不像我,大字不识一个,让儿子卖了都不知道。我这个年纪本来不用移民的,但有的人家不想移,就花钱买人顶替,我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儿子让按手印我就按了,结果刚按完,兵丁就把我抓走了。你可别像我,到死都是个糊涂鬼。”

  赵镇海多少识几个字,见是本《玉匣记》和《二十四孝》,有些茫然。老汉抓住他的手,不停说:“好好学习。”

  守在潭老汉身边两天两夜,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的生命。赵镇海含着泪,草草将老汉掩埋,对着那座新坟,痛哭了一场。从此以后,他便姓了潭。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只能带着老汉留下的书,拼命赶路,终于追上了之前的移民队伍,一同来到了兰州。

  由于年纪太小,又是孤身一人,所以没把他编入军户。潭镇海除了打些零杂工,什么都不会,只能跟着其他移民混口饭吃。但他干活总是没什么眼力见,笨手笨脚的,渐渐地,大家都不太愿意带着他。后来,当地一个庄户人家见他可怜,又看他相貌堂堂,应该是个老实孩子,便收养了。再后来,潭镇海渐渐长大,身材高大伟岸。不知是哪个爱给人看相的闲人,说他未来必有大富贵。庄户人家一听,索性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生活上的问题暂时算是解决了,可潭老汉对他的期望,他却一直没能实现。老丈人满心盼着他能富贵起来,却不愿意让他脱离劳动去读书,更舍不得掏这个钱。潭镇海不甘心就此放弃,可社学已经停办,私塾的学费实在昂贵,他根本上不起。于是,只能看到书就读,见到字就去认。戏台上演绎的故事,城墙边老人扯的传说都是他学习的地方。慢慢地,也算积累了一些知识。真有学问的他遇不到,在他所能接触到的人群中,他懂得最多。渐渐地,变得自负起来。直到他鼓起勇气去参加进学考试。

  为了能有机会见到岳教谕,甚至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请托人情。没想到,他所谓的学识被许知县当场拆穿。那一刻,他羞愧难当,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前途一片灰暗,曾经伟大的抱负也变得遥不可及。难道真如张二哥所嘲笑的那样,自认博学多才的他原来屁都不知道。在极度绝望之下,他选择了投河自尽。

  幸运的是,方生救了他。之后,在岳教谕的帮助下,潭镇海重新振作起来,他拼命努力,发愤图强,终于成功入学。然而,入学后的他太急于证明自己,几次想在众人面前表现,希望能一举成名。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惹下了一堆笑柄。经历多次挫折后,潭镇海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功名。可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个玩笑,他再次在乡试中失利。原本以为肯定是那些冒名顶替的挤占了名额,才导致自己没成功。于是一气之下上京告御状,没想到这一状不仅掀开了冒籍案,他自己也因为策论内容反动进了诏狱。

  刚进诏狱的时候,潭镇海心灰意冷,寻过几次死,可都没有成功。不仅如此,每次还会遭到牢卒的一顿毒打。慢慢地,他学乖了。好在诏狱里的犯人大多是有才华涵养的高人,相互之间很客气,只要牢卒不故意为难,日子还算能过得去。

  在与这些狱友的聊天交流中,潭镇海再一次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浅薄无知。才明白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极端狭小的圈子里,根本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像什么为官之道、驭下之术、揣测上意、政治手腕,还有什么茶道品酒、金石雕刻、文玩古画、书法妙语等等等等,他通通一窍不通。

  于是,潭镇海再次燃起了学习的欲望,如饥似渴地向狱友们请教,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人一旦有了追求,即便周围的环境再恶劣,也能咬牙忍受。

  相对于潭镇海,方生倒是稍显清闲。阿干河工程已经顺利完工,从灌县回来的工匠,已经在阿干河沿线试验各种小水利。方生见众人各有心得,干得热火朝天,便不再过多干涉。

  此时,方生将心思主要放在了卫学和县学的教育上。

  他不仅要求学生们读书写字、背诵默写,还注重培养他们对天下事和身边事的了解。为此,他经常带着学生们到水利工程现场、周边的历史遗迹以及山川河流,甚至街巷市井等地,让他们亲身体察学习,增长见识。同时,他还规定,不论县学还是卫学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卫府组织的骑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养。

  方生在县学设立女学堂,不出所料地遭到了强烈反对。若不是方生名声显赫,这些人都能将女学堂捣毁了。当然也有人家愿意把女儿送过来,不过这么开明的寥寥无几。加上金花和李家姑娘,全班只十余人,来的人也并不全然放心,甚至有家长亲自陪同上课。

  望着朗朗读书的女童,方生突然想起潭镇海了。心想如果这位还在兰州,看到自己公然开设的女学堂,会作何反应。大闹一场是肯定的,说不定真的会来捣毁学堂。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